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率分析_经济增长率论文

GDP增长率分析_经济增长率论文

解析GDP增长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率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1)04-0009-04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统帅全局的核心指标,经过多年的宣传和使用,已为各级决策者、分析人员、工商界和一般公众所接受。由于GDP的新创价值属性能够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生产的较为合适的全面尺度,而使其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从年初的经济增长指标的确定、到月度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一直到年末的经济增长率实现了多少,都把GDP的总量及其增长率作为首选指标。特别是对于某年度实际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及其预定计划的检查,不仅是各级政府政绩的首要考核指标之一,而且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GDP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人们使用最频繁的统计指标。然而,由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我国尚在逐步完善之中,在使用中存在对这个单项指标运用过度的现象,很容易步入误区。任何一个指标都有其局限性,也只能反映问题的一个侧面,在我们把GDP指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全面尺度时,必须予以正确理解、看待和使用。

一、GDP本身有重大缺陷和偏差,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生产概念

GDP仅限于能够由一个单位提供给另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所生产的产出,也就是以是否有交易行为的发生(当货物和服务为自用而生产时,可以虚拟其内部交易)相应的是否产生市场价格作为GDP核算的依据和范围。这种按“交易价格决定价值”的思想测算的GDP,其结果必然是:

一方面,应该计算的没有计算。有些活动虽然属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性活动,但由于没有涉及到交易行为,至少有两大类活动被排除在GDP核算的范围之外:一是家庭和社区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这部分活动的内容与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有关;二是自然界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所提供的服务。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国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按照“交易价格决定价值”测算的GDP直接导致的就是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无价。一个国家GDP的不断增长就是各种破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的不断枯竭,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这与一个企业变卖资产当收入是一样的。GDP的核算忽视了交易领域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活动,而不管这些活动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是多么重要,此外对于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活动,93SNA的修订中已纳入生产核算的范围,但我国目前还没有核算。据估算,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活动折算为当年的GDP占当年GDP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十几,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活动可能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只要这些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是真实的,其产出是有实际需求的货币物和服务,就应纳入GDP的核算范围。

另一方面,不该计算的计算了。GDP本身只是计算最终产品的货币值,目前的GDP核算方法就像一台只会加不会减的计数器,把市场经济活动所发生的一切交易均当作生产的增加。一国患者人数越多,医疗费用越高,GDP也就越大;自然灾害越频繁,灾后重建也会使GDP大幅度上升。类似的异常事件,诸如战争的发生等,直接对一国的资产和净值发生影响,但不影响产值和收入的计算,甚至还会提高。这也相当于一个企业只考虑交易量的增加,而不考虑成本和收益、资产与负债。为了所谓的经济增长,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微观经济活动一样,总体经济活动成果的计量也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不考虑成本的GDP增加不能看作经济增长,至少应扣除其成本部分。

总之,GDP本身有重大缺陷和偏差,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生产概念。从某一年来看,只考虑当年产值的高低,不考虑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不能区别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从较长时间来看,只考虑当前,不考虑长远,不能区别经济活动的长期与短期。正因为如此,统计学家们正在努力试图在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外建立“卫星帐户”,以修正“交易价格决定价值”这一错误假设下所带来的GDP核算偏差,通常称为绿色或生态GDP。所以,我们不能仅关注某一年经济增长率实现了多少,更应关注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二、GDP的增加不能区别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并非速度越高越好

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长远和整体的观点看,某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速度越高,发展就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虽是一个主要变量,但通常它只能反映经济量的变化,而实际上速度总是同一定的比例、结构、质量、效益紧密相关的,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方向变化,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可能发生相反方向变化。按照经济增长主要目标的不同,经济增长可区分为数量型经济增长和效益型经济增长。数量增长是指以追求产品的数量增加为主,这种方式,把产值大小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尺度,强调数量高于其它要求,主要是通过高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新项目的途径,促使经济增长;效益型经济增长的侧重点在经济的质量方面,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促使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指标值不一定很高,尤其从短期看更是如此。

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起根本作用的还应是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根本含义不是要简单的加大投资力度,甚至搞重复建设,而是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使产业优化升级,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发生变化,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率的暂时下降,但也是结构调整必须付出的代价。GDP作为一个总量指标,不能区别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增长的方式。所以,我们不必过分介意今年或明年的经济增长率有多高,更应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了没有。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们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GDP的增加不能反映知识产出,难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划时代经济。它的出现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种传统观念和现成理论带来冲击。GDP统计是以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理论为依据的,因为在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时期,产品的生产是靠大量消费资本、原材料、设备、资源等有形资产而获得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经济行为都以知识为基础,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都必须依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知识成为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并行的“知识资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核算较为全面,不论是存量还是流量都可在相应帐户得到体现,而对知识资本的核算,包括知识投入和知识产出的核算却是一个薄弱环节。从知识投入的核算来看,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反映知识投入的指标体系,即使在已有的部分核算指标上也带来冲击。如“教育支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消费支出,学生的学习不是生产,学生是教育基层单位所生产的教育服务产出的消费者,核算在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中。而事实上,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教育,教育支出作为一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支出,应该在资本帐户中体现。类似的诸如企业员工培训、研究开发等本身是一种投资性活动,却作为中间消耗处理,在向知识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教育费用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会越来越多,相应对GDP总量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知识产出是一定时期内GDP中可归功于知识投入主要是教育投资和科技投资的部分。如一条信息和技术救活一个企业,它创造的价值是多大?20多年培养一个研究生值多少钱?技术可以入股,“知本家”对企业的增加值有多大贡献?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创造增加值的主要资本,将超过物质资本而居于主导地位。知识产出需要从GDP中分解出来,用以反映劳动、资本、知识进步对GDP增长各自所作的贡献。但由于知识在生产过程中是依附于人力和物质资本的,它的转移是无形的,目前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将其分解出来的。由于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与以往经济不同的特点,GDP核算的范围将有重大突破,其内容、对象也将发生重大改变。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统计核算理论,寻找新的统计核算方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四、GDP的增加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促进就业和收入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目的还是手段?显然,经济增长是为人服务的,经济增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率容易造成为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局面。在当前,经济增长应首先带动就业增长,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10.2%,平均每年的就业增长率3%左右,属高就业的经济增长;90年代前半期,就业增长率却降到1.3%,属于低就业的经济增长;1997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8.8%,就业增长率只要1.09%;199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8%,就业增长率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就业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就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比例来看,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如能带动就业增长,比单纯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更具有现实意义。

与就业增长相适应,经济增长还应带来收入水平提高,特别是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增加。80年代,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增长率是比较高的,但进入90年代略有下降,特别是1998年国家下猛药、快药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实现了7.8%的较高经济增长率,但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增长只有1.15%,农村居民增长几乎为零。1999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虽然有较大的幅度提高,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比上年增加45元。从当前来看,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大量失业人员的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的。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毕竟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看一下经济增长到底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五、GDP增加不能区别表面增加和实际增加,我们追求的增长率应是有效益、没有水份的经济增长率

一方面,GDP仅是一个生产性的概念,不是收入概念。GDP只能反映一定时期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增加值之和。GDP的实物构成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库存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可以看出,实现表面的GDP增加很容易,只要使库存增加就能实现,但这种增加属于无产儿生产或低效生产。道理很简单,库存的非正常增加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减慢、效益下降,严重的还会亏损,甚至倒闭,在目前处于供大于求的现实中,一味追求产值增加,其结果必然会扩大库存,实现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只能是一种表面的增长。

另一方面,GDP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描述,不宜层层汇总,层层考核,甚至层层加码。对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求和所得到的GDP,有与其相对应的实物内容,即全社会最终产品。但是,对于微观的生产单位,增加值仅为一种价值形态,没有相对应的实物内容。然而由于GDP已成为国家衡量经济增长的首选指标,地方和部门也竟相仿效,自上而下层层设立增加值考核指标,有的甚至不恰当冠以GDP的名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过用甚至误用。GDP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概念,在资产重组加快、要素流动频繁和经济开放度愈益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常住单位的经济利益中心并非与所在地相一致,这样层层核算增加值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因此,像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部分洲或联邦都不统计GDP增量及其增长率。从我国的实际测算看,在《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上各省报告的经济增长率只有两个省的数字低于当年全国水平。如果按照《年鉴》上的加权计算,中国1999的经济增长率是8.7%,而不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1%。这是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把经济增长率作为一个目标时难以避免的一种现象。因此,无论从必要性还是技术方面看,地方政府和部门可以不测算GDP总量及增长率,至少应该逐步淡化。我们希望看到的经济增长率是一种有效益的、没有水份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率。

总的说来,如何看待以GDP表示的经济增长率,这不是一个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简单问题。经济增长是一个社会在其它方面取得进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了不等于社会进步。在过去的3年里,我国政府对经济增长率的提法有了很大的变化,1998年提出了要保"8",要求经济增长率必须达到8%。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把当年的经济增长率定在7%“左右”,而且提出了经济增长率是个预期性指标,在国内外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进行调整。而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经济增长不再有一具体的量化指标了。对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来讲,也应该逐步淡化。经济发展是多样化的,涵盖多种目标,政绩的衡量不可能只看这一个指标。对微观基层单位来讲,经济活动的着眼点在于直接的、具体的经济效益,各单位的增加值资料是GDP核算的基础,但不能因此而代之。所以,必须正确理解、看待和使用GDP及其增长率指标,盲目追求速度势必会造成宏微观出现反差这种不正常现象。

收稿日期:2000-10-25

标签:;  ;  ;  ;  ;  ;  

GDP增长率分析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