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首发精神分裂患者采用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2例患者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6例患者均给予阿立哌唑治疗方案,对照组36例患者均给予利培酮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评分(PANSS)及不良反应率差异。结果: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相比治疗前均告明显下降,组间疗效差异对比,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的发生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P<0.05,治疗组3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相应较低,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阿立哌唑、利培酮药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但表现有异同,可显著强化患者的预后康复水平,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利培酮;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032-03
Comparing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ripiprazol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ripiprazol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72 first-episode had been selected as treatment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 randomly. control group 36 cases were given, compared two groups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PANSS scale scor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drugs scheme, PANSS scale score compared with lower, P>0.05,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ut 2 groups of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36 patients than adverse reactions, P< 0.05,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Using the vertical pp, joint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reduce the incidence, prognosis is worth popularizing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Key words】Schizophrenia; Aripiprazole; Risperidone;Effect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临床病因尚未明确,患者通常存在思维、情感、行为等多元障碍,且病情具有着迁延反复发作特性,如不及时作出治疗干预,易出现病情恶化加重,而导致患者认知衰退及精神残疾情况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应尽早给予治疗,以强化患者精神康复水平,规避后续不良情况的产生[1]。本研究为选取适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科学治疗方案,系统纳入了我院2015年1月以来收治的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给予了阿立哌唑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为便于疗效观察,特纳入了我院同期收治的另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了利培酮药物治疗方案,进而对不同药物治疗下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在绵竹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ease,third edition,CCMD-3)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②年龄19~50岁;③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未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④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3]评分均≥60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脑器质性疾病、脏器器质性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活性物质及酒精滥用者、妊娠哺乳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2例患者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9~50岁,平均(34.97±11.62)岁,病程5~18周,平均(9.24±4.53)周。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1~50岁,平均(35.21±11.14)岁,病程5~19周,平均(9.73±4.31)周。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通过绵竹市精神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6例患者均给予利培酮口崩片治疗方案,给药路径:取利培酮口崩片2mg(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319,药品规格1mg/片),为起始剂量,口服用药,每日1次。治疗2周后,逐步增加药物剂量至每日4mg,分早晚2次口服用药,维持治疗6周,合计用药8周。
治疗组36例患者均给予阿立哌唑药物治疗方案,给药路径:取阿立哌唑10mg(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0521,药品规格5mg/片)为起始剂量,口服治疗2周后,逐步增加剂量至20mg,分2次服用,持续治疗8周。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若患者存在锥体外系反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给予抗胆碱能、苯二氮卓类、维生素B6等药物作治疗干预。
1.3 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评分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两组患者疗效评价均参照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评分结果实施,共划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标准。痊愈:经临床治疗8周后,患者PANSS量表评分相比治疗前有效降低75%以上。显效:临床治疗8周后,患者PANSS量表评分相比治疗前有效降低50%~75%。有效:临床治疗8周后,患者PANSS量表评分相比治疗前有效降低25%~50%。无效:临床治疗后,患者PANSS量表评分相比治疗前降低<2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评分结果对比可知: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分项评分相比治疗前均告明显改善,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36例患者的PANSS量表评分显著改善时间,相应早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但组间差异对比,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对比 [ 分,x-±s ]
注:①同对照组相比,均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可知: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组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的发生率比利培酮组多(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肌强直、体重增加、月经改变和泌乳、性欲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讨论
精神分裂症致病因素多元,目前临床对其具体病因尚未达成明确共识,但业界学者共性认为个体易感因素及外部不良环境,均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发生进展,因此需要做好综合预防,尤其应在患者病发早期作出疾病干预,因为患者病情产生时间越长,所致的患者感知障碍、思维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也即越重,所以及时诊断病情程度,本着规避预后不良结局的原则,切实改善患者社会功能,避免病情迁延所致的患者伤害,也成为现代临床待解决优化的一项现实问题。目前,临床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主张尽早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此也为首选治疗方案[4],通过科学辨别患者个体病情前提下,合理给予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规范治疗周期,即可有效缓解乃至治愈病情。
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采用的利培酮药物乃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制剂,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选择性单氨拮抗作用,同5-HT2受体、DAD2受体发挥良好亲和力,达到5-HT、DA平衡拮抗作用,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因为从临床层面来讲,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同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A)功能亢进有关,阴性症状则同额叶、额前叶皮质DA活动性下降及5-羟色胺(5-HT)机制有关,所以利培酮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改善均较有效[5]。而阿立哌唑则是一类二氢喹啉酮类衍生物,同利培酮药理作用相近,但是其药物既是D1受体、部分D2、5-HT1A受体激动剂,又是5-HT2A受体阻滞剂,与D2、D3受体亲和力较强,而对胆碱能受体则无亲和力,所以也被临床称之为DA、5-HT系统稳定剂。其药物成分可快速有效的下调亢进DA活动,切实达到阳性症状改善的目的;另外,还能通过上调低兴奋状态的DA神经元,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维持正常DA生理功能,从而降低治疗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综合来讲,2类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具有着相应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相比利培酮而言,阿立哌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相应低于利培酮,患者药物耐受性较好,治疗依从性强,值得临床综合关注选择[6]。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经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组内患者PANSS量表评分差异也并不显著,由此提示2类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另外,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层面来讲,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只是两种药物不良反应有异同。阿立哌唑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嗜睡、嗜睡的发生率比利培酮多,但锥体外系反应肌强直、体重增加、月经改变和泌乳、性欲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利培酮。最新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的体重增加主要与5HT2c受体、H1受体、mACH受体亲和力有关[7],利培酮对5HT2受体,H1受体拮抗作用强[8],肥胖和代谢障碍在服抗精神病药患者中较为常见[9],故其体重增加相对明显。内分泌紊乱可能与催乳素升高有关。阿立哌唑对D2受体有部分流动作用,其特点是稳定多巴胺受体,对血清催乳素几乎无影响[10]。但利培酮拮抗5HT2和D2受体,相比阿立哌唑较明显。由此,也表明了阿立哌唑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利培酮药物更具安全可行性,值得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在临床实验中,受试者样本量偏少,需要扩大样本去验证结果的可靠性;②本研究观察时间短,有些药物副反应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郭志华,李占江.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8):602-606.
[2]汪津洋.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3):245-247.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7-202。
[4]苏中华,张明,张怀晨等.伴激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干预措施和治疗结局[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7):506-512.
[5]邹凯,刘晓伟,袁菁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489-490.
[6]王占敏,宓为峰,王晓志等.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2):941-943.
[7] Matsui-Sakata.Receptor occupancy-based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s of various receptions to antipsychotics-induced Weight gain and diabetes mellitus [J].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 2005,20(5):368-378.
[8]沈渔邨.精神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77-680.
[9] Macin P,Watkinson HM,Young AH、Prevalence of obesity,glucose homeostasis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taking typical or atypical antipsy chotic drugs:a cross-sectional study[J].Diabetologia,2005,48:215-221.
[10] Goodnick PJ.Jerry JM.Aripirazole:profile on efficacy and safety [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2,3(12):173-178.
论文作者:陈亘兵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受体论文; 两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量表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