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_劳动生产率论文

论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_劳动生产率论文

论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生产率论文,社会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在社会生产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更大的差距不在于社会生产力,而在于劳动生产率。例如:我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占用的固定资产,比其它发展中国家高出4倍,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净产值仅仅比其它发展中国家高出50%,不及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半。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能源利用率约为30%,而工业发达国家则在50%以上。吨钢能耗比国外主要产钢国高30%;水泥能耗高70%;玻璃能耗高一倍。美国《幸福》杂志刊登1989年世界70家大工业企业,其劳动生产率在7.54-87.62万美元/人·年之间,平均为25.65万美元/人·年。而我国1990年按经济效益排序的500家工业企业中劳动生产率在1.18-63.87万元人民币/人·年之间,平均6万元人民币/人·年,相差37倍。1991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3.2304万元/人·年。1991年我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2801元/人·年。这些说明,我国要缩小与工业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直到消灭差距和超过它们,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人们在讲到这个问题时,常常只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忽视了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好象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率就自然提高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力,缩小和消灭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社会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生产率是指人们的劳动效率。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首先,二者的主体是同一的。即无论社会生产力还是劳动生产率,都是描述一定具体经济时期的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状况。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相对静止状态的角度描述其潜在能力状况,后者是从动态的角度描述其能力发挥的状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只有通过劳动生产率才能真正表现出其能力的大小。就象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只能通过在战争中表现出来,而不能仅凭其人员和装备的状况来证明一样。就劳动生产率来说,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所谓劳动效率的高低。

其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相互促进。这里指的一般情况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秩序良好,经济环境适应的正常社会经济条件。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助于提高劳动率。因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一般是指生产要素的增加,即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增加资金,使生产力要素在数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这种变化,一般会使得劳动过程的效率提高,即在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单位产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量降低。反之,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样的投入会获得更多的产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在增加人们消费的同时,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追加生产要素,即发展社会生产力。

再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相同的。我们今天都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出发点是这样,目的实现了,结果必然是人民的需要得到了更大的满足。

最后,二者体现的关系是相同的。即二者都反映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它们都是属于同一层次或者同一系列的范畴。

那么,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区别怎样呢?

第一,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容不同。发展社会生产力主要是指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增加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态上增加资金量。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不同生产要素的结构发生变化,质量得到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指在原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技术,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方法,以使单位产品的价值降低,使同样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第二,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方向不一定相同。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总的变化趋势是向前发展,但也不排除向后倒退。它们向前发展和向后倒退的方向不一定相同。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提高。这是因为,虽然增加了生产要素的投资,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劳动效率不一定提高或提高缓慢,甚至倒退。以美国为例,1889-1919年美国私营部门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2%。而1947-1980年仅增长0.6%,其中最后三个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然而,生产率增长的缓慢甚至下降并不等于说美国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较60多年前降低了。另一种情况是,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不一定增加,甚至可能减少。例如,当新的科学技术得到应用,或者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政策得到实施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第三,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程度不一定相同。这是指二者按同一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它们变化的比例不一定相同。因为社会生产力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即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入生产过程,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才能通过生产的结果表现出生产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使得生产的效率会高于、低于或者等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第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扩大再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都表现为扩大再生产,但二者的类型是不同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生产要素的增加为特征,表现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在不增加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依靠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潜力进行扩大再生产,所以表现为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第五,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状态不同。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一般表现为发展状态,即生产要素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由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既定的,是历史变化的结果,因此,生产要素的增加表现为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它不会产生很大的跳跃。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力会出现倒退,甚至是大幅度的倒退。例如,大规模的战争、特大自然灾害、严重的经济危机,等等,常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现成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倒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特大经济危机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倒退几十年,就是典型例证。而劳动生产率不同,它的变化状态表现为提高或者降低。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是提高的,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也可能是下降的。在有些情况下,其提高的或下降的幅度都可能是很大的。例如,当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这时劳动生产率会大幅度提高。还有就是当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时,劳动者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发挥,这时,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反之亦然。

第六,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因素不同。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是一对对应的范畴,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也是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因素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还有就是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等。

第七,对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考察的着重点不同。研究社会生产力主要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着重从质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由此使人们认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及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研究劳动生产率则是在这种潜在的生产能力绝对变化的状态下,着重考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量的关系,由此使人们认识采取何种具体方式,使同样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这两个范畴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社会生产力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它们有各自的丰富内涵,不能互相替代。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社会生产力的研究,同样也要重视劳动生产率的研究。无论怎样,都不能以研究社会生产力来代替劳动生产率的研究。

但是,在我国理论界却存在重视社会生产力,忽视劳动生产率研究的现象。迄今为止,国家和民间没有研究劳动生产率问题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学术界关于研究劳动生产率的专著和论文寥若晨星,实际经济工作部门更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与我们的情况相反,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劳动生产率却非常重视。在理论研究方面,生产率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1776年,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鼻祖魁奈就提出了生产率概念。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对边际生产率的研究。在20世纪初,生产率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50年代初出现了资本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等概念。60年代,库兹涅茨分析了“生产率之谜”的现象。80年代,休曼瑟博士修正了马利(Mali)的生产率=效益/效率的观念,提出他的生产率=f(效益)/F(效率)的公式。在实践方面,西方国家对劳动生产率问题更为重视,美国从1926年开始,劳工统计局(BLS)一直出版各产业部门的年度生产率指数。美国国会于1975年12月通过了一项“国家生产率和使用期质量”的法令,并组成相应的国家研究中心,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及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都接受了生产率计量方法和设有国家生产率中心。前苏联也把提高生产效率和加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作为各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前苏联学术界对劳动生产率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开展国际性生产率理论与实践活动,1969年在伦敦举行了世界生产率科学联合会(WCPS)首届理事会。①该会已经举行了第八届大会。第八届大会于1993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生产率专家、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参加了大会。这些足见工业发达国家对劳动生产率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工业发达国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所作的努力,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例如,日本生产率中心的佐佐木前几年曾说,1976至1990年,由于工业生产率有所提高,所有日本公司的生产成本下降了5%。

工业发达国家对劳动生产率的重视,对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工业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都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起来的。工业不发达国家也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才能建立自己的物质基础。道理很简单,要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以积累为前提,积累率的高低及积累量的多少,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积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和积累与消费的比率。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因此,不能以积累挤消费,要提高积累量只能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增加国民收入总量最有力的方式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增加投入,也可以增加使用价值量和扩大国民收入总额。在国民收入总量扩大的情况下,积累率不变,积累基金的总量也会增加,这就可以更多地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因此,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首先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不仅在夺取政权后是这样,就是在以后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也是这样。实际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家知道,我们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如果只强调发展生产力是不够的。所以,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首先指出的就是这个问题,他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1992年3月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里讲的解放生产力,就是指的解除对现有生产力的束缚,将社会生产力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可见,解放生产力本质上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置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之前。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怎样实现这一目的呢?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在国际上不可能得到资产阶级的援助,在国内,面临的是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时不可能有大量的积累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只能通过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将现有生产要素的潜能发挥出来,亦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逐步实现自身的目标。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的反抗的任务大体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率”②在其后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又进一步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的任务,因为不这样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③

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是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到首要地位。毛泽东当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④当时提出解放生产力就是通过废除旧中国的落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对社会生产力的桎梏,使当时既定的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发挥,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任务一直持续到1957年对资改造完成以后,这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⑤可见,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初,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社会财富量逐步增加,这时才能增加积累,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其根本任务既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解放生产力,又包括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大规模的长期经济建设过程中,这两方面任务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那就十分片面了。因为,一是无论原有的或是新增加的社会生产力的潜能,只有通过劳动者的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充分实现;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会由适应到不适应,这时会有禁锢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产生,只有不断地消除这些因素,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社会财富才能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在增加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应该高度重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认识不够,从目前来看,更应该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此,我建议: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要象研究社会生产力一样,也要成立“劳动生产率研究会”,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以便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一问题。该会应该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世界生产率科学联合会。这对于加强我国与国际经济科学界的交往,实现国际经济的接轨,了解经济科学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在实际方面,我国也应该设立国家劳动生产率中心,以指导各部门和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过程中的经济技术等问题。

注释:

①《经济研究》1990年第1期,第43页。

②③《列宁选集》第3卷,第509、748页。

④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第711、771页。

标签:;  ;  ;  

论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