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深圳市盐田区防洪排涝设施管理所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笔者从事水土保持事业以及参与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对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精准扶贫两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思考。2016年,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主战场在农村,而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与农村脱贫致富息息相关。因此,在注重农村公共服务工程设施扶贫和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需同步考虑水土保持防护。据此,本文主要对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精准扶贫;双促进;探讨
参考文献
一、农村水土保持现状
(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对落后
农村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与城市水土保持存在较大差别。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已基本成熟化,资金保障充足。当前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治理,社会参与力量远远不足。农村水土保持责任主要在县一层面,在经济发展不足的“借口”下,部分县区在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年度资金预算安排上往往是“蜻蜓点水”。其次,农民水土保持意识以及法律观念不强,过分的围垦劳作、水资源过度浪费、农村建筑垃圾随意丢放、河道溪流肆意改道等行为,直接造成了水土流失突出问题。再次,在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农村,一般讲究先治理的原则,但是,有些水土流失治理部门却极力推广农业良性循环模式,复合经营许多农作物。而实际上水土流失区域依据各种生态条件,可以同时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尤其是与生态条件相符的模式就是最佳的。农业良性循环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难以适应恶劣的生态条件,导致缺乏良好生态效益。
(二)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太过单一化
将水土保持看作是自然科学技术,仅仅限制在自然领域和单一方法治理上,很少涉猎社会科学技术,并明显忽略了社会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缺乏以区域整体性的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为基础,所以,尚未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多学科交叉作业,使得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治标不治本。另外,就是只造林不改水土,徒有绿化之名,并未获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二、新时期精准扶贫现状
(一)扶贫产业和工程施工普遍增多
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提出扶贫开发政策,已经走过30余年,而精准扶贫相对以往的开发式扶贫资金投入巨大,可以说是空前的。以往扶贫主要注重贫困户个体的产业帮扶,而现如今的精准扶贫不仅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上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工程设施建设工程也普遍增多,因此也带来了农村水土保持逐渐严峻。
(二)脱贫产业脱离水土保持工作
农村招商引资环境相对落后,在谋取产业发展上,仍然主要依靠农村种养,大部分扶贫产业也主要是帮扶建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者直接向贫困户发放大量的种养殖生产物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广东地区,百香果作为精准扶贫重要的产业项目,在种植园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地块边坡支护、截排水设施和沉砂池等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措施,直接砍伐山体植被,机器开挖扰动土壤,而百香果苗种下去后,虽然长势较快,能形成植被覆盖,但百香果苗下基本是寸草不生,且土壤水肥急剧下降,土壤破坏严重。另外,由于缺乏前期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遇汛期强降雨,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
(三)扶贫工程未考虑水土保持
在农村,随着扶贫工程逐渐增多,而扶贫主管部门未同步考虑水土保持工作的介入。首先,按照国家要求,精准扶贫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只有几年时间,农民脱贫和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增收是第一位的,因此,扶贫部门往往只能加快推进扶贫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验收评估来不及考虑。其次,扶贫部门组织机构不足,主要是扶贫部门一般都是一些临时机构,机构编制有限,人员不足,更缺乏水土保持行业相关专业人才,无法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供扶贫领导决策。
三、农村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首先,水土流失是造成贫困落后的一大主要根源。水土流失是一种渐进性,且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农业生产落后、生存条件差、农民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广,强度较大,危害十分严重。而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生态失调,土壤的肥力大大降低,水库河道淤积形成严重堵塞,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等各种不良现象。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流进水库和河道中,使得水库效益明显下降,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抗灾与减灾能力较差。而水土流失也是导致贫困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多的关键因素。其次,治理水土流失,是脱贫致富的一项主要措施。想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水生态环境,实现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必须积极构建淤地坝、水库、基本农田、水地、坝滩地、水平梯田等等,并营造水保林、经果林、灌木林等。经过实践证明可知,水土保持工作是农村贫困区域的生命线,通过水土流失的大面积治理,改变自然面貌,减缓水灾灾害,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安全体系是农村贫困区域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策略。
四、制定相应对策
(一)树立二者有机联系的新理念
水土保持工作应该主动和精准扶贫相联系,将民生问题,农民增收始终贯穿于整个水土保持工作中去,治标治本。以精准扶贫促进水土保持,通过贫困人口所获取的效益,以及脱贫程度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效果进行检验。以水土保持促进精准脱贫,夯实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因此,水土保持应树立良好的与精准扶贫相联系的理念,先解决民生贫困的迫切问题,加强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注重治理模式与空间的协调统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从整体上提高水土保持建设效率与质量,以此促使农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二)精准扶贫注重发展水土保持产业化
水土保持产业化是指在获取水土保持效果时,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水土流失区域精准扶贫的关键应在水土保持产业化项目上。以小流域为单元,构建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模式,其中小流域既是治理的生态单元,又是开发利用的经济单元。以产业化作为主导,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色产业之间有机结合,构成地方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相衔接的体系。对自然与经济因素进行考虑,以整体布局。将富余劳动力转换成非农,发展特色化农业,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衔接,利用集成化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融合,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比如,江西兴国县,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预防治理区,在扶贫产业和水土保持方面做到相结合,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种植适合生长的脐橙,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的同时将赣南脐橙打造成了当地的水果王牌。
(三)坚持与绿水青山相融,带动生态化建设
确保农村水土治理区域的既有地形地貌和植物资源不受损坏,依山就势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规划建设,促使其能够实现与绿水青山的有机融合,这样一来,不仅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还确保了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在选择工程材料时,尽量就地取材,在选择植物措施时,选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确保建设成本得以控制,并实现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在脱贫攻坚结束后,政府也需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管养和维护。
(四)加强农村地区水土保持政策宣传
政府应该利用手机网络、电视媒体以及依靠镇村基层组织将我国水土保持相关政策规定以及法律法规宣传到农村、讲解到农户,使农民水土保持意识逐渐增强。另外,也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先行建立打造农村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点,组织各乡镇、农村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参观学习,并宣传贯彻水土保持相关政策,逐步提到农村水土理事预防治理和水土保持法律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是实现精准脱贫,关键就在于找对思路,构建完善体制与机制,采取有效的精准实施策略,并促进精准推进,获得良好成效。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程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意义上脱贫致富,并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真正实现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双促进。
参考文献
[1]王苗.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做法与经验[J].甘肃农业,2017(23):40-44.
[2]吕海东.浅谈民生水保项目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17(23):76-77.
[3]陈祥忠.费县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J].山东水利,2017(9):60-61.
论文作者:刘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精准论文; 农村论文; 脱贫致富论文; 产业论文; 工作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