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夏商周论文,一九论文,工程论文,九七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各项研究课题都已取得显著进展,其中不少专题已取得重要成果。
关于文献的搜集和研究
设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天象文献资料库”工作组已通查了唐代以前的全部古籍文献,还查阅了部分宋代以下文献,证明当前工程各有关课题使用的文献材料没有重要遗漏。该组还选出其中的大部分资料,包括60种资料和10个年表,录入电脑资料库。
由北师大国学研究所编纂的《武王克商之年的研究》,从百余篇论文中选出代表所有44种说法的论文57篇,110万字,已经正式出版。 它大大超出以往认为的33种。南开大学历史系朱凤瀚等编纂的《西周诸王年代研究》搜集论著60多种,也将于最近出版。此外,“金文与传世先秦文献月相词研究综理”,以及夏文化、商文化考古学研究论文的辑集工作也在进行之中。这些都为研究工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资料基础。
东北师大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林志纯负责的“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的历史与现状”专题研究已基本完成,提出了关于两河流域、埃及、赫梯、希腊、罗马年代学的论文10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孙小淳也对国外古文明天文年代学研究状况做了调查。这些工作将从方法论上提供非常宝贵的借鉴。
关于夏商年代学研究的进展
河南省考古所承担的“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在禹县瓦店发掘了河南龙山文化遗存确定遗址分为三期五段,并采集了各段可供测年的含碳样品。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也做了复查和试掘,验证了已有的分期,并提出可供测年的含碳样品200多份。这是探索夏文化起源的重要依据。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五期遗址连续叠压打破的层位关系,并依不同期、段采集了测年样品。1996年在偃师商城的大城东北角发现了城墙附属堆积叠压三个灰坑,1997年又发现早于大城的小城和三层宫殿基址连续打破,从而确立了偃师商城的分期标尺。另外,河南的学者在郑州商城,郑州小双桥遗址都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不少新资料。
在11月召开的“夏代、商前期考古年代学研讨会”上,多数学者认可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一期还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夏文化的起点应在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寻找。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偃师商城属于商文化系统,是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之一,商城小城的始建可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商代后期的考古也取得了进展。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上半年在殷墟清理商墓500多座,其中34座有随葬品和人骨,可供断代和测年取样。 针对第一、四期材料较少的现状,下半年又在三家庄开始了目的在搜集一期样品的发掘。1998年春将在王裕口发掘,以争取满足四期系列样品的要求。
从商王武丁到纣各王世的有字甲骨上选采少量样品,进行高精度测年,所得年代序列可与殷墟文化分期提供的标本测年序列相对照,结合天文历法提供的年代,将为最终推定商代后期的年代提供依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学者已从十余万片甲骨中选出220片胛骨, 由于所选卜骨分藏在许多单位,这项工作期待各有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
此外,在8月底举行的“关于甲骨文日月食”的专题研讨会上, 学者们认为宾组卜辞的五次月食可为武丁在位年代确立定点,并提出历组卜辞还可能有四或五次日食、一次月食。
关于西周列王年代学研究的进展
去年10月2日至5日,在西安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先周文化研讨会”上,学者们肯定了包括长安沣西、岐山王家嘴、武功郑家坡等多处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对以联裆鬲为主而有高领袋足鬲共存的沣西遗址H[,18]灰坑的年代和文化性质取得了共识, 认为发掘者将其定为周文王至武王时期的先周文化最晚遗存是正确的,同时肯定郑家坡的晚期遗存H[,65]、G[,1]与上述H[,18]相当,而郑家坡早、中、晚期一脉相承,可确定为先周文化。这就为认识先周文化的演变提供了丰富资料,并为商周分界找到了界标。
由上海天文台江晓原研究员负责的“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专题,利用美国喷气实验室(JPL)学者提供的最新长时间跨度星历表DE404软件推算,排除了一些非实际天象的文献记载,提出了倾向性的意见。
陕西天文台刘次沅研究员负责的“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研究专题,利用1997年3月9日新疆塔城地区日全食在日出前后食甚绝好机会,选择几十个观测点派人作天光度定量观测,确实观察到“天再旦”的现象,从而证明古本《纪年》所记确应为日食。他们经过精密推算,认为这次日食可基本确定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为西周王年的复原建立更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世民等在“西周青铜器分期研究”专题中已有重要成果。他们搜集资料的齐备,分期研究的细密,均已超出前人,有关成果都将投入使用。同时,在这一段时间里,连续发现了不少有重要价值的西周金文,如虎簋、静方鼎、宰兽簋、伯大祝追鼎等,有关学者正在进行考释研究。
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负责的“晋侯苏钟专题研究”专题已基本完成,发表了全部资料和研究论文。工程专家对金文历谱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所承担的“晋侯墓地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学者也对晋侯苏钟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研究,确认晋侯墓地是晋国第三代武侯至第十代文侯的墓地,从而为与《史记·晋世家》等记载作比较研究,进而推定西周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还清点出17座晋侯及夫人墓和附属陪葬墓、车马坑、祭祀坑出土的测年样品30多份,又对天马——曲村遗址进行了新发掘,发现了自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连续叠压打破的层位关系,采集测年样品57份。
测年实验室技术改造
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承担的测年实验室的技术改造是一次更新换代的全面技术改造。目前,常规测试专题已经正常运行,开始积累年代数据。样品制备研究专题已经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新建了制样系统,一经加速器质谱开始测量,保证能不断提供足够的、合格的样品靶。加速器质谱计的安装即将完成,预计近期可全面调试,1998年4月开始提供样品年代数据。
[14]C课题组另一项艰巨任务是负责13个专题的年代测定, 需要同考古专家一起组织采集、审查田野考古发掘出来的系列样品。由于这是新的课题、新的概念,又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合作,困难很多。7月在琉璃河召开了大部分[14]C测试人员和部分考古专家的研讨会,以琉璃河专题为例,研究系列样品采集和[14]C 年代数据同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拟合的问题,取得了很大进步。随后又在西安会议和郑州——偃师会议上扩大了宣传,还到安阳队和偃师商城队现场同考古专家专门作了讨论,目的是要加深理解,尽可能发掘、采集到有利于匹配拟合的系列样品。经过这一番工作,使我们大家都提高了认识,对“工程”的实施增强了信心。
(本文系作者代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于1998年1 月16日向国务院领导汇报时的发言提纲,刊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