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中美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中美论文,文化差异论文,个体论文,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集体意识。集体是一个近代的名词,古代称之为“一体”或“统体”。人们认为宇宙天地是一个集体,在宇宙形成之前是“混沌一气”。集体包含多个个体并高于个体。个体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则是以个体为本。它提倡个体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本文就两者形成、体现和利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形成原因
1.中国
远古时,中华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小部落,它们逐渐合并为大部落、部落联盟直到一统天下。西周时建立了广大的统一的国家,同时产生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这就是最初的集体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并统一度量衡。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传统儒家宣扬“乐天安命”、“浑然与物同体”,要求人们维护社会整体,克服自由意志。宋明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抽象的、虚幻的集体意识而抹杀个性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特别长,发展得特别充分。封建统治者强调的是“大一统”,用荀子的话说:“四海之内若一家”,强迫个人绝对服从至高无上的封建伦理本体。这些都促成了集体本位的萌芽。
我国古代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均属朴素的集体观。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整体,千万个个体皆由此而来。庄子也认为“夫道,覆载万物也”。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的运动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主张“气论”,即“天地未生,混沌一气”。“混沌”便是集体之意。气则“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间”。他们认为万物之源的气乃是一“虚空”、“太和”,不具间断性,即不承认独立个体在空隙中的存在。这些哲学思潮对于集体本位的形成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农文化是集体本位的沃土。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其主要特征就是缺乏社会分工,生产和消费合一,自给自足,社会呈封闭状。人们的生产活动没有比较、竞争,仅限于复制与模仿,难有突出个人产品的标新立异之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定型一体化的活动方式,使人们习于安分守己的处事之道,惯于牧童欢歌、渔舟唱晚的田园生活,全部的现实感情和价值观念都表现为喜一不喜多,喜同不喜异。
这样,集体本位在中华大地上得以生根发芽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因此在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向来尊崇“一”。“一即是多,万即是一”这实际上突出了集体观念。拿今天的话来说,我们崇尚的是集体主义。
2.美国
西方文化的个体性起源于古希腊,这与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地中海星罗棋布的小岛被水隔绝,这正好有助于个体观念的萌芽。那时,古希腊正值城邦奴隶制的高峰时期。一方面,那些城市国家小国寡民,商业发达,经济足以养活许多崇尚雄辩、积极参政的自由民;他们强烈要求个人的权利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保障。另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经济结构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松散的个体的组合体。此外,古希腊哲学家信奉的原子论以及多神教的信仰都促进了西方人个体观念的形成。
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巨大飞跃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它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方面的肯定,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在家庭关系方面,但丁认为个人的贵贱不在于他出身门第的高贵与否而完全取决于他本人。“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葛雷 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第106页), 这就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在家族面前的地位。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上,个体本位也有显著体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都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二战后出现的存在主义思潮更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它所提出的人的本质、自由选择、责任感问题,都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开始,诗人们纷纷以个人的情感为基础,构筑个人的精神宇宙。法国诗人维尼说:“怯弱的动物爱成群结伙,雄狮却独步荒原,诗人的步态正象雄狮。”(同上,第 110页)浪漫主义诗人们这种独立不羁的步态,反映出欧洲文化鲜明的个体性。可见个体观在西方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商品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社会分工发达,生产同消费分离,个人的满足要通过商品的平等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的矛盾,即个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社会选择。选择就是竞争,也是动力。它迫使个人去开拓创新,生产更多的花色品种,力求不同于别人的产品,做到标新立异。这样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终形成了人们喜多不喜一,喜异不喜同的价值观念。美国正是个典型的重商主义的国家,美国人崇尚的是个体本位。
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度,最初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在母国受害或为生活所迫,怀着对希望之乡的渴求涌入新大陆,对母国甚少依恋甚至有意割断与故土的联系。但是,作为思想精髓的个体本位被继承下来并得以发扬光大,它遍及经济、宗教、政治教育、文学、慈善事业、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初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自1602年“五月花”船抵达北美大陆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以及以后的西进运动、边疆生活,美国人就不得不为生存而奋斗搏击。他们常常是孤零零地面对蛮荒,除了自己无人可以依赖,因而其独立性和个人成就受到极端重视。人们愈是能独立自主取得更大的个人成就,就愈能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并发展壮大。这促使美国人更加崇尚经济生活中自由竞争的价值观念,推崇市场经济。另外,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把人们从罗马教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路德和加尔文创立的新教主张: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只要个人信奉上帝就可得救。美国是个典型的新教国家,继承了这种思想。19世纪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人的个体本位思想。
二、具体体现
集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政治制度
美国的政治生活似乎容忍个体本位。美国人是无政府主义者。早期拓荒者来到北美,从聚集成村落、市镇、建州到最后统一为联邦,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此间,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和政府,只有驾驭骏马、腰挂左轮的牛仔侠客。他们过着“天高皇帝远”的自由生活,不想建立联邦,但为了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不得已联合起来。1776年独立之初,并无中央政府,十三个州是十三个独立的个体。仅仅为了捍卫独立,十三个州才建立了一个软弱涣散的中央政府,它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主体之间的一个友好通商同盟条约而已。同样,当今的美联邦政府,按照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也被分解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和地方权利不受侵犯,1789年通过了十条宪法修正案,即“人权法案”,这进一步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个体本位思想。19世纪思想家大卫·梭罗把这种个人主义引向极端,引向无政府主义。他认为最好的政府是不管事的政府,还主张公民有权蔑视政府、不服从政府。从当今社会的各种媒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个人的区区小事他们竟然公开与政府对抗。我国情况则完全不同,小平同志谆谆教诲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反对极端民主化。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它由50个州组成。每一个州享有很大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宪法,是一个政治实体。联邦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各州的让与。我国实行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单一制,全国划分为多个地方行政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不享有独立的主权,没有自己的宪法。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在最高行政领导方面,美国实行总统个人负责制,总统权力太大容易造成个人专断。我国实行集体领导制。邓小平说:“我从来不主张夸大个人的作用,一个国家的领导要搞好,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0页)我国三代领导集体都有一个核心,核心不是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而是强调领班人所肩负的重任,这有利于领导集体的稳定、坚强、团结。
2.经济领域
美国经济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缺少宏观调控和大局观念。所以,它一方面能调动不同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促成了他们各自为政,无疑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潜在的障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明证。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同样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但是我们不允许完全自由放任,而是采取微观搞活、宏观调控的政策。也就是说,把个人的利益同集体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全国作为一盘棋来综合全面加以考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从“九五”开始,国家将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国内外商家到中西部投资等。这些政策体现了以大局为重的集体本位思想。
3.婚姻家庭
在我国,集体观念对个体观念的压倒优势也可以从家庭关系上反映出来。家庭是由各个家庭成员构成的一个小集体。在封建制度下,个人不是作为公民的身份出现的。“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个人自幼听命于父兄,长大后属于官长或君王。为了家庭或家族利益有义务作出牺牲,乃至献出生命。败坏门风家规者可由家族宗祠审讯、直至处死。个人奋斗、读书应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固然是为自己享受,但更主要的目的却是光宗耀祖,给家里立牌坊,为祖先扫墓。“光耀门楣”和“败坏门风”是集体意识在家庭关系上的正负两个极端体现。中国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个人生活的悲剧与其说是个人的死亡,还不如说是家族的灭亡。比如《红楼梦》,说它是一个悲剧,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讲的是以宝玉出家为结局的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古代有种刑罚叫“连坐”,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为什么呢?因为它杀的不单是罪犯本人的头,而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其实,即使在当代,封建家庭宗法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电视剧《花开花落》中的赵老汉为给痴呆的独孙子昌盛娶个媳妇以延续赵家的香火,忍痛采取换亲的愚昧方式,将心爱的孙女嫁给一个身患癫痫的男人,导致了她的悲剧。可见,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的一切在家庭小集体面前处于从属的地位。个人利益在家庭、家族的利益面前微乎其微、无足轻重,它的极端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个性无从张扬而是惨遭扭曲。在当今包办婚姻仍然存在的农村,虽然离婚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离了婚的人仍常常无端受到非难。究其原因,其行为被视为对家庭这个小集体的破坏,被看作缺乏集体责任感。为了家庭脸面上的荣誉,个人往往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自己的幸福欢乐。
相反,在个体为本的美国文化中,包办婚姻是不可思议的,离婚是一种极为普遍、毫不奇怪的现象。据统计,美国的离婚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五。美国青年择偶一般不需征得家长的同意,更不需征求其他亲属的意见,主张自由恋爱、自由结合。但是有时这种自由达到了非常离奇的程度,出现了像美国加州大学华人哲学教授吴森先生所概括的那种心理和价值取向,即“wonder”(好奇)和“action”(行动)的结合体。在当今的美国,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可以同和他母亲或祖母年龄相差无几的女性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wonder”心态的驱使。不管美丑、年龄、婚否,家庭是否反对,他们追求自身“探究”欲望的满足,因而纵然“春风几度”,也不轻易“许以终身”。美国学者克·雷西说:他们是没有家庭的国家,他们的民族是一个个被拆散了的个人。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和在夫妻两人世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
4.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个体本位体现在价值观上就是强调个体的力量和个人英雄主义。美国人信奉“社会原子观”,深信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不依靠他人或集体而存在,个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个性的存在应得到承认和强调,应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因此美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受到鼓励,凡事自己拿主意,拥有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开拓自己的独创性。家长不压迫孩子争辩,甚至不愿对孩子说“不”字,生怕压抑他们的个性。孩子成年后便独自到社会中去闯荡。青年们上大学都希望离家远远的,尽量依靠自己,争取奖学金,或打工,或利用贷款,工作后逐渐偿还。有时在饭馆里吃饭,家人之间也是各付各的帐。美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丹尼尔·布恩的父亲说过,只要他的视野范围内能见到邻居的烟囱,他就要搬家。人们主动避免依靠任何他人、任何集体的状况。施舍是令人生厌的字眼,它意味着在一个强调个人作用的社会里的无能为力,所以只有在万不得已时穷人才同意接受救济。他们认为救济与否是个人的志愿,主张用个人服务、邻里互相帮助、教会慈善的方式来解决穷人的接济问题。在社会生活中,集体意识有利于调节人际,维护安定团结。《增广》上有这样一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人把爱家(族)这个小集体延伸推及至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应了孔子的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能两全时,便应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以维护集体的利益,从而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被称为人民公仆的孔繁森、救火英雄梁强就是光辉的典范。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方面,集体本位体现为突出集体力量和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差异还可从以下事例中窥见一斑。中国姓氏是宗姓开头,然后通常是辈份,最后才是自己的名字,以突出家族集体的地位。相反,英美人则是先名后姓,突出个性。在时间、地点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于以年、月、日、时、分、秒为序,地址则依省、(市)、县、(区)、乡、村、组排列,给人以醒目的整体视觉印象,而美国英语的时间排列顺序是日、月、年,地址也是由小到大:门牌号码、街道名、街区、城市名、州名、国名,强调个体。在语言文学方面,中国古文无分段、无标点,需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方能理解。汉语也不像英语那样对单复数、时态等细节有严格要求,而强调以会意来把握。 美国文学则注重内部细节, 如意识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特别是摄象机镜头(cameraeye)更富特色, 它对人物的描写可以像照相机一样刻画出从头到脚直到睫毛的颤动等入微的细节。在绘画布局、艺术审美方面,中国山水画中的人物、动植物都以勾画轮廓为主,讲究写意,讲究风貌神韵以及对意境的总体把握。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绘画以解剖学为基础,对每个细节力求形似,重在写实,追求线条、比例、色彩、透视等,把生活中的真实全盘托出。
三、利弊得失
以上的分析比较充分表明,个体本位和集体本位各有长短处、优缺点。个体本位一方面张扬了人性,促进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提高自尊、自爱、自助、自立、自强、自信以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这些可以从小说家霍雷肖·阿尔杰的一百来个关于穷小子靠个人奋斗的故事以及爱默生的《论自助》(SelfReliance)里得到较好的佐证。另一方面,个体本位可能导致自私自利、自由散漫、唯我独尊和无政府主义。人与人之间疏远隔膜,缺乏融洽和心理的沟通,和谐度很差。所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埃兹拉·沃格尔认为,由个人主义造成的“美国病”需要用“中国药”来治疗。经济自由放任、缺乏宏观调控,思想领域混乱,党派政治、地方争权、互相拆台,这些可使国家处于万事“分裂”的境地。林肯说过:“一幢分裂的住宅是不能独立的。”国家分裂,岂能立于世间!这种潜在的危机或许有朝一日将转化为现实。
同样道理,中国文化的整体本位也有其得失。它诱发大一统封建专制、一言堂思想以及僵化的趋同模式,扼杀求异创新精神,因此,中国未能像西方那样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各个局部、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而形成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但我们更注重集体本位的另一方面。因为它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强调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为之作出最大的个人牺牲。特别是在本民族遭受外来入侵的时候,这种民族集体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凝聚力就格外强大,以至阶级矛盾不得不退居次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纵然有深仇大恨也能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挽救中华民族。基于此,笔者相信海峡两岸将同捐前嫌,实现统一,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利益所在。
简言之,两种本位没有绝对的是非曲直,的确各有利弊。我们应当区别对待,既反对闭关自守,又反对全盘西化。我们要趋利避害,择善而从。两者之间应该互相取长补短。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吸取“自力”、“自强”、“自尊”、“自重”等个体本位的精华,抛弃其“自私”、“自卑”、“自负”、“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糟粕;唾弃“一大二公”、“见者有份”、“绝对平均主义”等集体本位的弊端,弘扬“雷锋精神”、“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集体本位主义的精神。在经济领域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不是完全不要计划的各自为政的经济,否则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局面,甚至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需要精心的总体方案,需要全国一盘棋,同时也需要下放权力,使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从而使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同步协调增长。在政治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专断和极端民主化,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我们不仅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规范市场管理,而且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把“先富”和“共富”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集体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