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语文教学的源泉--论刘国正的语文人生观_刘国正论文

生命:语文教学的源泉--论刘国正的语文人生观_刘国正论文

生活:语文教学的源头——论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头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论刘国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生活观是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这是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是他经过多年思考,去粗取精的结果。无论是从教材编写上、教育科研上,还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指导上,刘先生都特别强调语文课内外的衔接。从教材到教学,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注:金传富.柔翰三栖又一人[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可见,语言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刘国正语文教育观以一贯之的思想主线,它为我们深入解读和准确把握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探讨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对当前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刘国正在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研究和思考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在对待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态度上,刘国正采取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一方面,他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糟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缺陷有三:1.封闭。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把学生的思想和写作完全禁锢在“四书五经”及前人闱墨的牢笼和窠臼中,忽视了语文教育广阔的社会生活基础。2.灌输。强调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意愿。3.脱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后来他又把传统语文教育的积弊概括为四个方面:脱离语言实际;脱离运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从上述批评中可以看出,语文教育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症结所在。它造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封闭和狭隘,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教学目的的单一和浅俗。另一方面,刘国正在从总体上批评传统语文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中的积极进步因素。他回顾了我国两千年的语文教育传统,把精华概括为总体性、整体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尤其注意到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他在湖北省枝城市陆城二中一次教师座谈会上对这个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从孔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到晋朝谢安、谢道韫以诗论雪,再到叶圣陶先生著《文心》强调语文不能脱离生活,一路纵论古今,娓娓道来,显示出他对传统语文教育生活精神的理解之透彻,领悟之深邃。

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反省、批判与继承,对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性检讨和追问,使刘国正获得了教育史家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性,从而使他对语文教育问题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对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能够高层建瓴,入木三分,切中肯綮。他在分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第二,教学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注:刘国正.刘征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88,359.)显然,上述严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所致。但撇开应试因素,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刘国正认为:“我觉得,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最欠缺的是缺少生活的活力,要注入源头活水,增添活力……把语文学习看成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诸多弊端的原因。因此要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注:刘国正,唐晓云.沙滩夜话——访刘国正先生[J].语文学习,2000,(11).)其见解是发人深省、值得重视的。

刘国正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除了上述语文教育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外,还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学术背景。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一词被杜威赋予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他在继承自卢梭、裴斯泰洛齐以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其思想亦波及我国,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即是对杜威理论的改造和发展。而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派追求“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认为教育是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生成,教育要张扬人的精神世界,重视人的心灵和生活的观点,则更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教育与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生命的关系,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刘国正所提出的语文生活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上述教育理念在汉语文教育领域最为生动、最为具体的现实体现,是中国化、本土化了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因此它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和学术创造空间。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基本内涵,简言之,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具体来讲,“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立足课堂,但还要看到其他各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在“大语文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学语文教学,1993,(2).)这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空间广泛性;强调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充满活力。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过程的持续性。语文生活观的空间性和过程性的关系是立体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空间性是过程性展开的基础和前提,而过程性则是空间性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是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前提和基础,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则是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必然途径。“语文跟生活结合,天地非常广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跟生活相结合,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注:金传富.柔翰三栖又一人[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正是对语文生活观的生动表述。空间的广泛性与过程的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提出不仅来源于他对语文教育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而且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刘国正对语文本体生活特性的独特理解,对语文教育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对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掌握,为他的语文生活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而近十几年来国内兴起的以“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为指导思想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验的成功经验,也从实践的不同层面验证了他的理论观点,从而也更加坚定了他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信念。

首先,刘国正对于语文与生活关系的本体论认识是其语文生活观的直接理论基础。从本体论的高度来把握语文学科的生活特性,阐释语文教育的生活价值,揭示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于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和个体发展价值,是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刻独到之处。“语言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应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在“大语文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学语文教学,1993,(2).)他进一步指出语言这种人类交际工具,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它的特性之一。“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其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本体决定方法,方法呈现本体。语文同生活之间所具有的血肉一体的本体论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只有同生活相联系,才能适应语文的特点,“才能生动活泼,学得又快又好”,否则,就会“枯燥乏味,劳而寡效。”(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在“大语文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学语文教学,1993,(2).)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并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僵硬的模式,刘国正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有所不同,不排除在一定阶段进行局部的分解训练,这些训练不可能也不需要每一步骤都与生活相联系”。(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这些观点是十分中肯和务实的。

其次,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体现了语文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语文课堂、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应用语言,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在“大语文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学语文教学,1993,(2).)第二层是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离开生活,就成了空壳,或没有了实际内容。因此,语文学习从本质上不可能脱离生活,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空洞的语言躯壳,丧失了生活价值。总的来看,第一层说明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空间的普遍性;第二层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的天然性;二者叠加,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再次,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反映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与社会生活脱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封建社会思想封闭、教育落后的真实写照。而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逐步加大,思想活跃,经济发展,对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语文教学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注:刘国正,陈金明.我们走过的和走向的路——试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J].中学语文教学,1989,(7))通过加强语文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课内同课外之间的联系,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实施“大语文教育”,开放学生的思想,使其能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再被动地接受管束,把思想限制在教学设置的框子里,从而为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最后,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得到了语文教改实验的广泛支持和实践验证,被证明是一种富有远见、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省邢台八中张孝纯首倡、张国生等老师长期实验的“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湖北省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实验,均取得了很大成效。其指导思想都是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实践的层面证明了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正确性,同时也为丰富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激发了刘国正长期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研究热情和学术兴趣,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在刘国正看来并不是具体的教学原则或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要从语文教学的全局着眼,并非要求每一项教学的具体安排都有联系生活的内容。”(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不过,要把语文生活观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确实需要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和实施途径,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刘国正在这些问题上作过大量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思想体系。

教学原则问题。刘国正在《提倡五个结合》一文中,根据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就如何联系生活做到“实”与“活”问题,提出了五个结合:一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二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三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四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五是为了实现上述四个结合,还要把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这五个结合的精髓就是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就是联系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联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乃至联系学生灵魂深处的密室,这样的联系,不仅能叩响学生的心扉,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养成活的运用能力。”(注: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0,58,394.)可见,这五个结合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述原则比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课内与课外结合、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种教学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

实施途径问题。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各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由内而外、层层拓展,构成了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广阔空间。我们主要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写作教学几个方面来探讨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的实施途径问题。

教材编写。加强语文教材编写的生活性,是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1996年,刘国正指出:“教材体系的改进,第一,要有利于减少头绪,突出重点,删繁就简。第二,要有利于联系生活,留下灵活运用的余地。第三,要有利于学生宽松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第四,要首先安排教学的总体结构,兼顾课内外,校内外,通盘计划,统筹安排。”(注:刘国正.刘征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88,359.)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就是以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为指导思想的,正式提出了加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主张。第一册就是按照语文与生活联系组织单元。在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学生乐学,负担减轻,效率提高的新局面。”(注:刘国正.展开双翼才能飞翔——宜昌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状况和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1998,(8))

课堂教学。在课堂内,指导学生学习教材,进行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可以脱离学生的生活。刘国正认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刘国正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程式化、刻板化较严重的现象,结合宜昌教改实验的成功经验,富有创造性的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三种方式:1.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2.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3.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课文文本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词语的运用,并且运用学习所得写自己的生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的真正本领。

课外和校外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要从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活动,例如看图画,看幻灯,看电影,看戏剧,组织参观、游览、访问,观看体育比赛或理、化、生的实验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从而进行写作或说话的练习。还有必要提倡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把日常观察所得随时记下来。”(注: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0,58,394.)课内课外相辅相成,能形成强劲的综合力量。刘国正认为“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注: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0,58,394.)

写作教学。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和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视内在自我时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精神写照。写作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脱离生活,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人云亦云、无病呻吟。刘国正深感于斯,提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交给学生打开身边生活宝库的钥匙。他说“中学生,十二三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非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宝藏的缘故。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会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发现身边有数不尽的珍宝。”(注: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

标签:;  ;  ;  

生命:语文教学的源泉--论刘国正的语文人生观_刘国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