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趋势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科学论文

科学发展趋势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科学论文

科学发展趋势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地理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才、王荣成先生在《关于中国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从时代背景、发展趋势、学科任务诸多方面详尽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在21世纪的发展问题。本文仅从学科自身建设的角度,探讨经济地理学在21世纪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 科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

认识学科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第四部分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指出,“以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些论述对我们分析学科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整体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和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将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的发展并更好地完成我们所面临的任务。

1.1 科学思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学思维和古代希腊科学思维,尽管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显著差异,但也有其共同点:都强调从总体上把握对象,都应用直观而朴素的辩证思维。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成果,限于当时条件,并不细分科目,往往表现为很突出的综合性。古代希腊流传至今的著作,就科学内容而言是无所不包的,且哲学与科学难以区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则融合于文史哲之中,也多不分科别类,即使名为医学著作的《内经》,其实也有诸多哲学内容。15世纪末,由于实验科学兴起,突破了整体把握对象的局面,出现了分析、分支的趋势。笛卡尔强调把所观察的对象,尽可能细分,直至圆满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简化、分解的思维方式,引导科学不断分化;各种生产领域的发展和各专门而精确知识的积累,也促进了科学学科的不断产生。数学和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强调实证,成为科学的主体特征。至19世纪中叶,在分支学科繁盛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化趋势,每门学科都向着建立自己独立理论体系的方向发展。许多学者把这种科学的专门化、细分化、精细化过程及其思维方式称为原子论、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进入20世纪,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一类复杂事物,作为一种体系,它们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简化、分解所得到的认识,未必能反映真实状况;事物的各部分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重要的不是各部份自己的性状,而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结构和作为整体所产生的功能。于是对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构及总体功能的认识显得比子系统本身更为重要、相应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系统论的观点逐步代替了原先那种着重分解、简化的原子论的观点。在学科发展中,也呈现了新的特点:既高度分化,又追求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门类不断增加,已经多达近3000门类;另一方面,又不断催生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甚至超越科技领域,与经济、社会活动联成一体,表现出强烈的综合化趋势。我国科学界的领导层也反复强调:在本世纪末到下一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钱学森还建议:大量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员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适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1.2 完整的科学体系、合理的科学结构是科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钱学森曾著文指出:“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高度综合又有基础应用的严密结构体系。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不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多层的结构体系,最终以自身基础理论为依托不断充实结构框架,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或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城市规划作为工程技术学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其自身的发展。钱学森在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刚恢复不久,就著文指出:“要搞城市规划,就要有理论依据”,“有了城市学,城市的发展规划就可以有根据了”“城市学还是中间层次的科学,属于应用理论科学”“地球表层学,经济地理学……数量地理学属于城市问题方面的一门基础科学”“我认为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这样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另一层次是指导这些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的,再有一个是更基础的理论”。他还设想了地理科学的结构体系:它是科学发展到今天的十大科学部门之一,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地理哲学、作为基础理论的地理科学、地球表层学、作为应用理论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地理科学工程技术、(地理建设)四个层次。一方面是严密的科学学科层次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精密结构又不断创新,出现科技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融合、科技发展超前和基础研究增强的态势。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带动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带的形成;通过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使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乃至工程实施和实际操作之间的间隔与周期缩短,同时理论研究也受到技术革新和进步的有力支持(GIS 的发展与地理科学的提高就是鲜明的例证);科技经济一体化,使科学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显著提高;科技超前,表现在科技研究成果往往不是仅仅充当满足社会需要的角色,而是在先进的科学理论,包括空间结构理论的指引下,创造出新的辉煌和新的社会需求,甚至形成科技革命的一次又一次浪潮,知识的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1.3 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引起人类的广泛重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干预强度不断增强。由于私有制及其伴生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把生产力引向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并酿成全球性的资源与生态问题。为此,“天人合一”的古老话题,以科学技术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情和PRED(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崭新形式提了出来,而且最终又回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上来。

2 中国经济地理学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若干问题

2.1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几个阶段

中国经济地理学,从建国以来按专业地理杂志所发表的论文分析,大致有几个很显著的时期: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地理学着重借鉴前苏联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自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实践,偏重于自然资源评价、农业地域差异与农业区划的研究、区域经济地理的系统描述和宏观的生产力布局论证。从1978年到90年代初,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领域的经济地理研究、以应用数学方法和GIS的应用经济地理研究形成新的热点。1995 年以后,随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PRED协调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成为新课题。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转移,但是作为学科重要标志的理论形态的演进却似乎是滞后的。

2.2 经济地理学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2.2.1 关于学科交叉问题

经济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早已形成共识,不但在科学系统内部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性质,而且在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经济建设本身的问题是需要多种知识的交叉才能解决。但是,至今这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学科仍以分化为主要趋势,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距离并没有缩短,甚至经济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这两个最临近的学科,也还存在交叉融合上的难点。最近,吴传钧理事长大声疾呼加强统一地理学的综合教育,指出专业分得太细、丢掉了综合性,在专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更高度的综合。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与汇合,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在实行这种富有生命力的交叉时,却忽视了经济理论的许多重要方面,没有充分利用从均衡学派到非均衡学派的很有意义的理论成果。从研究过程中注重与经济现象的交叉与经济理论的交叉,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交叉学科的高级形态,应当是形成具有多学科汇合性质的理论体系与演绎推理方法,距离这一步无论在统一地理学体系内部还是地理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都还有漫长的路程。好在实践已经在有力地推动这一发展过程,在应用领域,许多经济地理工作者和自然地理工作者都已经自觉地实行这种学科的交叉。交叉学科的强大生命力是全球科学界的共识。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世纪,经济地理学也当有自己辉煌的未来。

2.2.2 学科理论与科学思想、科学资料的积累失衡,是当前经济地理学发展阶段的特征之一

经济地理学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动态的科学资料,并且也加以系统的整理,提出重要的决策建议,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显示作用。但是无庸赘言,也受中国传统文化“述而不作”倾向的影响,疏于抽象和推理。这样,就难于形成内在逻辑严密的推理性、演绎性体系。为此,我们在诸多应用研究中,常常感到理论指导不足。显然钱学森对城市规划和地理科学体系的设想,都是针对这种状况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的。地域系统工程的建设,呼唤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也呼唤经济地理学从当前阶段面向应用的类似一维状况,逐步加强学科自身的基础理论建设。

2.2.3 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失衡

与学科缺乏合理的结构相联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偏重于宏观分析,微观研究处于薄弱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企业集团是市场主体。企业发展对地区开发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起着很重要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如果只涉及部门一级,区域研究的内容忽视了企业的作用,我们的宏观研究,就难以得到微观的实证支持;经济地理学没有建立起科学理论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纽带,在财力和研究经费的支持上,也会逊色得多。何况,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相互交流是学科进步的动力,宏观研究结论的诸多效益,理应表现在具体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收益上。

2.2.4 学科的层次结构有待完善

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经济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由简单向复杂、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维结构发展,这原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自己的基础理论部分、应用理论部分和直接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部分。近十几年来,应用理论部分有长足的进步。工程技术部分,经过艰苦的努力,在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和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也取得显著进展。但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而言,还存在拓宽服务面和增进工程技术深度的问题。规划,就工程技术领域而言,仍属于较上层的宏观内容。因此,也有一个多层次的拓展问题。特别是涉及开发热点的设计性质的问题,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塑造及其系统工程设计,与区域开发条件相关的组织设计,诸多新领域都是有前景的。基础理论部分,处于指导各层次研究工作的地位,具有以较少的逻辑要素,建立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说明与解释能力的定理、定律的性质。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关于探讨一般性规律和分析区域差异性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地理学不研究一般规律,只探讨空间差异,地理学没有定律,只有差异。其实,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就不能不探索一般规律和定律、定理;作为地理科学就不能忽视空间差异。二者原是统一的,不应理解为非此即彼;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正是两个方面: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的相互推动,使学科逐步向上提升。每一门基础理论学科的内容与方法,自然都会有自己的特点。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也应是具有自己着重空间分布的特点。但是,所有学科也必有共同性,基础理论部分较少要素高度抽象、逻辑严密、推理严谨、有广泛解释力也应是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特点。此外,作为交叉学科,不仅遵循科学学科具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工程技术三层次结构的一般性,又当有自己多维度、多方向交叉的性质。当前,除了与经济领域的交叉维度外,还不应忽视对环境生态、文化、社会诸领域的多维度交叉。特别是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统一大国,经济地理如果不注重文化历史因素,是难以说清诸多特征也难以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向;同样,如果不研究有自己优秀传统依据又结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我们也难以站在新的高度上,瞻望自己学科的未来。

2.2.5 科学化的阶段的任务尚待完成

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科学学科,自17世纪以后经历了一个数理化、科学化的阶段。就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状况而言,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数学和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对各门具体学科进行广泛的渗透。经济学的数理化、数量化取得了很大成就,连续多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具有数理特性的经济学理论和学者。1969年新设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费里希和丁伯根以表彰其“开发经济过程分析的动态模型,并使之实用”。随后还有列昂节夫、纳什等多人。地理学领域,自50年代开始,也努力以数理方法改造自己的学科,至80年代甚至形成“科学地理学”的流派,并出版了《科学地理学》丛书,探讨了从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吸引模型、工业区位、人口预测与人口迁移、运输、区域投入产出直至城市问题、改革扩散、土地利用等广泛领域的数学模型与方法。我国青年学者王铮、丁金宏也以数理方法论著《理论地理学概论》、《区域科学原理》等著作。经济地理学领域这种有系统的“数理化”努力,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也还处于起步时期;理论模型与应用模型尚不成体系,甚至脱节。因此,实际应用尚少;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有些十分重要的迫切问题,如城市化、城市体系形成等模型很简单,还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借用或转述多,独创的模型少,特别在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显得很不相称;具备数学基础、从事学科“数理化”的人才很少,教学力量薄弱等等。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这一阶段,尚需作出巨大的努力。

2.2.6 经济地理学对象的复杂与研究方法的传统性产生鲜明的反差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科学界掀起探索复杂性的浪潮,90年代初钱学森教授提出关于诸如社会经济系统这一类属于特殊复杂巨系统的研究问题,并且阐述了特定的研究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钱学森教授的论文还直接以地理系统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重要类型。系统科学、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成为经济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前沿,怎样把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经济地理学的传统经验与方法结合起来,我们尚处于起跑线上的阶段。

此外,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科学技术中人文精神的阐扬,在全球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安全、南北差距等背景之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济地理学在探讨经济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同时,必须克服那种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隔离的状态,从原有研究传统出发,与更多的人文科学相交叉,增强经济地理学的人文性质与人文关怀,成为世纪之交的学科发展中应有之义。

收稿日期:1997—12—28

标签:;  ;  ;  ;  ;  ;  

科学发展趋势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