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燃气巡线人员年龄偏大、任务量大导致巡线质量难以保障,笔者从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方面对比分析微型电动汽车用于燃气巡线的可行性,对进一步探索燃气巡线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燃气管网、巡线、电动汽车、安全性
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及相关能源政策,国家进一步加强天然气推广使用、加强天然气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等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燃气管线管理单位均面临管网里程长、管线铺设范围广、管网运营安全监控难度高等难题和挑战,就燃气巡线方面,巡线人员年龄偏大、巡线质量难以保障。
为提高燃气巡线效率、管线安全监控质量,确保燃气管网安全稳定运行,广燃东区分公司开展微型电动汽车巡线试验工作,以天河抢险队巡线区域作为试巡对象,结合天河队巡线现状,并从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抢险队巡线现状:
(一)、巡线范围:
天河抢险队巡线区域覆盖天河区和白云区,其中中压燃气管网280公里,低压管网320公里。根据集团《中低压燃气管网巡检管理办法》燃气管网网格化管理要求,巡线区域被网格化分为10个普查片区,广园快速路以北5个片区,以南5个片区;同时根据区域内钢制管道使用年限、管道泄漏开挖频率等情况,划出一二级巡检片区3个,即3个细查片区,每个片区管线约15公里(注:一级管道包括年限不小于13年的钢制管道、管道评估等级为“差”或“劣”、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泄漏开挖情况的管线;二级管道包括年限不小于8年但小于13年的钢制管道、历史发生过腐蚀泄漏开挖情况的管线)。
(二)、巡线人力、模式:
天河抢险队现有巡线人员13人,其中普查人员10人,细查人员3人,平均年龄约45岁。第三方施工监控人员为巡线人员全员兼职。
普查人员巡线出行工具为自行车,巡线周期原则上为1天一循环;细查人员巡线为徒步出行,巡线周期原则上为5天一循环。
(三)、工作职责、任务:
根据集团《中低压燃气管网巡检管理办法》,巡线相关人员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如下:
1、普查人员
主要负责巡检区域内所有中低压管线状况,发现和报告管道设施泄漏、燃气管道路面标识缺失或破损、阀门井井盖下沉严重或异常、调压设备外观异常及锈蚀严重以及其他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行为,定期与管道沿线单位、物业等联系,及时派发“燃气管道保护函”或“燃气安全隐患告知书”相关函件等工作。
2、细查人员
主要负责对细查区域燃气管线设施进行巡视检查,并随身携带检测设
备(特安探漏仪),进一步核查片区内燃气管道是否存在漏点,对中压阀门、凝水缸及附近相关市政井、阀门等设备设施进行腐蚀泄漏检测,发现燃气泄漏及时报告,并完成 “日细查记录表”。
3、第三方施工监控人员
主要负责对施工工地进行监控,及时制止第三方工地内危及燃气管道安全的一切行为,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巡线工作量:
根据天河抢险队负责区域的巡线里程和人力进行理论计算:设普查片区均匀分配里程数,则普查人员日巡中压管线里程L普中=280/10=28km,日巡低压管线里程L普低=320/10=32km,即:普查人员理论日均巡线总公里数为:L普=L普中+L普低=28+32=60km。
二、对比分析:
确定电动汽车巡线试验之前,笔者多次到队里向巡线管理班组长和巡线人员深入了解巡线情况。最后确定选取跨度较大、中低压管线占比相当、巡检难度大的两个片区进行试验。通过试验,发现电动汽车巡线和自行车巡线之间主要在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一)、安全性
1、速度安全
巡线时间上午取8:30—11:30,即180min,下午取14:00—17:30时段,即210min,巡线点与公司之间往返消耗时间取40min,上午时段和下午时段各休息一次,休息时间取10min/次。普查人员发现危及管道安全的行为时,需进行协调,难以协调的需进行汇报;需临时处理而无法处理的,要现场监看,直到相关部门同事前来处理方可继续巡检,根据经验这些情况占用时间每天平均取30min计,则普查人员有效移动巡线时间为:T普查=(180+210-40-10×2-30=300min=5h)。
由表1知T普查=5h,则普查人员自行车巡线理论速度为:V普查= L普查/ T普查=60/5=12km/h,该速度低于自行车一般骑行速度(15km/h~20km/h),行驶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上相对比较安全。
经实地检验,确保看清道路沿线燃气管道是否有施工破坏、骑压围蔽、路边标识及阀门井盖异常等情况,电动汽车行驶速度须控制在35km/h左右以下。广州大道、广汕公路、沙太路、广园快速路、中山大道等都有随路铺设的燃气中压管道,这些市内主要的交通要道行车限速一般在50km/h ~80km/h不等。35km/h的行驶速度比市内正常的行车速度慢30%以上,以该速度长期行驶于以上道路易引起其他车辆鸣笛,易导致行车道上行车不畅、影响行车秩序,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如表1有效移动巡线时间理论计算表
2、碰撞安全
电动汽车(如知豆)车身重670kg,仅为普通内燃机轿车车身重量的一半,车身较轻且在主要市政路上长期以35km/h低速行驶,发生碰撞多数情况下会处于劣势,加之电动汽车自身高能量的车载能源系统挤压易爆、易短路起火、电解液泄漏及高压系统带来的潜在触电伤害等对巡线人员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自行车巡线几乎全是在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上通行,被动碰撞几率很低,车速相对低,对巡线人员人身安全威胁小,安全可控性强。
3、充电安全
电动汽车巡线日行公里数理论计算:L电=V电平×T普查=35×5=175km,大于小型电动汽车正常续航能力约130km,故电动汽车中午需充电。电动汽车充电需用专用380v高压充电桩,主要有交流充电桩和直流高压充电桩两种,交流充电桩(14kw/h)充满电所需时间(0%-100%)需要1.5小时,时间上勉强能够满足;直流高压充电桩(50kw/h)充满电所需时间(0%-100%)25min。380v高压充电桩设置点的安全距离要求高,使用注意事项多,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起火、爆炸、触电等事故,自行车巡线则无需耗电。
整体上看,在安全性方面,自行车巡线安全性相对较高。
(二)、便捷性
根据网格化管理要求,各片区内中低压巡检通常同步兼顾进行,实地验证,自行车和电动汽车巡线在便捷问题上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区别较为明显:
1、线路
自行车巡线可以通过斑马线自由切换于道路左右侧,前往需巡线的小区。电动汽车巡线,要完成市政路左右侧小区庭院管道的巡检,要么一次性完成道路单侧的需巡检区域(A方式);要么道路两侧交叉完成(B方式);B方式需反复掉头,产生的重复驾驶路径多,会严重影响巡线进度,显然不可取。A方式需在每条市政路上有一次往返。市区交通经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临时拥堵、给电动汽车巡线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
因此,在线路便捷性方面,自行车巡线相对电动汽车较便捷一些。
2、允进、临停
不同小区物业管理对外来车辆的允许进入情况不同,部分小区不允许非业主车辆进入、部分小区甚至连未购买或租赁车位的业主都不允许开车进入。无论是出于小区安全管理还是其他原因,电动汽车作为外来车辆不被允许进入某些小区。那就直接影响了巡线进度和效率;
另,电动汽车在其他巡线过程中,有的地方需巡线人员临时停下,处理临时问题,此时电动汽车在临时停放方面不如自行车方便。
(三)、经济性
经济性方面,主要考虑人力成本和费用支出两个方面。
1、人力成本
经在集团GIS图上测算,电动汽车在中压部分巡检产生的重复里程至
少为中压管线总里程的2倍,假设低压巡线路段电动汽车巡线跟自行车巡线所走里程相当。则一辆电动汽车理论上每天巡线需行驶里程为:L电动=V电平×T普查=35km/h×5h=175km,试验知电动汽车需2位巡线人员一同工作(一人驾驶、一人巡视查看),即一辆电动汽车至少每天需行驶L1km方能覆盖2位巡线员自行车巡线需完成的巡线公里数L2,其中:L1=(28+28)×2+32×2=176km、L2=(28+32)×2=120km,L1≈L,因此,电动汽车巡线并不节省人力。
2、费用支出
电动汽车巡线会出现以下支出:租金约9800元/年台,日行公里数取180公里计,月巡30天,则全年电动汽车巡线理论行驶公里数L电年=180×30×12=64800km,电动汽车百公里耗电4 元,故电动汽车巡线年耗电费为:64800÷100×4=2592元;电动汽车电池容量为20kw/h,为确保在2小时内能充满电,选择14kw/h的交流电充电桩较适合,安装费用约2万元,使用年限6年,净残值取0,年折旧费约3400元。
由以上实际支出分析,电动汽车用于巡线,年均理论支出费用=租金+电费+充电桩年折旧摊费为9800+2592+3400=15792元。自行车巡线则几乎没有任何支出,目前巡线用的自行车由巡线人员自理。
电动汽车巡线不仅没能够节省人力,一辆巡线车年均费用支出约1.6万元,在经济上自行车显然比电动汽车实惠许多。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两种巡线方式安全、经济、实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市区内电动汽车巡线有一定可行性。自行车巡线方式相对更加安全、便捷和经济,且与公司现有人力状况相匹配。而优化巡线出行工具、提高巡线人员素质、增强巡线人员人身和工作安全是企业管理自身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狄,王永丰.城市燃气移动智能巡检系统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5).
[2]赵京生.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巡检系统的应用研究[J].煤气与热力,2008,(1):27-31.
[3]唐斌.浅谈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在燃气管网抢险业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5)
论文作者:周子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电动汽车论文; 燃气论文; 管道论文; 管网论文; 管线论文; 自行车论文; 里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