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建设研究论文_张磊源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建设研究论文_张磊源

国网永济市供电公司 山西永济 044500

摘要:配电网实施自动化应用对于科学分配电力、合理应用科技成果促进电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自动化工程,不仅可以有力提高电网的供电效率、电力质量,还可以合理缓解电网压力,释放电网潜能,减少故障频率,并提高电网的服务能力。自动化工程可以帮助电网自我检查,缩短故障检修、处理时间,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性与稳定性。这对于极度依赖电力的现代化社会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改造工程。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工程;自动化建议策略;电力质量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激增中。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的使用需求,国家逐步投入建设自动化的配电网工程。这是一项需要周密规划,并投入巨大资金,应用复杂的技术要求,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程。文章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1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意义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是各项科学成果在电力系统应用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包含了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先进的电力设备制造技术,正是这些技术让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成为了可能。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在优化现状的配电系统,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使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能够始终在主控制台的监控之下,如果配电系统出现事故,能够更加迅速的自动处理,对可能出现的事故或故障进行及时的预防,大大提高了配电系统的工作效率;另一个方面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更快的知道用户的电力需求和电力使用情况,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配电自动化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由于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始终在主控制台的监控下,因此它能够及时的检测出故障的位置,通过自动化网络,在设定的短时间内,对故障区域进行局部的自动隔离,对非故障区域进行自动修复,避免了长时间大范围停电。例如,当某条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时,自动对故障区进行局部域隔离,然后,自动运用网络操作开关为其寻找其他正常运行线路,为该线路的非故障区域继续供电。之后,通过检修消除故障,恢复原运行方式。由此可见,与传统的运行维护方式相比,缩短了停电时间,缩小了停电范围,减轻了调度压力降低了运行维修成本。同时,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对运行数据的在线检测,对供电的质量和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及时发现线路和设备超载、供电质量等适时运行情况,为安全运行、检修计划等管理工作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2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1 线路的形式

应该采用环网型,而且为了保证供电稳定性,可以使用双电源甚至多电源供电系统。

2.2 干线的模式

多使用分段式。分段式的好处是一旦某段线路出现故障,可以通过切断这段故障电路而保证其他线路仍然正常供电。一般对于分段式干线供电的建设原则是:合理利用投资,在充分考虑收益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采用均等原则,或线长相等,或负荷相等,或用户量相等,以三千米干线为例,一般分为三段。

2.3 抛弃传统断路器

自动化工程多采用负荷开关,既可以节约成本,减少投资规模,又可以在故障发生时,有效隔离故障区域,使之不影响非故障区域。

3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建设的设计要点

3.1 软件要具备可维护性

在配电网满足了硬件条件,比如可靠的电源,有完善的监测、控制设备,有齐备的线路设施后,自动化工程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是否配套了专业化的软件设备。只有软件硬件配套,才能保障配网自动、安全、稳定地运行。通常提到软件系统,多考虑其可维护性。一款合适的软件必须是可以被不断完善、更新的。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性,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波动变化中,所以配电网的负荷也在变化中,如果配电网的自动化软件不能有效维护波动变化的电网,所谓的自动化就变得不切实际了,所以软件的可维护性成为了配电网自动化工程的最基本前提。其技术软件只有可以维护,才能有效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正常运行,延长自动化工程的整体使用寿命。只有保证了电网的稳定性,才能使得供电企业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供电市场站稳脚跟,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配电网的自动化改造,有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增强电网的稳定性,提高电网的容错率。所以,建设自动化的电网工程,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就是当系统运行发生故障或者不可控意外时,系统是否能自我处理,保障整个系统的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所以说,对于建设自动化配电网工程,是需要想办法提高其系统稳定性以及运行的可靠性。

3.3 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移植性

提高电网自动化效率,一般是指是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可移植性,顾名思义是指将此系统整体移植到另一个软硬件环境时,系统可以稳定、高效地运行。可移植性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使得电力企业可以在固定成本投入下,满足不同供电环境的使用需求,并与其他相关单位有效兼容。

4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技术实现时的注意事项

4.1 加强配网的建设和改造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是首要任务,即使是改造电网为自动化工作,也是为了这一目标。所以说,实现自动化作业,必须要完善配电网络结构,并积极应用先进的前沿科技,还要改造老旧设备,提高智能化。在对配电网建设中,要强调计量装置的重要性,合理安置,全面整顿。

4.2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硬件支持系统

现阶段电力企业对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建设中,一般会在以下两方面开始:第一是市场预测。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对于供电网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不同电力使用量进行记录、分析、比较、预测。通过对接下来的电力使用情况进行预测,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可信的数据;第二是修复系统建设。当常态化的供电情况发生异常现象时,自动化系统必须要有及时自检的能力以及在确定故障后的警报能力,更进一步有初步的解决措施。一系列的修复系统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事故危害程度,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3 提高配电网的自我诊断能力

系统还需要强化自我诊断能力,并加强实时监测的功能、完善监督体系,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对系统的运行现状进行记录与了解,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问题,保障企业的高效运作。同时,企业保持活力的一大要诀是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及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满足系统的自我检查、自我检测、自我管理的功能性需求,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性运行。

5 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实用化模式

5.1 集中智能模式

集中智能模式是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第一大模式,主要指整个系统的智能是依靠主站的。线路上的实时情况是通过线路上的分段开关上传的,通过主站的智能诊断对线路的故障进行定位,进而通过对每一段的电网结构隔断故障,寻求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适用性强,并且对于一些多故障情况进行处理比较容易,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智能模式。

5.2 分布智能模式

分布智能模式是指线路上的开关有自己的智能判断能力,在不需要上传实时状态,请求主站反馈的情况下,自我检测故障并判定哪一部分需要被隔离修复,主要是分段开关发挥作用。具体又分为电流计数型与电压时间型。这种智能模式的好处是在通信条件不完善的地区,网架结构简单的系统,可用性较强。

6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网系统的自动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促进供电的稳定性,并且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电力企业谋求发展与创新的情形下,对于此类工程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有助于解决电网中的运行故障,提高配电的科学性。因此,对于电力技术的研究以及自动化工程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文.浅探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2]苏俊斌.城市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分析[J].广东科技,2011,(18).

[3]李金英.浅谈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及其对故障的处理[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论文作者:张磊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建设研究论文_张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