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住区开放规划实践研究论文_李佩然,曾扬麟,王卫屏,简文强,付悦

当前住区开放规划实践研究论文_李佩然,曾扬麟,王卫屏,简文强,付悦

李佩然 曾扬麟 王卫屏 简文强 付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伴随中国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住区规划和建设,在不断扩展和升级的同时,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而且给传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开放式住区方面的尝试尤其引人注目,但在实践过程中,相关理论却一直比较薄弱。正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这种实践往往流于表面,也难以普及和发展。本文试图更新原有的规划理论,采用新的思路,对住区规划进行创造性的尝试,旨在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住区开放;规划;实践

引言: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他们有充足的物质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但社会的现状又使他们对城市环境充满忧虑和怀疑,当代封闭住区的大量涌现深深打上了这种时代的烙印。封闭住区在一定程度上将城市喧嚣和潜在威胁隔离于住区围墙之外,但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却对城市空间的整体素质有消极的影响。

开放住区顺应了城市公建建设和营运规律,解决了地区配套需求。开放的住区空间,使得城市中公建和配套设施的规划真正成为系统,兼顾了城市居民的使用便利和设施设置的合理高效两个方面。区域内的总体公建配置实现了集中和效率的原则,而住区内部的配套则可在住区间总体平衡,方便了使用,又不重复配置。所以开放住区的公建配置,较好地解决了原有封闭住区带来的公建设置在数量和级配方面不合理的问题。

1开放式住区的概念

开放式住区是和封闭式住区相对的概念,就是让城市道路进入住宅小区内部,使住区对城市敞开。这一概念在多年以前就被广泛运用与世界各地的古典住宅建筑中,但笔者今天要讨论的开放式住区,并非古典城市中的那种风格整齐划一的街区,而是在21世纪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开放式住区。

2 开放性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思考

2.1居住区规划结构

既然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支路功能相当,那么为了满足居住区道路行使城市支路的功能,对居住区道路 的规划设计原则方面应该是与城市支路相同,至少应该是相近的。也就是说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应与城 市街廓的规划结构相近。规范规定“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而非居住区道 路需要通而不畅。居住区道路承担城市支路的功能,是城市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区规划 层面,首先规划合理的城市街廓结构。

通过居住区现行规范、道路交通、城市用地模式、人类认知尺度、现代城市尺度四个方面对“居住小 区—居住街廓”规模的限定的研究,一般认为“居住小区—居住街廓”的尺度城市一般地区宜在 4 公 顷左右,通常 2-6 公顷,考虑地形及地块长宽比例等因素,最大不宜超过 10 公顷;城市中心区宜在 2 公顷左右,通常不超过 4 公顷。

2.2 “开放性”模式界面设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提出,城市感知的五点要素为区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物。在居 住区“开放性”模式设计中居住区规划设计,首先从平面形态上构成了居住区与城市的开放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形成了人们对于区域的开放性意向,另外,规划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区与城 市的界面,城市的空间开放性意向。当然居住区与城市界面开放性的课题很大,涉及到具体的建筑设 计等多个方面,限于研究范围本文仅浅谈几点。边界空间位于两个领域之间,是两个领域的交会。这个边界不仅限定了不同的空间领域,在领域之间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不同的边界处理可以表明不同领域的开放性强弱,提示它们各自的特点。

居住区边界的开放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方面是空间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可进入性。从空间的流动性考虑,通常情况下,居住区边界除居住区入口之外按其存在形式,有实体、半实体边 界、区域边界等几种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体边界是指由无法穿透的建筑实体或者实墙等形成的边界,如居住建筑 底层或居住区底层商业构成的边界。半实体边界通常指由栏杆、透空矮墙等构筑物构成的边界,有时 也与实体边界相结合,如在建筑物山墙处。半实体边界实现了空间的流动,从空间流动性角度看,开 放性更强。区域边界则指由景观带或活动空间形成的边界,空间上完全开放,空间开放性最强。从空间的可进入性考虑,按照居住区各类边界所形成的空间状态,则可将边界分为渗透性边界和非渗 透性边界。边界越丰富,创造的活动内容越多样,边界活力越强,开放性越强。居住区边界丰富的生 活内容,是居住区与城市交融的重要方面。

2.3居住区规划设计

(1)创造环境空间的“可见性”,实现城市空间与居住区间空间的流动,实现空间的开放性渗透与 融合。

(2)合理布置功能单元,创造多种活动、碰撞和交流的场所。

(3)结合单体空间的开放性意向,增进空间的亲和力。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根据项目需求,调整公建布局,考虑居住区城市界面的丰富性。结合消防紧急 出入口,适当扩大空间,增进空间的流动性。同时设置空间小品,形成区域性边界,即保证居住空间 的私密性,又实现空间的流动性。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居住区中居民居住性要求具有封闭性的领域主要体现在空间结构中的半私密领 域,居住区与城市开放关系在于半私密领域以上的开放,当空间结构不能满足半私密的需求是,则可能造成空间的错位使用。因此“开放性”关系实现的关键亦即半私密领域在适当的规模实现。

3 中国开放式住区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3.1中国开放式住区面临的困境

虽然有中央的政治支持及现实的需求,但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实际推行仍有不小难度。

首先,在日本及欧美,土地房屋产权结构是较为明晰的“个人-社会公共”两层结构;而在中国,“居民-物业-街道办事处”三层权责体系已经固化,象征着我们的产权结构是“个人-小区-社会公共”。

其次,开放式住区要求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数量激增的道路和小区进行统一管理,相当于把一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转嫁到政府头上。这种人力、物力、财力恰好是政府还不具备的,只有增加税收一途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制定合适的税收标准又不激起社会的抗议是一大难点。

3.2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政策层面上,开放式住区需要由点及面地循序推进,实行“示范区”制,先从试验性的小范围着手将住区开放,最大限度地避免不成熟体系带来的社会影响。

规划层面上,先推行住区的“半开放”管理模式,将住区用小尺度街道切分成几个小组团,这些小组团在共享这些街道及街道上的商业、服务设施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的封闭性和独立性。这种半开放模式目前在中国更具有接受度,也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如深圳万科城等,它既有一部分开放式住区的优势,又比纯开放住区更节省人财物资源,符合中国现有的法制情况及主流文化。

建筑设计层面上,我们需要平衡住区的公共体验感及归属感,即使在开放式住区中也应有明显的公区及私区的划分。这可以从一些传统的案例中找到答案,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充分运用了“院——街”的布局组合模式,

实施管理层面上,加大管理智能化的投入,以填补住区开放的政府人力缺口,使住区管理更加高效;中国的私家车数量在某些城市十分集中,在这些城市中还需对于进入住区的车辆进行流量和流速的智能化管控,确保住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商宇航. 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5.

[2]戴冬晖,柳飏,王耀武. 城市设计视角下住区开放“度”的思考[J]. 城市建筑,2016(22):58-61.

论文作者:李佩然,曾扬麟,王卫屏,简文强,付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3

标签:;  ;  ;  ;  ;  ;  ;  ;  

当前住区开放规划实践研究论文_李佩然,曾扬麟,王卫屏,简文强,付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