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究论文_王欢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究论文_王欢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正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措施。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客观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存问题,从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着手,针对性的探究解决路径,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开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这一理论指导;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解透彻以更好的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终极价值诉求,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展现出对“人”的关怀。对于“理论”的内涵,学界普遍从以下四个方面界定:

第一,人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的发展与需求的扩张往往是相伴而行。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和人的不断发展,人需求的内容、范围、层次等多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但需求满足程度取决于社会物质条件水平,而当前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不能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第二,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所谓的“人的能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指劳动者掌握自己的劳动,可以自由支配劳动时间,自由选择工作岗位,使劳动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展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成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第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丰富。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的孤立的单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生活在社会中人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发展的全面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第四,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解放。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即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人的个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人的个性充分解放,需要社会有高度的包容性,强调保持共性却不因共性而磨灭了个性发展,尊重每个人的独立存在,激发个人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小康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经济上来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从政治上来看,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从文化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政治素养大大提高。此外,扶贫攻坚战、教育事业、创业就业等民生问题均取得新进展。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但同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经济方面,经济增长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投入较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差距、城乡差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在民生方面,教育、就业、养老、健康等基本民生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问题凸显。在生态环境方面,国民整体环保意识不高,水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渐严重;环保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环保奖惩制度未落实等。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继续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积极研究有效的解决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路径

1.以“理论”为指导处理好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动力源泉,经济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搞好经济建设,通过经济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首先,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供需失衡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即我国经济总量宏大,有效供给不足,大量国内需求外溢。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从而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其次,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比如,要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以沿海带动内地、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最后,厘清政府与市场“两双手”的关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明确政府服务职能,转变过去政府管得过多、管得过宽、管得过死等问题,从而为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自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添更多的活力与生机,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2.以“理论”为指导处理好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孤立存在;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则无所谓社会。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社会为实现人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充分发挥人创造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边缘人群的生存发展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全面”,即实现每个人而不是部分人的小康。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扶贫力度,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监督机制,保证真扶贫、扶真贫,实现每个人的小康生活。其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打造法治社会。法治是对人治的否定,即任何个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事。同时,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最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我国的收入分配领域主要存在收入差距较大、分配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以“理论”为指导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保护好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基础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首先,利用新型科学技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比如,利用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推动传统重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减少因生产方式落后造成的生态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其次,设置生态红线,创新生态监督与管理机制,形成强力的外在约束力。比如,设置生态红线,提高人的警惕意识,防止无止境的开发;转变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价机制,将环保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最后,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比如,对国民进行环保教育,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2000 (52).

[2]刘佳.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266.

[3]郝潞霞,韩建新.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2)

作者简介:王欢(1994年—),女,苗族,重庆武隆人,单位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论文作者:王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究论文_王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