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台湾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因而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直接。正因为这样,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技术的发展。台湾是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伴随社会经济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并且为台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经验有借鉴意义。本文就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作述评。
一、关于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从而区别于中等和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台湾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从专科层次到博士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其具体构成如下:
(一)、专科学校,属于大专性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校分为5年制、3年制和2年制三种。5年制大专招收国中(初中)毕业生,3年制大专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2年制大专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科学校在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全台湾76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专科学校就占了73所,在校生占了60%以上。专科学校是台湾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干力量。
(二)、技术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学院分为2年制和4年制,前者招收专科学校毕业生。后者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全台湾技术学院有3所,它们分别是国立台湾工业技术学院, 国立云林技术学院和国立屏东技术学院。1992年在校生8259人。
(三)、技术学院研究所,属于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技术研究所设在国立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招收硕士、博士生,为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1992年, 该研究所有在校硕士、 博士生1012人。
从总体来看,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的。1989年,全台湾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学校达211所,在校生438140人;从高等教育体系来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1992年,全台湾124 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属于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就有76所,占61.3%。应该说,台湾高等教育模式是偏重于实用型的,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关于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于日本占领期间。1897年日本人在台北的医院附设医学讲习所,1899年该讲习所改名为医学院。到日据时代后期,台湾共有5所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即台湾医学专门部、 台北经济专门学校、台中农林专门学校、台南工业专门学校和私立台北女子专门学校。 这些学校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门学校和1928年成立的台湾帝国大学(综合大学)共同构成了日据时期的台湾高等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日本强化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产物。1895年,由于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朝政府与日本订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使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占领台湾初期(1895年—1919年),从各方面为其殖民统治打基础,在教育上主要是推广日本语,当时就在台湾各地建立国语学校和国语讲习所(“国语”是指日本语)。1919年以后,日本先后颁布了台湾教育令和新台湾教育令,进一步明确台湾教育发展必须为其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服务。当时,日本向东亚及东南亚扩张的意图已非常清楚,台湾已变成了日本推行侵略政策的重要基地。台湾自然资源丰富,日本居民也日益增多,日本急需在台湾培养巩固殖民统治和推动经济开发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旅台日本侨民的后代升学提供便利。因此,日本人在发展台湾初等、中等教育的基础上,也注重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日本人在台湾各地先后建立了一批专门学校。如在商业发达的北部设立经济专门学校,在农业发达的中部地区设立农业专门学校,在工业集中的台南地区设立工业学校等。这些学校主要招收日本籍的学生,而且授课老师、学校管理人员也主要是日本人。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府对台湾高等教育进行了改组。主要是把台北帝国大学改为国立台湾大学,台北经济专门学校改为省立法商学院,台中农林专门学校改为省立农学院,台南工业专门学校改为省立工学院。私立台北女子专门学校停办。由于改制、升格,当时台湾的专科学校数量并不多。
在50年代,台湾高等教育在稳定的基础上有一些发展,但主要是创办、复办一批本科院校,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科学校数量有限。如1956年,台湾高校总数是17所,其中大学及独立学校就占了11所。这种状况与当时台湾的社会经济背景是相吻合的。50年代是台湾社会经济的恢复时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时,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地区,由于日本近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化,加上二次大战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出现十分困难的状况。一方面,生产水平低,工业十分落后,物价昂贵,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失业率相当高;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内部需求加大,农产品出口无法进行,经济建设所需外汇十分短缺。因而,当时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如何扩大就业,如何解决百姓的吃、穿、用等基本需要。台湾当局审时度势,选择了从发展农业入手,相应发展轻工业,实行“进口替代”的发展道路。由于农业和轻工业是这一时期的发展重点,因此,社会上大量需要从事农业及轻工产品加工的熟练劳动者。由于这些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含量不高,因而熟练劳动力的培养任务主要通过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完成,职业技术学校是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重点,尤其是农业职校占有相当比重。据统计,1950年台湾职业学校数为77所,在校生34437人, 到1960年增加到109所,在校生84337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需求并不强烈。
进入60年代,经过十年经营的台湾经济摆脱了困境,实现了代替进口工业化。这个时候,一方面,容量有限的岛内市场由于进口代替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出现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如何冲出狭窄的岛内市场,成为台湾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正处于战后持续高涨时期,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新的调整,为了发展自己更高技术层次的工业,需要把本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外移,同时,由于经济持续高涨,国际市场的需求十分强劲。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台湾当局及时改变经济发展的策略,由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自身丰富廉价的劳力、土地资源和国外便宜的原料、原材料,以及过剩的资金、机器设备、巨大的销售市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外向型加工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批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以及基层技术人才。(1960—1973)这个时期的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出现了两方面重大变化,第一, 以工商类为重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如1960年高中与高职的比例为6∶4,到1965年调整为5.7∶4.3,至1970年又调整到5∶5,1972年又调整为4.5∶5.5,1975年为4∶6,70年代更将比例调整为3∶7。职业学校数由1963年的114所,增加至1973年的171所;学生数由9.7万人发展到23.4万人;第二, 以专科学校为标志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不断引进,生产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对基层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熟练工人,大学和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所以必须相应发展培养应用型的基层技术人才的学校,又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层次去考虑也需要扩大专科学校办学规模,以满足中职生升学的需要。因此,台湾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学校数从1960年的6所发展到1970年的70所。 台湾当局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作为解决社会失业的措施,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是迈向发达国家水平的措施。
1973年发生了全球性的石油危机,能源及工农业原料价格连年上涨,世界经济危机猛烈冲击台湾经济,世界性通货膨胀不断波及台湾经济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日益动荡,各国纷纷采取限制进口措施,以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这些情况对缺乏资源和以外贸为重心的台湾经济十分不利,再加上许多工资水平比台湾还低的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发展出口加工区,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工业产品,这就使得此时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的台湾,逐渐失去了往日低工资的优势,减弱了劳动密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适应国际市场新的变化。台湾当局及时调整了经济发策略,优先发展“高技术、高资本、高质量”的重化工业,实现“第二次进口替代”,推动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具体措施上,在整个70年代重点展开二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这些项目包括钢铁厂、造船厂、石油化工厂和核能发电厂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台湾这个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由数量的扩张开始转向质量的提高和内涵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以五专、二专为标志的专科学校在60年代大量创办,使台湾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当局不得不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人才质量要求更高,专业类型更复杂。这个阶段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校数量增加不多,但在校生人数仍增长较快,办学层次上增加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据统计,台湾专科学校数1970年为70所,1981年为77所。1974年成立了第一所本科层次的工业技术学院,1979年该院设立工业技术研究所招收职业性硕士研究生。
进入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转向以资讯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配合这一变化,继续采取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和层次的方针,不断充实办学条件,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体系。1983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开始招收职业技术博士,把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到最高的层次。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经济的,也有教育的,但社会经济需求的扯动是根本的。
三、关于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体制、学校类别和布局
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公私并举的办学体制。私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950年以前在台湾还是空白一片,1950年才出现第一所私立专科学校——淡江英语专科学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高等院校)。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教育需求增加情况下,台湾当局因势利导,采取宽松的政策促进私立教育的发展。60年代是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快时期, 而这当中又以私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最为突出。 1976年,台湾私立专科学校发展到56所,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数的72%。1992年,台湾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共有76所,其中公立院校仅有14所,占院校总数的18%,私立院校有62 所, 占院校总数的82%;公立院校在校生45318人, 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6%,私立院校在校生24993人,占84%。可见, 私立院校在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类别有农业、工商、工商管理、医药护理、家政、体育、艺术等7类, 其中以工商、 工商管理院校为主体。 1992年统计,工商、工商管理类院校有57所,占总数的75%。医药护理类学校12所,占总数16%。其余类别只有7所,仅占9%。这种类别结构与台湾社会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台湾社会经济起飞是以对外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开端的,接着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随后又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方向,工业化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线。因此,工商、工商管理类院校从60年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至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据统计,此类院校1971年占54.8%,1976年占57.9%,1981 年占59.73%,1986年占61.04%。从院校专业设置来看,一般来说,公立院校设置的专业数较多,1992年统计,平均每所院校为8.5个专业, 而私立院校则较少,平均只有3.4个。 这是因为公立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有保证,又要充分为社会提供服务,所以设置的专业数多一些,而私立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办学竞争激烈,因而避免走“大而全”的发展道路,往往比较注重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因此,设置的专业数较少也是在情理之中。
台湾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据1992年统计,76所院校分布在台湾20个市县,其中台北市有12所,嘉义市有3所, 台南市有7所,高雄市有20所。由于台湾农村很多地方已经城市化, 因而许多的院校并不设在大中城市内,而是设在县,甚至乡镇。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较为合理的布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
综观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它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为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而自身又在为社会经济服务当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台湾70、80年代很相近,台湾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和措施很值得借鉴,如始终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握时机逐步提高办学层次、办学渠道、形式多元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