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对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健康教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讲,幼儿园体育教学已较为人们重视,而对身体保健教育目标的实施,还处在一种盲目随意的状态中,因此影响了整个健康课程的目标实现。那么怎样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完成身体保健的教育任何呢?我园近年来尝试在小、中、大班进行每周1~2次的健康教学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园健康教育中身体保健的任务——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改善幼儿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形成自己也有责任获取健康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我们分析制定了健康教育的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这些目标为选择身体保健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同时在选择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的内容要与幼儿生长发育中的健康知识相联系。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期,有些健康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因此在选择幼儿健康知识时,一定要考虑是否与其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而需要幼儿形成的良好行为,也应是通过幼儿的努力能做到的。如:活动中不互相用力碰撞,不从高处往下跳,多吃营养、含钙的食物,多在阳光下运动等,这些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督促可以做到的,也是其对自己的骨骼生长应负有责任的行为。
2.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系列。
幼儿在掌握知识,建立某种健康行为中经常会出现反复,因此应考虑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有一定纵向系列,使得所进行的教育呈既有铺垫又有深化的螺旋上升的状态。
如:“眼睛”这一人体认识与保护内容,在三个年龄阶段的教学中共出现过4次。小班“大大的眼睛”,让小朋友通过摸、看等多种形式来观察自己的眼睛,知道它的结构与用途;中班“会看东西的眼睛”,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以及眼睛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红眼眯眯”则从预防红眼病的角度,知道用眼卫生。大班“东东为什么看不清”,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得近视眼,以及得了近视眼的不便,并知道保护视力的常识。
类似以上的内容,我们还设计了“手”“身体内部奥秘”等系列内容,在每一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幼儿的认识与实践水平,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3.选择的内容应与幼儿的经验相联系,并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意识。
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培养健康意识,可以使得幼儿对健康行为的养成产生一种自觉的反应,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因此在选择内容时,那些可操作的与幼儿经验相关的教学内容,更能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印象深,触动大,形成初步的维护健康的意识,促使行为的养成。
(二)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施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健康教学中有些健康知识的传输,幼儿健康态度的形成和健康行为的养成,需要多种手段的交互使用,方能较和谐完满地达到,因此组织教学过程应注意:
1.重视感和与体验。
幼儿的经验是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素材。教师选择的教育性的经验通过幼儿亲身感知、体验,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喝豆奶,引导他们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器官。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知识与经验的获得自然、生动。
2.重视动作与行为练习。
幼儿的一些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在群体中通过模仿练习获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应反复让幼儿练习,从改变群体行为习惯入手,加速健康行为的形成,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
3.重视趣味性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生动形象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知识性的经验传授得生动,并能唤起幼儿自身的体验。
如:“人怎样呼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互相摸摸胸腔,感觉人在呼吸时有什么变化,说出感觉,再通过电脑动画来模拟演示,使幼儿知道了肺部吸气、呼气产生了胸腔的运动。
在两年的研究中,我们体会到,上好健康教育课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健康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做到教育内容的整和。
我们知道从分科教学来讲,学科的随意增加与并存,自然会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人为割裂幼儿的知识结构,因此现有情况下不宜将健康教育中的内容作为另一学科孤立存在,而应注意与其它学科教育内容的整和。也可让健康教学的内容成为其它学科的基础。
如:中班健康教育的“营养与饮食”中有“圆溜溜的鸡蛋”这一内容,而科学活动又有“各种各样的蛋制品”的内容,我们将两个活动的内容综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纳入健康教学范畴内。
2.处理好健康教学与幼儿日常生活的关系。
健康教学的内容应有意识地注意向日常生活延伸,使得教学内容渗透于幼儿生活的各环节中。为培养良好的行为,教师还要重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倾向,进行随机、反复的教育。教师还应抓住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把握契机,组织健康教学。
如:有关换牙的问题,大班上学期有几个幼儿已开始换牙,我们立即组织集体教学“牛牛要换牙”,这样既能利用个别幼儿的亲身经历激发幼儿,又能将教育超前,使得大多数幼儿能正确地面对“换牙期”的到来。
3.处理好健康教学中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健康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如何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而应认识到重点是如何有效地传播知识,促使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幼儿掌握的健康知识越广,产生某种有益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由于认识的淡化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幼儿经常会改变已建立不久的健康行为。因此,教师应使得幼儿知识的获得与健康行为的建立相辅相成,更有效地完成健康教育的任务。
两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感到,在幼儿园中进行健康教学,可以做到有系列、有重点地完成健康教育任务,有效地实现健康教育目标。但是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人体认识与保护”教育内容深度的把握,怎样帮助幼儿将健康知识更有效地转化为健康行为等,我们希望通过此文,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