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美术教育论文,目标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视觉文化时代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所代表的视觉文化系统强势而深刻地支配着时代文化,以至有人干脆把这个时代称为图像时代。从学校的教育传统和相当稳固的升学体系来看,视觉文化的冲击似乎还显得不那么直接和肯定,应试教育的藩篱,在校园的范围内,可以阻隔和过滤大量社会公共视觉文化信息。但是,当学生走出校园,一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视觉世界扑面而来。商业社会发展到今天,图像不再是信息的输送工具和文化艺术的传播载体。它连同信息和文化艺术本身,成为了消费品。在图像消费时代,我们的学生不可抗拒地会被卷入到这个所谓读图、读屏的文化潮流中。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社会变迁、视觉文化的时代,直接作用于视觉传播的学校美术教育,理所当然要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帮助学生炼就一双会欣赏美的眼睛,陶冶一颗善于感受真和善的心灵,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二、小学美术教育要从量到质进行拓展和扩容,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美术课要展示人类历史上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创造脉络,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美的造化,要培育学生用视觉体验真正的心灵的文化阅读。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种心灵的文化阅读不止是文化接受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创造的土壤。
在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定位时,摆正“看”(欣赏、鉴赏、审美)和“画”(技能、技法)的关系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对一般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设计来说,小学阶段的美术基本素质培养和智能结构组合,应该是“看”重于“画”。如果这个命题成立,就要解决“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首先要“看自己”,“看自己”就要在美术教学中,强化和优化祖国历史文化的寻根之旅,了解我们传统文明中美的历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觉文化数据库里,储存尽可能多的本土文化图像资料,并初步理出本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自觉成为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其次要“看世界”,“看世界”就要求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要明白今天自己所处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环境和自己所能接触的世界视觉文化资源,从中寻找到人类视觉艺术的发展之路,跨文化赋予我们汇通中西的可能,但文化的生成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在跨文化的遨游中,寻找我们这个时代本源性的东西,使我们的学生建构起具有当代性和创造性的中国文化精神。
但是,纵观目前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美术教育大纲,并不能适应视觉文化时代对美术学科的特殊需求。在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生活中,我们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始终存在着审美的盲区和鉴赏的失语。
这个问题的存在,基于我们教材选编的局限,也基于我们教师本身文化视野的局限。比如民间的印染、面人、灯彩、竹编、刺绣等,这些都是华夏各民族千百年面授手传留下的视觉艺术精华,也成为中华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让学生把这些资源存入他们的审美识别系统中,进而对民族造型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线性脉络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来确认本土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和贡献,是十分需要的。我们的美术教材中目前却找不到对上述视觉艺术作品的介绍和评说。这些内容,可以在教材中辟专目系统展示,也可以穿插在各单元加以呈现。
三、学校美术教育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
学校美术教育,除了有科学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循序渐进的审美教学计划,还必须对当今生活中的重大文化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和评论。上海举办世博这样的国际活动,完全超出了科技经贸领域的范畴,将是一个世界视觉文化交流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将有上百个国家的建筑作品在黄浦江两岸争奇斗艳。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和评价这些审美客体?是简单地胡乱粘贴一些诸如“解构主义”“立方主义”“简约派”“后现代”的标签?还是去帮助他们从视觉文化和造型艺术的演变角度,去欣赏和赞叹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和进步呢?
应该看到,近年的美术教材在引入国外现代美术流派和作品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介绍力度还不够,系统化不强,没有帮助学生从单体作品和个别作者的罗列中理出演进的脉络,这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整体视觉文化的现状仍有差距,还缺少量的积累,缺少对现当代视觉艺术发展的整体介绍。从一定的意义讲,现代艺术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社会生活的一种精神折射,如果不能感受、理解、欣赏这些,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所处生活的真正意义。现代视觉艺术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真理,也在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小学的美术教育除了要尽可能打开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去摄取和吸收视觉文化所呈现的精彩和营养,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去拒绝和扬弃视觉消费中夹杂的浅薄和糟粕。真正为他们建立起一个识别系统,建立一个由本土的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的世界先进文化和谐互动的环境,构建一种健康和美好的心灵的文化阅读氛围。
四、小学美术教育要重新强化的内容和任务
1.小学美术课要走近大自然,组织学生去浏览祖国江河山川。比如学校教育中日益引起重视的环保教育的第一要素就是保护环境的美。美术课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壮美和秀丽,用心灵感受到了美,才会用心去爱它,用行动去呵护它。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才会自觉融入他们的生命之中。
2.美术课应该走进博物馆,去看自己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在许多国家,参观博物馆是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必须反复温习的必修课程,这里没有年龄的屏障,每一个年龄段在文明的遗迹前都会感受到不同的东西。在这种常看常新的审美过程中,他们的文化自信会与日俱增,他们的眼光会变得高雅、敏感和深邃。
3.美术教育要介入和参与现代影视媒体、网络视频的观赏活动。视觉文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先进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地渗透。如何欣赏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光与影的视觉效果,二维动画的特色、三维数码的魅力等,都应该在美术课上向学生介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就不再是手段,而成为了主体。
4.美术教育要及时对流行文化进行判断,对时尚进行评论。当代流行文化在商业化和技术文化的强势支撑下,具有了日趋明显的奇观化倾向,广告图像的粗鄙,电视节目的肤浅与失度,严重污染了学生们的视觉和心灵。当尚未涉世的学生们用习惯了屏幕奇观的眼睛转而注视现实世界时,总会觉得不满足、不适应。更应当警惕的是,文化的浅表化和娱乐化现象动摇了一个健全社会的文明的思想和精神核心,导致社会失去平衡,发展不再和谐。
面对这些,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艺术教育应该为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过滤器和防火墙,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为他们创设一个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互动和谐的环境,并且在心灵的文化阅读中培养他们对创造的崇高和尊严的热爱。
可见,美术教育要拓展审美视野,是形式到内容的拓展,是观念到行为的拓展,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美术教育要引领学生在世界视觉文化发展长河的观察中,学会聚焦变革、关注探索、歌颂创造。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理应像我们曾经崇尚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格林兄弟、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海明威、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们那样,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凡·高、毕加索、马蒂斯、达利这样为人类文化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树立丰碑。
学校视觉文化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下,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教出少数天才和神童,而是要让每一个心智健全的学生用大自然给予的一双眼睛去感受世界的精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中视觉艺术教育的比重会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强化。那么,从现在起,一个新的动态的教育大纲的确立和教学体系的构建就刻不容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