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7292519820106XXXX 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研究并大力推进的重点。将IPD模式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不仅能够使项目本身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也可以达到人才培养多元化。IPD与BIM结合需要全面培养人才,这与我国近年来建筑业发展所要求的一致。装配式市场要向IPD项目管理模式转变,利用好这一平台,解决当前沟通不畅通,信息重叠的困境。推进IPD在我国的发展,是我国当前建筑行业变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IPD模式;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
引言:根据《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我国从2018年—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期间新建建筑项目的15%以上,到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达到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30个以上。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各参与方协同合作能力不足、多工种交叉作业不能及时协调等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凸显。据不完全统计,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交流不及时问题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误的项目约占全国装配式建筑的75%以上。随着装配式建筑施工效率的提高、规模的不断提升,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未来装配式建筑高效、广泛、高质量、低成本的要求。文章主要针对IPD模式在装配式建筑中的管理框架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IPD概念
IPD管理模式,又称为集成化项目管理模式,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2007年发布的《综合项目交付指南》中提出综合项目交付(IPD)的定义,IPD是“一种项目交付的方式,它将人员、系统、业务结构和实践集成到一个过程中,在该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以实现在设计、装配和施工等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优化项目成果、提高对业主的产出、减少浪费并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IPD突出体现了在项目管理中集成化管理的思想,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早期介入协同合作的管理理念。
2.IPD模式与现行项目管理模式对比
IPD的应用可以在项目实施中对项目目标、合同、技术手段、管理手段等方面做出很大的改善。并且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不止有一个项目参与方参加,各参与方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都参与并进行合作交流,信息唯一且共享。特别在项目前期对风险预判能力加强,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与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IPD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可以使项目管理更加集成化、数字化、资源信息充分开放连续,基于全生命周期通过强化设计阶段,将项目的价值目标和精益建设思想更好的结合起来。
3.基于BIM的IPD实施框架
3.1IPD下装配式项目实施环境
IPD下的项目实施环境主要通过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合同关系所建立起来。业主、设计方、施工方、供应方及物流方之间建立并共同签订多方合同,来构建从信任、协调、激励、合作、沟通等5个方面机制使得IPD模式有良好的环境进行实施管理。
3.2IPD下装配式建筑的组织结构
图1.IPD在装配式建筑中的组织结构:
以IPD为管理模式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主要的参与方包括业主/开发商、承包方、设计方、深化设计方、供应方、PC生产方、物流方、分包方。区别于现行的管理模式组织沟通方式,IPD模式中组织成员之间的界限比较透明,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是相互渗透、完全共享。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进行典型目标与任务指令控制,各个成员之间的目标都是独立的,如图1所示,ABCDEFGH表示IPD团队的成员,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精诚合作,共同开展工作。OA,OB,OC,OD、OE,OF,OG,OH是IPD组织成员的界限,这个界限的透明性很强,代表着各参与方信息共享、积极交流,资源共享。IPD的组织边界渗透度比较强,代表着各个组织成员之间敏感信息的共享程度,不仅资源自由流动,而且项目中涉及的敏感信息也可以做到高度的交流共享,但各方要注意对敏感信息的保密。
3.3基于BIM下的IPD协同管理框架
IPD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将全部参与者、实践、系统都形成一个高效而节约的整体。通过这个整体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管理与控制。基于BIM下的IPD是在建立行业数据库的基础上,项目的各参与方可直接从已有的数据库中提取所需信息。同时,各组织成员可以上传项目中独有的信息到数据库中,形成该项目自己的数据库,方便各方对信息的利用。基于数据库的IPD下装配式建筑,建立协同管理框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协同管理框架中主要包含设计、施工、交付使用全过程,这一框架是IPD成功的保障。建立IPD管理框架是依照建筑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参与者按照不同的项目目标,对工作进行灵活、合理、高效的安排。是项目实施进度与前期期待的各个指标得到保证的具体执行过程。本文构建了各参与方介入施工过程节点和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协同管理程度的模型。通过该模型突出IPD中协同管理提前至设计阶段,并在全生命周期中,协同管理直至项目运维阶段。
4.推进装配式建筑应用IPD模式的建议
我国建筑业在装配式建筑应用方面自2016年以来有了迅速的增加,大规模的装配式建筑已经在我国建造。IPD模式在我国目前没有进行普遍应用,但国外IPD的应用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IPD模式最大优点是将协同提前至设计阶段,有利于利益与风险的划分[1]。协同合作中透明的参与方关系使项目效率提升,工期缩短、减少未知风险影响。因此,本文就如何推进装配式建筑IPD管理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关于IPD实施的机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在政策方面关于IPD的推行以及管理均没有具体的政策。建立完善的项目协调制度,加强在相关部门中的交流和对建设单位管理部门的管理,对IPD的组织成员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做到责权利明确。
第二,加强BIM技术人才培养。IPD在装配式建筑的实施过程中建立协作平台离不开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BIM技术中的“所见即所得”特征对完成装配式项目从设计到拆分再到装配这一过程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分析出来,方便提前解决。
第三,大胆进行尝试。首先在小规模的装配式项目上进行尝试,IPD项目管理模式结合BIM技术建立协作平台,构建本项目中的BIM数据库,形成IPD管理工作,并同时对IPD全部参与方开放信息资源,可以在平台中发布实时信息,同时进行危险预判、成本质量控制等工作[2]。
结论:
简而言之,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但集成设计能力不足、协同合作能力较差和各专业信息不及时共享问题严重。因此造成了项目工作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业主不满意等后果。本文立足解决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协同合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应用IPD与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基于BIM的IPD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框架,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进集成化项目管理(IPD)模式使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一帆,杜静.建设项目IPD模式及其管理框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1):107-112.
[2]滕佳颖,吴贤国.基于BIM和多方合同的IPD协同管理框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8(2):80-84.
论文作者:刘朋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项目论文; 建筑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框架论文; 模式论文; 信息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