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退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_海外投资论文

外资减撤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成效显著。伴随着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外资减撤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也屡见不鲜。它不仅是东道国经济发生震荡的表现,也是加速东道国危机的重要原因,对东道国经济各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外资减撤概述

发展中国家主要凭借较快的经济增长、新兴市场的开拓机会以及稳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当这些外资的条件发生逆转,或者出现不确定因素时,出于资本安全收益的考虑,外资流入量会大幅减少甚至出现境内外资撤离东道国的情形。

(一)表现

外资减撤总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震荡相伴而生。94年初,墨西哥政局发生动荡,一系列事件使外国投资者动摇了对墨西哥经济前途的信心。外资开始撤离,这加剧了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恶化。投资者信心崩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最终导致外汇市场危机和比索大幅贬值,诱发了墨西哥经济的全面危机。

97年爆发并且余波未平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更是如此。以马来西亚为例,该国连续9年经济增长率超过8%,97年初成了投资场所中的佼佼者。然而,就在97年的第一季度,政府采取不合适宜的汇率贬值政策,并且公布了一些不乐观的经济统计数据。外资形式立即发生逆转,从四月份开始,外国投资者撤资规模逐渐扩大,使危机的马来西亚雪上加霜。96—97年度东南亚地区私人资本流动的数据也显示了明显的外资减撤活动。

表1

占GDP值(%)

泰国菲律宾

96

97 96 97

净私人资本流动 9.3—10.99.80.5

净直接投资 0.9

1.31.61.4

净债券投资 0.6

0.4 —0.2 —5.3

其他净投资 7.8—12.68.44.4

占GDP值(%)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96

97 96 97

净私人资本流动 9.6 4.7 4.92.8

净直接投资 5.1 4.1

—0.4 —0.2

净债券投资

2.3 —0.3

其他净投资 4.5 0.6 3.03.3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发展》97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特点

外资减撤往往在短日期内发生。尽管这种突然性与热线(Hotmoney)袭击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但它与单纯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资本流动存在较大差别。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减撤是持续性外资流入增长与突发性逆转的综合过程。减撤的资本不仅包括外国短期资本,还包括长期资本。这不同于“来去无踪影”的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炒作。据IMF 统计表明,新兴市场资本流入的大幅增长始于90年,并且逐年稳步上升。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由90年的15%逐渐上升为95年的40%,同期吸收证券投资占全球证券资产的比重由2 %上升到30%。从这一点来看,外资减撤比国际游资撤出内涵更广泛,需要更全面地分析。

1.外资减撤具有资本类型差别。

根据表1,在私人资本流入一致下滑的总体背景下, 各种资本类型在外资减撤过程中的表现是不一致的。净直接投资的减少不明显,而其他投资方式,如证券投资、金融贷款的下降程度是相当显著的。其中最突出的是泰国,97年其海外非直接投资资本从96年占GDP8.4%的净流入逆转为占GDP12.2%的净流出。

这种外资减撤程度的差别主要来源于不同资本类型的特性—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对稳定性和间接投资的相对灵活性。从全球范围的资本抗风险力来看,也可证实这一点,据世界银行《1999全球金融发展报告》分析,199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为1550亿美元,比1997年只下降了80亿美元;而98年全球证券投资比97年下降了640亿美元,仅为72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目标在于东道国境内可获得的长期经营利润,暂时的震荡并不对它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撤出成本较大的直接投资形式撤出的比重小;而金融震荡给间接投资者带来的往往是致命的打击,自然极易发生恐慌性的撤离。

2.外资减撤难以事后控制

一旦发生了外资的小规模减撤,东道国总试图以一定的限制措施扭转局面,而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许多国家纷纷提高利率,甚至直接干预市场。马来西亚一度宣布限制投资者卖出100种主要股票印尼也限制外国人的外汇交易, 目的是遏制市场下滑,稳定信心。但在新的管制下,投资者无法自由买卖,仅存的信心崩溃,资本进一步大规模撤离,反而加剧了股市的下挫。最后又取消限制,局势却无法挽回。与之相对应,香港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不强加限制于投资者且积极应对投机资本,获得了较大成功。

资本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事后诸葛”的限制措施对于遏制外资减撤难以奏效,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在危机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之一。

二、外资减撤的影响

由于减撤的外资类型的广泛性,各种类型资本影响东道国经济的层次与机理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国际长期资本渗透到东道国的实体经济,国际短期资本留存在虚拟经济层次,因而,它们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出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异。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外国资本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是外资减撤对该国产生负面影响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外资流入,外国直接投资与国际借贷资本成为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实业投资的扩张,还是国内银行信贷的膨胀,外国资本都在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实例分析

外资流入量的减少或大量撤出与东道国经济增长有着密切联系。以巴西、墨西哥为例,用当年的外资流入量与次年的经济增长率作对比趋势分析:从图形上看出,几乎每一次外资的减撤都与较低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

12

34

外资流入量

2134 81554341 22898

巴西(89—95)

GDP增长率-4.6 0.4 -1.2 5.3

外资流入量 18183263182091536187

墨西哥(90—96)

GDP增长率 3.9 2.8 0.4 3.8

5 6

7

外资流入量 13216 17094

33360

巴西(89—95)

GDP增长率4.16.1 4.1

外资流入量 20258 22828

10417

墨西哥(90—96)

GDP增长率-6.2

5.1 5.4

表3

资料来源:“Balance of Payments Statistics Yearbook”97 ’

97’世界经济年鉴

2.作用基础

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外资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着东道国的投资增长。考虑外资减撤对该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采用外资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指标。

根据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G=S/KI(G为经济增长率;S 为储蓄率;KI为加速系数)。在计算外资贡献率时,可用外商投资率(Si=If/Yt-1)表示由FDI以及国际借贷导致的额外储蓄增加。

Gf=Si/[It-1(Yt-Yt-1)]=(If/Yt-1)[(Yt-Yt-1)/It- 1 ]= G(If/It-1)

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Gf/G=If/It-1

其中,Gf为外资实现的经济增长率;Yt为t年国内生产总值;Yt-1为t-1年的GDP;If为t-1年的外国投资;It-1为t-1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从以上推导可以得到,外资对一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取决于外国长期资本占该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如果发生外资减撤,这种贡献减弱或消失,东道国经济的增长的目标实现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外资的贡献率演变成同比例的负效应或滞动力,在东道国迅速传导,往往引起经济增长的减缓。并且由于实体经济的重新繁荣需要较长时期的恢复,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由此看出,外资一方面为东道国增加了总产出,另一方面又使东道国承担着外资减撤带来的经济增长波动风险。一国长期享有大量资金流入,其经济结构的设计和构造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因此,面对突然出现的外资流入减少甚至净流出,该国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几乎不可避免。

(二)对东道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国际短期资本在东道国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该国的金融市场。由于金融市场本身的虚拟性和波动性,其中的外资流动将带来更明显的金融震荡。资金的充裕是金融市场繁荣的有力依托,而这种上升又常常含有泡沫成分。资金的流入减少或方向发生逆转都可能轻易改变市场的景气程度。

开放型国家的证券市场对外资流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外资流入量减少时,股市缺乏支撑高位的资金力量,市场预期开始恶化,空方力量迅速膨胀,在此之前被“非理性”高估的有价资产纷纷走入跌势。外汇市场上,本币汇率由于外汇的供给减少也呈现出下跌趋势,突然的外资抽逃更会引起汇率的狂泻。从97年7月到12月, 东南亚国家货币的贬值幅度惊人,幅度最大的为印尼盾(51%),其次为泰铢(40%),马来西亚元贬值34%,菲律宾比索贬值33%。从9月份到年底, 韩元汇率下跌50%,韩国股市下跌40%,日本股市也下跌了20%。亚洲各国的金融市场都遭到重创。

随着东道国金融市场的恶化,原有的资产价格进一步贬值,东道国实际负担债务剧增。信用级别的下降也加大了东道国在国际市场上筹资的难度。外资减撤使得该国的经济运行空间全面萎缩,在虚拟经济层次推动着危机从局部向整体的蔓延。

(三)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

1.对资本金融帐户的影响

内涵的广泛的外资减撤涉及到资本金融帐户下的各个项目。资本帐户下,外国直接投资的撤离引起实物资产所有权的转出,资本帐户借方即流出额增加。金融帐户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外资减撤过程中迅速减少,外国证券投资贷方发生额也急剧下降。包括长短期贸易信贷、货币与存款的其它投资由于国际信用的困难亦有较大缩减。因而,外资减撤对于资本金融帐户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由此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各逆差方向移动。

2.对经常帐户的影响

从资本流动本身来看,外资减撤直接引起资本金融帐户的变化。但经常帐户中的部分项目又是与资本金融帐户密切相关的。

首先是收入项目,投资收入的汇出在外资减撤时会突然增加,尤其在实施资本项目管制的发展中国家更典型。外国资本抽回受到东道国的限制,许多外资则以超常的利润汇回达到资本撤离该国的目的。90年代初,巴西经济波动剧烈,它的直接投资利润汇回占当年FDI 流入量的比例往往在60%以上,甚至在90年达到163.7%。菲律宾在89—92 年经济处于萧条日期,年平均GDP增长率仅为1.5%,利润汇回率达到平均83.63%,大大高于可能的利润率。这样大比例的利润汇回是外资减撤的另一种较隐蔽的方式,它对经常帐户的影响也是最显著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投资收入项目中再投资收入的减少。由于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缺乏信心,利润用于再投资的比例也大大削减。以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也使经常帐户差额向逆差变化。

三、对我国现实的分析与启示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实情况与前述发生大规模外资减撤的国家有较大区别,如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有限、外资结构相对稳定等等。但这些区别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潜在的外资减撤风险。

(一)风险分析

1.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大,这成为潜在的外资减撤影响我国经济的基础。我国利用外资以直接投资为主。近二十年来,FDI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呈直线上升趋势,97年为15.48%。 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其中有0.15个百分点是吸收FDI的贡献。 随着贡献率的增大,一旦发生外资减撤,我们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2.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提醒我们防范外资减撤风险的必要性。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大国之间争夺国际或地区的矛盾、各民族宗教矛盾时有发生。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风险仍然存在。这无疑增加了外资流入量波动的可能性。

3.管理层的管制措施并不能绝对地限制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入境的外资可通过国际性企业的“正常内部资金流动”或对利润汇回的操纵撤出东道国。即使是稳定性较强的FDI也可以达到离境的目的。 一项对我国资本外逃的研究表明,资本外逃量呈现出逐年扩大之势。97年全年资本外逃量约17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1/4。 如此巨大的数额反映了我国资本项目监管的不力。由此看出,一旦出现外资减撤的倾向,它在技术上遇到的障碍并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现实分析

自97年以来,我国外资利用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98 年利用外资479.16亿美元,相比97年的519.33亿美元,下降了7.73%。99年第一季度,我国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616个,比去年同期下降11.46%。 实际使用外资78.36亿美元,比去年下降15.45%。其中,对外借款下降49.14%,FDI下降14.61%。

外资结构的相对集中性决定了我国的外资利用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国集中在亚洲地区,日本、香港及东南亚所占比重达到70—80%。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外资流入量有所下降。周边地区股市剧烈动荡, 我国的海外市筹资也受到较大影响。 结合97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我们认为,外资推动力的减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三)防范政策建议

首先,应进一步调整外资政策,保持外资流入、流出量的稳定性,使之成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转的较确定因素。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同时调整过度集中的外资来源国结构,避免资本流入量因为某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波动受到过大的影响。

其次,进行必要的事前控制。根据前文的分析,东道国事后难以采取有效的政策遏制已经蔓延的外资减撤行为。加强对外资流动的事前控制可成为我们防止外资减撤的重要手段。智利在进行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时,就运用了着重事前控制的“托宾税”思想,从1991年起,智利政府对外国贷款征收一年期无偿准备金。它减缓了外来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力,在不影响长期资本流入的前提下较好地限制了短期资本的流动。

标签:;  ;  ;  ;  ;  ;  

外资退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_海外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