“以德治国”与学校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德论文,学校德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而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则是其基础工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高度认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是实现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和改革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更加突出道德建设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早在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德与法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是外律;道德靠的是自觉或自愿,是内律;法律只能解决“不敢”和“不准”的问题,而道德则能解决“不想”、“不愿”的问题;法律代表着秩序,而道德则促进人们对至善的追求;法律只能触及“皮肉”,而道德则可以触及灵魂;法律只能“禁于已然之后”,而道德则能“禁于将然之前”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法律治的是标,而道德治的则是本;法律维护着市场经济的秩序,而道德则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法制建设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条文,完善执法队伍来实现,而道德则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它相对于法制建设来说任务更艰巨,但是道德建设一旦成功,则具有法制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目前更应当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国。这不仅是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样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市场经济必须通过法制来维护市场秩序,但唯有道德才有可能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或称之为主体性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发挥主体的创造性。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信念,它是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并且促进着人们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因而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律来维护,而且也需要道德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获取是在人与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恪守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如诚信的原则、质量意识等就成为经济利益获取的前提。所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的基础在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不仅仅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更重要的是使全社会都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教育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在德育。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道德的本质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但道德的载体是人,社会道德准则只有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道德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东西,靠强制手段不行,单靠灌输也不行,只有靠耐心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使人对道德产生认识,激发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形成人们的道德意志,才能最终落实到人们的道德行为中去。而这一切,说明只有对人们实施科学的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才能落实到实处。因此,道德建设必须通过教育(德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而且也是全民族的事情。教育看作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有利于对国民的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于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也是实现社会道德建设的最根本的途径。对于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发展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的目的。
教育不仅仅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而且,对青少年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当代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国家栋梁,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关系国家命运和未来的前途,因而应当慎之又慎。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到现实与理想、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之间的矛盾冲突,面对各种思潮的交错起伏和相互冲撞,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实现“以德治国”的目的
学校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指出的是,道德教育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在继承中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增强效果。
从理论建设上来讲,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以实践为基础的德育理论建设。这是因为个体道德不仅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且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只有表现为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时,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的变化、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以“利”为核心的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和阻碍了个体道德的选择,特别是以“利”为核心的市场行为,很可能扭曲人的灵魂。在这样的情况下,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道德说教很难与社会现实抗衡,这就使得学校德育常常流于形式,不可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要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就必须从道德实践领域来寻找突破口,重视德育的实践过程,使个体在道德实践中明辨是非,明辨事理。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非道德,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永久的震撼力。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学校德育理论建设,形成以实践为基础、以价值导向为目的的学校德育理论体系,才能有效地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二是应重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坚持整体性原则。这个整体性原则要求: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健全整体规范,优化整体条件;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将德育同智育、体育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要面向全体对象、着眼于每一个学生;要坚持德育过程的一致性原则,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实现德育全过程的优化;要建立和形成多渠道渗透和影响的全方位德育格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管理上的全方位、力量的全员性、控制的有效性。
在学校德育的实践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突出集体主义教育这个道德建设的核心。现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这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必要条件。二是培养和确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思想,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三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抵制和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的腐朽思想和行为。四是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摆正位置,养成集体观念和全局观念。五是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成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六是要树立科学的职业观,讲究职业道德,摒弃旧的职业观念,处理好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的关系。
二是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并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品质。这是因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且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机制,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往往会使学生迷失方向,而单纯的理论灌输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但当他们遇到复杂的道德问题时,往往会感到力所不及,从而误入歧途。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品质,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的灌输,而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行为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领会道德的真正含义,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三是以“自愿”原则为基点,使道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道德行为是出自个体内心的自愿行为,并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行为,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从“命令式”转变为“诱导式”,变“你应这样做”为“我愿这样做”,使学生真正懂得道德的含义,理解道德的价值。这就要求改革德育的方式和方法,变理论灌输为启发诱导,使德育的对象由被动转为主动,发挥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大力宣扬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形成一种教育气氛;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讲座、讲演和讨论会,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的价值;要注重社会调查,及时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为学生讲清道理,说服诱导;对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做好长善救失的工作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当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很多并不是道德认识的问题,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心理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则可以使道德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
四是学校德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培养一个个具有良好精神面貌的人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正视这一现实,重视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