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PDCA循环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给予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的院前急救仪器和药品管理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对院前急救物品予以管理,分别予以60次管理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仪器完好情况、仪器登记规范情况、药品过期、药品标签不清晰、高危药品标识、药品混放等。结果:药品管理:实验组高危药品的无标识率、药品过期率、药品混放率、药品标签不清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仪器管理:实验组仪器无损率、仪器登记规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与常规院前物品管理方式比较,PDCA循环效果显著,有利于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院前急救;急救药品;仪器;高危药品
PDCA循环是指持续质量改进,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质量管理具有创新性、持续性及全程性,是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基础。院前急救物品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抢救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开展,也会对急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由于院前急救自身具有困难性与特殊性,对医护人员的配置具有较高要求,使院前急救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才能显著提升院前急救工作护理质量。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的院前急救仪器和药品管理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对院前急救物品予以管理,分别予以60次管理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仪器完好情况、仪器登记规范情况、药品过期、药品标签不清晰、高危药品标识、药品混放等,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的院前急救仪器和药品管理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进行急救工作60次,对照组予以常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对院前急救物品予以管理,每组的医护人员配备情况相同,分别为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9名护士,3名司机,1辆救护车,救护车内备有相关急救物品与药品、便携式除颤监护仪、便携式氧气、心电图机等。
1.2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的院前急救仪器和药品管理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对院前急救物品予以管理,即整个循环过程为计划、实施、检查、应用。计划阶段:基于以往的急救物品管理经验,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标准;实施阶段:配备相应的急救物品并予以登记,规范化管理院前急救病案,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及危机意识;检查阶段: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分配专人予以检查、监督,小组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对药品有效期不明、仪器故障、药品混放等研究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原因予以分析,制定相应的持续质量改进目标,并确定药品专人管理、仪器及时检查、定位放置等改进措施;应用阶段:在此阶段所有小组成员必须参与其中,使质量控制系统得以完善,对措施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修改后及时运用到工作中,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转入下一个循环[1-2]。
1.3 评估指标
每次院前急救工作完成后,对物品管理情况予以评估,分别予以60次管理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仪器完好情况、仪器登记规范情况、药品过期、药品标签不清晰、高危药品标识、药品混放等。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对收录数据予以分析,使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药品管理:实验组高危药品的无标识率、药品过期率、药品混放率、药品标签不清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如表1所示;仪器管理:实验组仪器无损率、仪器登记规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药品管理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工作以外的环境,对中毒、创伤、急症、灾难性事故等各种生命面临危机的患者予以现场急救、转运救护及途中救护等,尽可能成功抢救每一位伤员,最大化降低伤残和死亡率,确保损失处于最低程度。由于院前急救工作自身存在困难性、特殊性,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才能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配备与有效使用,才能使院前急救质量得到保证,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及社会的各种要求。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是美国某学者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提出来的,在此管理模式中要求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各个环节的全面管理,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可以为患者争取分分秒秒,对于抢救工作中死亡事件的发生率可以有效降低,有利于急救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院前急救仪器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只有急救仪器具有先进性和完好性,再加上急救仪器的正确操作方式,就会为急救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使抢救成功率得以提高[3-5]。在本次研究中,急救仪器现存问题主要有仪器使用不规范、登记不规范、对于使用次数较好的带电仪器常常存在电量不足、仪器损坏、急救箱内未备血糖仪等[6]。针对上述问题具体解决措施主要有:关于急救仪器正确的操作规程,每月应及时安排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的正确使用;为了检查医护人员的学习情况,每月应进行一次操作考试;急救仪器每次使用完后,应及时登记,所有仪器应参照固定位置进行摆放,并对仪器电量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按时充电,保证供养器能够及时充氧[7];对于仪器的完好情况,应每月检查一次,按时清洁和维护仪器,如有故障应及时登记,最短时间内进行维修;急救仪器如果不足,应该及时补充,并对相关的配套材料及时采购[8]。
总之,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护士的质控意识和急救意识,使护士在急救物品管理工作中,业务操作水平明显提高,进而促进院前急救质量得以全面性提高。
参考文献:
[1]绪桂贤,王炳莲.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6(1):19-20.
[2]高兴华,张晓晨,王光元.急诊护士对院前急救护理的心理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11,36(8):776-778.
[3]冯晓薇,吴仙蓉,向美焕.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0(12):71-72.
[4]胡剑华,顾向军.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7(6):212-213.
[5]李兰.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7(4):66-67.
[6]冯春爱,何秀英,杨裕红.院前急救物品的准备和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19(10):331-332.
[7]黄小兰.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18(6):180-181.
[8]易艳.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4,22(7):551-552.
论文作者:龚敏,贾先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药品论文; 仪器论文; 实验组论文; 物品论文; 情况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