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道路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应对工业危机必须实施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
面临严峻的全球工业危机,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在人类历史上,采猎危机和当前的工业危机有些类似。当时,在地中海南岸和东岸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和人口的增多,野生的动植物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的采猎生活。面临严峻的采猎危机,先人们采取了三种态度和做法:第一种,是随着气候的变化更改居住地而不改变采猎生活方式,几乎直到距今不远的时代这些地区的人们还是以采猎为生;第二种,是不改变居住地也不改变生活方式,而是苟延残喘地延续着采猎生活,结果这支人群终于在自然困境中逐渐走向消亡;第三种,是不改变居住地而是改变了生活方式,逐步从采猎生活转变到农牧生活,从而创造出农业文明,获得了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显然,在工业危机的今天,那种想改变居住地而不改变工业生活方式的应对方式是不可能存在了,这是因为今天的工业危机是全球性的危机,地球上不再有工业化的持续发展空间。那么,从原则上讲只有两种应对方式:其一,采取苟延残喘的方法继续沿袭工业化生活方式;其二,努力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显然,想方设法延续工业化生活方式始终是有限的,最终这是一条走向崩溃和消亡之路,只有努力开拓比工业化更深化同时也更宽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会使人类走向更宽广的发展道路和更高级的新文明。这就是说,应对工业危机的最终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开拓比工业化更宽广更高级的新物质生产方式——新工业化生产方式。工业化的终点就是新工业化,工业化的终点也只有新工业化。
虽然应对工业危机的最终道路只有开拓新工业化,但这尚不是说目前工业化发展已完全穷尽。工业危机虽然已经来临,但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产还会延续一个时期,这就像采猎生活在农业时代也并未完全消失。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化生产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工业化生产已经逐渐步入下坡路。如果我们硬要在全球范围大力推进工业化生产,那么由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形成的工业危机就必然会迅速加重,使全球人类面临一场无法挽回的衰落和崩溃局面。所以,在全球范围持续大力推进工业化已完全不可能。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工业化已经发展到顶点,全球不可能普遍实现工业化,发展中人口大国不可能建立发达的工业化,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不能在全球大力推进工业化,也并非是必须马上停止工业化建设,这要根据资源、环境、人口增长、技术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情况来确定。根据目前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情况来看,工业化生产还允许适度发展,但不能再无序的大力推进。适度地发展工业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目前全球的工业化发展状况,进一步制定出一条全球性的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
所谓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全球人口、资源、环境情况和各国具体发展情况,统筹兼顾地调整和确定不同国度的工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以便从总体上形成能够应对工业危机的全球范围的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新模式。显然,所谓调适性首先是针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而言的,这就是说,它不再是传统的过度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是有所控制、有所调整的工业化发展新模式,以应对目前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使工业化发展还能持续一个时期。其次,调适性也是针对新工业化而言的,新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开拓性的发展模式,它既是彻底摆脱工业危机的战略举措,也是把人类文明推向新阶段的创新性发展道路,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模式不具有这种积极的巨大的开拓性,而仅仅是以调整转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来应对工业危机。所以,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依然是在工业化框架内的发展战略,这既显示了它的变革性,也显示了它的局限性。
如此看来,目前应对工业危机的战略举措有两条,一条是“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另一条是“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第一条依然是工业化发展战略,但却是一种经过调整、转变的工业化发展新模式,以应对严峻的工业危机,延缓工业化的发展时限。第二条则是新产业革命的发展战略,通过开拓新的生产方式而彻底走出工业化困境。有人会说,既然新工业化是彻底解决工业化困境的根本出路,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建设工业化呢?简单地说,一方面只有新工业化才能彻底走出工业化困境,因而我们必须积极开拓新工业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工业化发展还未完全进入绝境、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人类还可以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中获得一定发展,同时全球各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也不可能立即同时进行新工业革命,因此工业化发展还需要持续一个时期。但是,相对而言,新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应对工业危机的高级发展战略,而调适性工业化发展道路则是一条应对工业危机的低级发展战略。虽然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是一条低级发展战略,但却是一条基础性发展战略,目前的人类发展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离弃它。
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新工业化发展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发展战略,对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都必须给以深入把握。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模式虽然是在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改革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依然属于工业化框架内的发展模式,而不属于新工业化的发展范畴。所以,推进工业化依然是调适性工业化发展的本质。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能过度寄希望于调适性工业化发展,而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模式与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对传统工业化不受约束的发展模式的有效控制,以求缓解资源匮乏、环境容量约束的瓶颈作用,以求较长时期地延缓工业化的发展,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危机的危害作用,以求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因此,从宏观上看,选择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模式是战术性选择,是非根本性的发展战略选择,在实施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时决不能忘记我们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走向新工业化。新工业化发展道路虽然具有应对工业危机的作用,也是彻底克服工业危机的根本战略,但是,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历史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应对工业危机,而是要开拓远比工业化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上,新产业革命起初往往是为了应对传统产业危机而发生的,人们往往只是着眼于它的替代作用,但最终新产业革命却开拓出远比替代作用更高级更远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例如,对煤炭的大量利用在工业革命之初是为替代传统能源木炭的短缺而出现的新能源革命,但煤炭的作用带来了蒸汽机革命,这又引发了轮船、火车的发明和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交通革命,后来又导致煤炭发电而带来了电力革命,从而使煤炭的作用发挥到替代木炭所根本无法比拟的水平。所以,新工业革命绝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工业危机而出现的,它的生命力和历史作用都是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模式所无法相比的。当然,在应对工业危机和实际的经济社会建设中,调适性工业化举措和新工业化举措往往不是严格分离的。例如,目前一方面我们在大力倡导提高传统能源的效率,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前者就属于调适性工业化发展举措,后者则属于新工业化发展举措,它们在实施中没有机械地区分开来。但是,当我们把调适性工业化发展和新工业化发展区别开来时,我们就能自觉地认识到,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的效率始终是有限度的,不仅它们的能效是有限的,而且它们的可开采量毕竟是有限的,无论我们怎样节约和增效,这些矿物能源都不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相反,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工业化的物理能源则是无限的和无污染的,可以满足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并且不危害环境。这样,我们对新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就会怀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努力地去开拓它,同时也不至于在建设调适性工业化时忘记它的局限性而拘泥于工业化不能自拔。
不论是新工业化发展道路还是调适性工业化发展道路,其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追逐工业化的无限增长,即在无限消耗矿物资源、无限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其实,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从而提出调整改革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在这方面,罗马俱乐部所提出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堪称经典之作。早在1971年夏天,这份历史性的文献就在莫斯科和里约热内卢的两次会议上提出,立即受到全球关注。可以说,其基本思想至今尚未被人超越。在这份报告中,作者提出:“在过去,环境加给任何增长过程的自然压力中,技术应用是如此成功,以致整个文明是在围绕着与极限作斗争而进展的,而不是学会与极限一起生活而进展的。这种文明由于地球及其资源,显然很庞大和人类及其活动相对渺小而加强了”,“但是,地球的限度和人类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在任何有限系统中,必须有抑制才能停止指数增长。这抑制是负反馈环。随着增长接近这个系统所处环境的最终极限或负荷能力,负反馈回路变得越来越强。最后,负反馈与正回路平衡,或者处于支配地位,增长就结束。在这个世界系统中,负反馈回路包括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和饥荒等一些过程。”①显然,《增长的极限》一书充分认识到了工业化发展的极限。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改变增长的主张:“如果我们感到,现在的不受限制的增长模型,在未来是可以维持的,那么讨论这样一些基本变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意义是不大的。可是,我们可以得到的一切证据指出,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不受限制的增长,自己对增长加以限制,或者自然对增长加以限制——事实上只有后面两种方案是可能的。”“接受自然对增长加以限制。不需要更多的努力,只要让事情自然地发展,并等着会发生什么?正如我们在这里已经表明的,这种决定的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资本的不可控制的减少。”“达到自己对增长加以限制,需要作许多努力。……这种努力的最终结果值得吗?通过这样一种转变,人类会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让我们更加详细地考虑一下,不增长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②《增长的极限》把不增长的世界描述为“全球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工厂资本和人口在规模上不变”,“投资和折旧保持最小”,“资本和人口的水平以及两者的比例安排得与社会价值一致”,“资源和污染保持最小”等等。③《增长的极限》最后指出:“有了这个目标并承担义务,人类从现在就会准备好开始有控制地、有秩序地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④由此可见,《增长的极限》已经看到了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以及控制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实施有控制的调适性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当然,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它把工业化的发展当成了人类发展的极限,没有看到超越工业化发展的新道路,从而把控制工业化的发展当成了控制人类的发展。
受罗马俱乐部委托参与《增长的极限》撰写的美国学者唐奈勒·H·梅多斯,在20年之后的1991年又撰写了《超越极限》一书,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思想。《超越极限》的最大进步在于把发展目光超越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考察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还进一步考察了下一次革命——可持续发展的革命,认为在工业化发展之后会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该书最后指出:“‘增长’指规模通过物质消化或积累的增加。而‘发展’之拓展或实现潜力;并达到一个更全面、更大和更好的状态。……定量的增长和定性的进步遵循的规律不同。地球随时间发展而不是增长。”“我们认为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如此。尽管存在增长的极限,却不存在发展的极限。”⑤从这里可以看出,《超越极限》一书用“增长”描绘的只是工业化,而用“发展”去描绘人类的不断进步和超越工业化的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所以,《超越极限》一书得出工业化增长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是无限的结论就一点也就不奇怪了,超越增长本质上就是超越工业化——这正是《超越极限》比《增长的极限》有了新的进步的根本所在。从认识到工业化发展的局限性到进一步认识到超越工业化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这是人类彻底应对工业危机的根本保证。
二、分层次实施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
在全球实施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区别不同国情实施不同内容的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是按照工业化发展的不同程度来划分的。
1.发达国家:降低工业化发展战略
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类型来实施,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就是要实施降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需要说明的是,降低的只是工业化经济而不是全部经济,在降低工业化的同时,发达国家要积极开拓新工业化,通过新工业化途径来实现新的飞跃和发展。
说到降低工业化,不少人都会说,在当代经济中工业比重已经在不断降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工业比重已经比较低了,服务业已经处于较高的比重,降低工业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现代经济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认真讨论一番。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曾提出:“工业化的程度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⑥。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前,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建设工业化,工业经济比重上升,农业经济比重下降。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继续建设工业化,而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比例下降,出现了被人称之为“非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数据看,1960年,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高于低收入国家。但到1998年出现了转变,低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则高于高收入国家。在发达国家,农业比重最低,工业比重从最高处落到中间,服务业比重则上升到最高处并不断提高。例如,美国1997年工业比重(26%)甚至低于1870年(44%),工业劳动力比重持平(都是24%)。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高于发达国家,难道这表明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那么这是不是表明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呢?例如,目前印度的工业比重高于美国的工业比重,是不是表明印度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高于美国呢?显然也不能这样说。这就说明,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甚至衡量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都不能仅仅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在未实现工业化之前,一个国家的工业比重肯定比较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工业比重会逐步提升到高处;但是,在工业生产力和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中,虽然工业劳动力不断向服务业转移但仍然可以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随着工业劳动力向服务业的不断转移,服务业比重逐步超越了工业比重。这个事实表明,造成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原因是工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不仅不是表明工业发展水平在降低,恰恰是表明工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决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要被我们不适当的经济计算方法所误导。事实证明,美国的制造业比重虽然在美国GDP中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但美国至今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强国。2006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达到25.5%,西欧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达到26.1%,日本达到13.9%,它们相加则达到了全球制造业总额的65.5%。事情再清楚不过,这些全球经济收入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化依然是支撑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柱。放弃工业化、忽视工业化发展只不过是发达国家释放的一颗烟幕弹,试图让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误入歧途。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永远是最为根本的,服务业不过是建立在物质产业基础上的上层产业,离开物质产业的发展服务业不仅不可能发展甚至连生存也不可能。所以,从根本上说,目前全球高收入的国家就是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应该降低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当然,如何降低工业化发展则是另一回事。
发达国家降低工业化发展的战略举措主要有三条。
(1)充分认识降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承担和发挥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是走在工业化前列的国家,也是在工业化发展中受益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造成工业危机责任最重的国家。因此,在应对工业危机面前,发达国家既有比较大的责任,也有比较重的义务。首先,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高,为了应对工业危机必须把过高的工业化开发、生产、消费、排放降下来,否则,无法有效应对全球工业危机。例如,美国作为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国理应主动承担减排责任,但它却始终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攀比,迟迟不肯承担减排义务,这势必加重全球气候危机,显然是极其错误的。其次,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科技经济实力,能够承担较重的应对工业危机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危机面前则比较脆弱,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实施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发达国家居于前列,理应积极发挥自身应负的责任。其实,发达国家积极降低本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并非坏事,这既有利于避免陷入严重的工业危机,也有利于促进自身的新工业化变革,努力保持住持续发展的势头。
(2)制定降低工业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①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地位,放弃单纯追逐经济增长、不顾资源消耗、不顾环境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②建立降低工业化开发的指标体系,确定矿物能源、矿物原材料、土地、淡水等工业资源的开发限度,实行有限开发的发展政策;③建立降低工业化生产的指标体系,确定各个工业领域的产能限度,把工业化产能严格控制在资源和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逐步淘汰过剩和落后的工业产能,把生产力的发展重点积极转向新工业化;④建立降低工业化消费的指标体系,限制过度的工业品消费,倡导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⑤建立降低工业化排放体系,严格限定和逐步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不断提高废弃物质的循环利用率。
(3)积极推进降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①积极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文化产业;②积极推进物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降低工业在物质产业中的比重,大力提高新工业在物质产业中的比重,使物质产业深层化、拓展化;③积极建设循环经济,真正的循环经济必须从元素层次的物质利用开始,这属于新工业化范畴,但在工业化范畴内也可以建立浅层次的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途径尽力使各种资源能够循环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匮乏,减少废弃物质排放保护环境;④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资源效益,大力节约各种资源,把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提到同等地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新兴国家: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看,发达国家属于实现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新兴国家属于正在实现工业化或虽已实现工业化但尚未达到发达水平的国家,在这两类国家之外的国家可称之为落后国家,它们是工业化刚起步或工业化水平很低的国家。新兴国家是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积极奔跑者,这些国家不乏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尼等。这些人口大国进入工业化带来了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新变化,这就是使全球工业化人口陡然上升到一个以前无法企及的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工业化发展至今不过是十几亿人口,而中国、印度这些大国一下子就是几十亿人口。这么多人口能同时进入工业化吗?能建设发达的工业化吗?会不会加重全球工业危机呢?结论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对于这么大人口规模的工业化发展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必须纳入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视野。这些新兴国家还没有发达的工业化,显然不能实施降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对它们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工业化。从全球面临工业危机和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形势出发,新兴国家应该建设的是“适度工业化”。所以,新兴国家实施的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应具体确定为“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概括地讲,适度工业化就是“比较发展而又不过度的工业化”。适度工业化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适度的工业化开发,这主要是指对工业资源的有控制开发和使用,以避免陷入资源困境及其带来的危害:第二,适度的工业化生产,这主要是指不追逐发达的工业化生产,不过度依赖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第三,适度的工业化消费,这主要是指改变和优化消费结构,抑制和降低对工业化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从动因上控制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及其对工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总之,是工业化经济的有控制的适度发展,是能够持续较长时期的发展,以免陷入工业危机,以便顺利地开拓新工业化。
随着工业困境的加重,新兴国家尤其是那些人口大国建设发达工业化的不可能性将十分明显。但工业危机的发生有很大的滞后性,一旦陷入危机就会引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麻烦。所以,必须尽早认清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不能建设发达工业化的原因,必须及时地明确地提出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并制定出一系列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原则、指标和措施,以避免陷入工业危机,并积极地和开拓新工业化相对接。
(1)控制工业化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适度工业化一方面是为了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陷入工业危机而避免过度工业化。为了避免工业危机,必须控制工业化经济的过热增长。为了有效地调节工业化经济的适度增长,必须划清工业化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区别尤其是与新工业化经济的区别,因为后者正是需要大力发展的经济。工业化经济主要包括采掘、利用、依赖矿物资源尤其是紧缺资源的工业部门,以及高污染的工业部门。控制这些部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有计划地适度开发矿物资源、适度利用矿物资源,途径是适度控制投资和消费规模。尤其是要大力减少生产和消费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品,例如目前的家庭小汽车就必须加以控制。从长期发展看,决不能过度依赖工业化经济的增长(即过度依赖消耗矿物资源)来发展社会经济,这是靠不住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则包括从高消耗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重数量型经济向重质量型经济的转变以及从工业化经济向新工业化经济的转变,以保障工业化的适度发展。
(2)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尽力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但是,服务产业终究要受物质产业的制约,不可能独自发展。所以,从长远讲必须大力开拓和发展新工业化的物质生产,这就是说,经济结构要从工业化为主导转变为新工业化为主导,从根本上调整社会的产业结构。总之,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原则是:逐步减少乃至摆脱对矿物资源的依赖,以及逐步减少乃至根除对环境的污染。
(3)资源节约与资源多元化。工业化经济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陷入资源枯竭的困境之中,最根本的办法是开发出更深层次的资源,这是迟早的事情,然而这却是新工业化范畴的事情而不是工业化生产所能办到的。为了在新工业化开发出更深层次的资源之前保障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必须适度利用有限的工业资源,这就需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要下大气力抓节能、节材、节水等工作,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此外,还必须积极实施资源多元化。资源的多元化,包括资源形态的多元化,也包括资源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4)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建设适度工业化,不仅要避免资源匮乏造成的工业危机,还要避免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恶化,后者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危害更深远。环境保护的工业化措施有很多,这包括减量使用原材料、洁净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质排放等。环境保护的最终渠道要依赖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生产,但循环也有浅层次的,浅层循环生产则属于工业化生产,例如把废弃物体简单分解开来加以循环利用,这样的浅层循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废弃物质对环境的污染。适度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还能逐步转化为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经济,这将彻底摆脱废弃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3.落后国家:平衡的有特色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所谓落后国家是从其工业化发展程度来讲的,由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工业经济,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经济总体也要落后,人们的收入也必然低,因此成为贫穷国家。目前,落后贫穷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亚次大陆等地,尤其以非洲最为集中。我们的分析可以以非洲为主要对象。落后虽然主要是指工业化进程,但工业化发展滞后又必然带来许多落后的问题。虽然非洲工业发展落后,但全球工业危机带来的问题却没有使非洲幸免。目前,非洲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经济增长与饥饿的并存。
非洲国家的不太成功的发展经历,并不能说落后的国家不再能够建设工业化。但是,由于全球工业危机的来临,在非洲建设工业化既不会像西方国家开创工业化那样空间广阔,也不会像东亚国家那样可以径直向西方国家学习建设工业化,因为目前工业化发展的空间已经很狭小。例如,非洲国家的资源开发虽然活跃,但大量开发出来的资源被运往发达国家维系工业化持续发展,被运往新兴国家去参与工业化快速建设,而非洲自身没有得到利用,南部非洲电力不足就是证明。归根结底,地球上的工业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允许全世界普遍实现工业化,即使实现了工业化也不可能持续下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落后国家需不需要建设工业化,而是工业危机的到来已不允许它们实现工业化。如果说中国、印度等大国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旧模式建立发达的工业化,那么,目前世界上许多处于前工业化或工业化刚刚起步的贫穷落后国家就很难再实现工业化。所以,不仅不能把非洲国家的发展简单地看作西方国家的重演,也不能把非洲国家的发展简单地看作亚洲新兴国家的重演,必须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工业化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在工业化的框架中,全球不可能实现平衡发展。我们应该把平衡发展的理想争取在新工业化中实现。所以,对于贫穷落后国家建设工业化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可以也应该建设工业化,但不要过分寄希望于实现工业化更不能追逐建设发达的工业化,而应努力建设平衡的产业结构和有特色的工业化,并应积极参与建设新工业化。
(1)积极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发展、确保粮食自给。本来农业是早于工业的产业,但那是原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工业化武装和提升了的农业,属于工业化发展的范畴。同时,农业的现代发展也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事实证明,不论是西方的工业革命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在提高农业生产、实现粮食供给的基础上实现的。非洲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收入差距异常扩大、饥饿再度蔓延的代价,这表明仅靠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靠不住的。所以,非洲大陆轰轰烈烈展开资源开发的工业化进程是不可持续的,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必须把推进农业发展、确保粮食自给自足放在首位,必须把解决饥饿问题放在首位。饥饿不是现代化,忽视农业也不是现代化,要在工业化开发的同时大力加强农业发展,非洲的工业化模式势必是凸现农业地位的发展模式。不要过度强调工业的比重,要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要积极利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武装和提升农业生产力,主要包括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水利灌溉、改善作物品种等,形成具有非洲特色的现代农业。
非洲各国的政要们都应树立大农业观念,充分关注农业的发展,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农业和工业实现平衡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才能确保非洲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非洲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实施特色工业化发展战略,避免工业危机,促进经济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工业化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但也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生产方式,包括对矿物资源的巨量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非洲自然条件特殊而又脆弱,经济基础差,远远经受不起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和破坏。尤其是工业危机在全球范围来临的时候,总体上处于前工业化状态的非洲必然会成为已工业化地区和国家的扩展地域和争夺空间,把工业危机带到非洲来,使非洲未有尝到工业化的甜头却先尝到了工业危机的苦头。非洲的工业化属于全球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全球工业化传播和蔓延的结果,具有晚生儿的特点,具有先天不足的弱点。所以,非洲的工业化更加不能模仿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必须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第一,不能走过分开发、过分消耗、过分排放的工业化老路,必须走节约型、环保型的低开发、低消耗、低排放的较低水平的因而也是能持续的工业化。第二,不能追逐全面的工业化,不要建立完整的然而也是僵化的工业化体系,要根据非洲的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形成具有非洲优长和特色的工业部门和领域。第三,不能追逐各个国家的分离式发展,要寻求非洲的一体化发展,从非洲的整体利益出发全面规划工业化发展。目前,人类只有发展之后再合作再走向统一的经历,但目前非洲正在探索加快一体化步伐,努力使发展和一体化同时进行,这样必然会使发展进程得益于一体化进程。非洲的联合具有空前紧密的一体化,2007年7月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的非洲联盟第九届首脑会议,讨论了成立非洲联合政府及建立“非洲合众国”等问题,其最终宗旨是将非洲建设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大事必然深刻地影响到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非洲的工业化应该是非洲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积极实施服务业发展战略,尤其是具有非洲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非洲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地区,但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文化的地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悠久的原始文化、独特的地理风貌都是其他任何地区无法比拟的发展资源。服务业、文化产业都不是独立的产业,而是建立在采猎业、农牧业、工业等物质产业之上的上层产业,所以,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都属于工业化发展的范畴。非洲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发挥独特的自然和文化优势,努力建设具有非洲特色的服务业、文化产业。例如,非洲的独特自然景观、原始文化景观都可以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资源,非洲旅游业完全可以成为全球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积极实施人口控制战略和疾病控制战略。稳定的人口应该是非洲工业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稳定人口,一方面要积极应对艾滋病的感染,控制艾滋病造成的较高死亡率;另一方面要积极控制过高的人口出生率。在非洲许多贫穷国家人口出生率仍在持续攀升,同时,由人口上升造成的土地不足、水资源不足、粮食短缺、饥饿以及艾滋病感染率急剧增加等原因,又造成了过高的死亡率。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艾滋病感染率在成年人口中已达1/5到1/3甚至更多。据预测,许多非洲国家在10年内将失去1/5甚至更多的成年人。显然,非洲的发展必须把人口控制、艾滋病控制放在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否则,非洲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三、21世纪的现代化就是新工业化
21世纪的全球发展,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化发展,工业危机和新工业革命迫使人类必须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新工业化发展战略虽然具有彻底摆脱工业危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绝不仅仅在应对工业危机上,它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当代人类走向更高级文明的发展途径。甚至应该说,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主要不是应对战略而是发展战略。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对于21世纪的人类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目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环境恶化不断加重等问题的困扰,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这些生存中的负面问题,往往局限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因此,人们往往更多的是看到了问题而低估了前景,许多战略都是应对问题而提出的。例如,联合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作为一部关于人类21世纪发展的重要文件,虽然主题是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一眼就可看出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因为人类遇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危机,所以,在发展问题上,该文件缺乏应有的创意,尤其未能清醒地看到新工业革命在全球的到来,未能明确提出全球积极开展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倡议和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讲,《21世纪议程》是不足的,它不是一部关于全球21世纪发展的完整文件,而主要是一部应对工业危机的文件。我们认为,联合国应抓紧时机展开对新工业革命的全面研究,充分认识新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新工业革命对应对工业危机和促进人类新发展的历史性意义,制定出一份积极促进21世纪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文件,如《全球新工业化议程》,并召开联合国名义下的促进全球新工业革命的会议,邀请各国政要、科学家、企业家积极参与。应对工业危机固然很重要,但应对工业危机的战略并不局限于只是调整工业化发展模式,这种战略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往往是越被动调整越问题丛生,结果问题积累日益增多,直到积重难返的地步就麻烦了。所以,应对工业危机不能只是采取被动的调整战略,而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争取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新工业化作为21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对于应对工业危机就属于积极的应对战略,具有被动调整战略所不具备的巨大作用。因此,越在工业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我们越不能只限于被动的调整工业化发展,而应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争取通过开拓性的新发展化解旧的工业危机问题。总之,积极的发展战略对于应对工业危机就是跳出工业化去寻求解决工业化问题的办法。例如,要解决矿物能源匮乏问题不能只是节约增效,因为节约增效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彻底解决能源匮乏问题,相反,新工业化的能源发展战略的本质是开发物理新能源,由于物理能源是无限的并且非常洁净,通过新能源的开发战略可以使矿物能源匮乏问题迎刃而解。
倡导新工业革命和建设新工业化,决不是空穴来风。首先,从文明的演进规律看,新工业时代作为“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是必然要到来的一种新物质生产方式和新文明形态。目前,不少人把社会的未来发展看成是“服务社会”或“知识经济”,这都是片面的。服务产业是重视物质产业的上层产业,不可能独立存在和发展。尽管在工业时代服务业有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但这始终是在物质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决不会出现一个比工业化时代更高级的“服务社会”。工业时代的知识化水平日益提高,但知识是所有时代都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是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的因素会越来越高,不可能存在一个纯知识的社会,也不可能存在一个知识发展到顶的社会,所以,所谓“知识经济”只是表明在未来的时代知识会更突出。如果我们把它叫做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那么在更遥远的社会知识会更突出那又如何称呼呢?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由浅入深推进物质生产的线索来把握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按照这样的历史观考察当代社会发展,就不难看出目前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就会比较准确地把握工业化之后的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其次,严峻的工业危机已经来临,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表明工业化生产方式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新的更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已在形成。历史证明,新的物质生产方式往往就是在应对旧的生产方式的危机中诞生的,起初它的作用往往也就是应对旧生产方式危机的有效途径。所以,目前日益严峻的工业危机在呼唤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诞生。再次,自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革命日益成为引领产业革命的积极力量,目前全球性的新科技革命已在兴起并正在引发一场新产业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形成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比工业化生产更深的层次上展开,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空间、新产品、新组织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崭新的物质生产方式。人类文明的演进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推进,采猎时代是以万年为单位向前发展,农业时代是以千年为单位向前发展,而工业时代则以百年为单位向前发展。虽然工业化发展只有不足三百年时间,但它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以前所有时代都不可比拟的。所以,不要以为工业化发展只有几百年,还不会发展到它的顶峰。事实已经表明,工业化经过近三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陷入日益严重的危机之中,新产业革命已经呼啸而来。
当然,目前全球性的新工业革命还主要是在科技和产业层面上形成了主导性的发展新趋势。接下来,新工业革命还会在制度和观念层面实现革命,全面刷新人类文明。正因为新工业革命具有如此彻底的革命性,我们才更加欢迎这样一场革命。这就说,不仅新工业革命必然到来,而且我们也非常期望新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合理的、平衡的、公正的发展,而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日益片面、倾斜、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工业化框架中的全球化一方面加强了人类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又扩大了人类的裂痕,这都起因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本质缺陷。例如,工业化的矿物资源极其有限,必然引起全球性争夺;而新工业化的核聚变资源、太空资源都极其丰富,需要各国的积极合作来开发和利用,这就必然推进全球性合作。所以,工业化是一个全球争夺的社会,而新工业化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这些事实表明,在21世纪建设现代化已经不再是建设工业化,过度追逐工业化会导致人类陷入发展的绝境,而新工业化的到来又使工业化不再是最高级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实现了工业化和建设起发达的工业化,也不再能实现21世纪的现代化。21世纪的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也面临空前的机遇,只有在应对工业危机中积极开拓新工业化,才能走出困境迈向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四、实施全球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
1.制定全球规划,尽早提出和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
开拓和建设全球新工业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革命性任务,也是走出当代人类困境的最根本道路。联合国制定的许多关于发展的文件,对于引导、促进全球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社会的进一步加强,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不再是个别国家和局部地区的事情,而是在全球范围发生的全局性历史性大事件,必须由全人类共同参与。所以,应由联合国来制定《全球新工业化议程》,并应由世界各国首脑参加的全球大会来讨论通过,从而成为全球21世纪发展的明确方向和指导方针。已经制定并实施的《21世纪议程》非常重要,该文件最突出的地方在于非常清楚的表述了目前全球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饥饿、疾病、教育等困扰人类健康、顺利、平衡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但总的讲,该文件对存在的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但应对的措施过于被动,基本属于应对危机的调适性措施,缺乏积极的开拓。因此,由联合国制定一部深刻洞察当代社会发展新趋势、把握和促进全球新工业革命进程、彻底克服工业危机的《全球新工业化议程》,就成为一件不可不做的事情了。在全球范围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将一改几十年形成的悲观情绪,打破迷雾见晴天,向全世界人民展现美好的前程,给人以振奋和斗志,鼓舞全世界人民积极参与历史性的新产业革命,开拓出崭新的发展道路和前景。
2.分层推进全球新工业化发展
目前,全球发展极不平衡,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不可能采取一种模式,必须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分类实施。在实施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我们曾把全球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落后国家(欠发展国家)三种类型来分层次推进,全球新工业化发展也应按照这种分层次的方法来推进。
(1)发达国家的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从全球新工业化发展全局看,发达国家应在新工业化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应率先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发达国家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五项。①逐步降低工业化发展,把发展的重点向新工业化转移。发达国家居于工业化发展前沿,依赖建设过度的工业化而起家,让它们主动降低工业化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降低工业化发展也不只是提高服务业比重,而是要大力开拓新工业化,不断提高新工业化的比重。②把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建设放在首位,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完善发达的新工业化科技体系,不断提高开拓新工业化的科技实力。③努力推进高新科技产业化,努力发展新工业化产业体系,尤其要把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和提高生态化、太空化放在突出位置。④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为全球循环经济建设开辟道路,形成彻底摆脱污染的生产和经济体制。⑤积极建设全球化社会,大力支持新兴国家、落后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新工业化建设,成为全球新工业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到21世纪中叶,发达国家要基本实现新工业化的各项主要指标;到21世纪末,发达国家要建立起完善的新工业化社会。21世纪的全球新工业化能否顺利进行,关键要看发达国家能否主动降低工业化发展、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它们不起带头作用就必然会成为巨大的阻碍力量。
(2)新兴国家的新工业化发展战略。新兴国家不能等到完全实现工业化之后再去建设新工业化,而应实施跨越式战略,控制工业化的过度发展,在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争取在21世纪中叶基本赶上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举措主要有如下四项。①建设适度工业化,为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进一步奠定基础。虽然新工业化不是工业化的直接延伸,不可能把工业化直接推进到新工业化,这就像不能把采猎活动直接推进为农牧生产一样,但是,工业化的技术、经济都会为新工业化技术、经济的开拓提供经验积累和资本积累,过于贫穷的社会背景不可能直接导致新工业化。所以,应该把建设适度工业化纳入新兴国家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中,这既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向新工业化的转变,又有利于控制工业化的过度增长而导致工业危机。②把应对工业危机与开拓新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开拓新工业化直接作为应对工业危机的重要举措。新工业化建设作为应对工业危机的举措对于新兴国家尤其是人口大国特别重要,这是因为这些大国人口负担重,资源环境压力特别大,更容易陷入工业危机,要有力地应对工业危机必需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例如,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整个发达国家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它们的发展要持续进行就必须不断开拓更深更广的新资源,这就需要用新工业化发展直接对接和替代工业化发展。③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兴国家虽然发展水平还不高,但也不能只是被动调适,而应在关键科技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新科技革命引领新工业革命。这些国家不能完全等待发达国家的新技术输出,而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建设自己的新工业化科技体系。④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在新工业革命中追赶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具有较好的追赶条件,尤其是新兴大国具有劳力、资本和市场的相对优势,可以也能够在新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美国高盛集团认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构成的新兴大国集团将在未来不足50年的时间里追赶上西方七国集团。然而他们把问题看简单了,这种追赶不再只是在工业化框架中展开,而是在新工业化的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中展开。虽然新兴国家目前的发展处于发达国家之后,但新工业革命给了这些国家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到21世纪中叶,新兴国家也将逐步进入新工业化,在21世纪下半叶与发达国家一起建设成完善的新工业化社会。
(3)落后国家的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目前,欠发展的落后国家和地区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之初或之外,建设初等的工业化还是这些国家的主要任务,最终这些国家也不可能普遍实现工业化,因为全球普遍实现工业化的资源和环境条件都不充分。但是,新工业化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落后国家都可以在新工业化的发展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全球发展的均衡化。落后国家的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国家的自身特色。①继续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化,为推动新工业化准备条件。后来居上不是无条件的,继续建设工业化依然是必需的,但不可能完全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发达的工业化。当然,这是就落后国家的总体讲的,不排除个别国家的例外。②积极吸引国外先进科技和先进产业,直接移植新工业化。落后国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慢慢开拓新工业化,席卷全球的新工业化浪潮会主动向落后国家和地区扩张和蔓延,这些国家要实行积极的引进战略和移植战略,处于成熟状态的新工业化科学技术和产业都应该积极学习、引进和移植。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全球化推进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论是新兴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应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这种跨越式发展不是自身独立实现的,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引进、移植以及自主创新实现的。总之,在全球新工业化发展中,落后国家不仅成不了引领力量而且也成不了独立力量,但在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中,落后国家也会迅速追赶上来,而不会再像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处于落后状态。所以,落后国家将在新工业化进程中成为全球发展趋于平衡的新成员。在21世纪中叶,落后国家会逐步展开新工业化建设;在21世纪下半叶,落后国家会逐步进入新工业化并改变其落后状态;到22世纪上半叶,落后国家会和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一起都成为成熟的新工业化国家,全球化的新工业化社会会使世界发展处于平衡、平等的发展状态。
3.积极推进全球社会体制变革
推进全球新工业化,不仅需要科技、产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全球社会体制的变革。全球社会体制变革,指的是在全球范围上的社会组合的变革。
历史表明,人类的发展在社会组合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空间范围上越来越大:氏族社会—部落社会—城邦社会—国家社会—国际社会—全球社会。工业化形成的是国际社会,新工业化形成的将是全球社会,即全球一体化社会。新工业化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物质生产力,它所需要和形成的社会系统必然是最大和最复杂的。因此,为了积极推进新工业化必须不断变革社会系统,努力建设全球一体化社会。全球一体化社会是从国家社会发展过来的,但这需要艰难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突破国家社会的原有界限,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并使这种合作经常化、制度化;其次要经历区域性社会的中间阶段,才能进一步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欧盟的组建和发展是典型的区域社会,它成功地克服了欧洲各国原本长期的战争纷争状态,最终走向欧洲的统一。目前,东亚、非洲、北美、拉美等世界各地都正在形成区域性的经济整合并进一步走向政治联合。同时,像联合国这样的全球组织也在不断提升其社会功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全球整合作用。在新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大力倡导全球化合作,如新能源合作、环境合作、气候控制合作、太空合作等。还应大力提倡国际援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给与必要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援助,不断平衡全球发展。全球一体化社会的建设,最终追求的是全球人类的高度整合、平等、全面的发展。
4.努力实现全球价值观念大革命
新工业化虽然首先是一场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变革,但最终它要影响到观念的变革。推进观念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实现观念的全球性转变,新工业化建设就不可能最终实现。
(1)大力推进从狭隘民族主义、狭隘国家主义向全球人类是一家的“以(人)类为本”观念(或称“类本主义”)的转变。“以类为本”的观念是关于人类自身关系的价值观,它体现的是人类内部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国家、人与全球、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等等方面的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人们之间的价值关系是随着人与人建立的社会组合的增大而不断扩大的。在工业化时代,全球化的国际关系形成了,国家认同是最突出的标志,为民族和国家而献身成为当代英雄主义的最高榜样。虽然在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全球关系日益紧密,但始终未能实现全球的一体化整合,全球人类价值认同仍很遥远。但是,新工业化把全球人类活动空前密切的结合起来,并把人类活动拓展到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去了,这使全球人类的利害关系逐步成为一个整体,人类的全球价值认同时代终于到来了。全球人类价值的认同就是一种以类为本的价值观念。在以类为本的价值观看来,人类是一个整体,全球人类的利益是最高的利益,人类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全球人类的利益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一切。以类为本的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在新工业化时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以一个整体的面貌面对着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太空开发问题,甚至人工智能机器人问题,都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问题,因为它们都是事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物种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同时,走出狭隘民族主义、狭隘国家主义,也成为建设全球化社会所必须克服的狭隘落后的价值观。
(2)大力推进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向“创造为本”观念(或称“创造主义”)的转变。工业化创造出空前的物质财富,工业化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结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上,因为对消费和享乐的追逐极大促进了工业化生产和财富的增长。但是,新工业化生产力超越了人的消费需要,如果仅仅以消费促进生产的话,那么新工业化将逐渐失去其发展的动力。所以,新工业化需要更高级的发展动机来驱动,这就是以创造为本的价值观。所谓创造为本,就是把创造本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在以前的时代,研究和创造本身只是获取财富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供人消费和享乐。当新工业化把研究和创造转变成目的本身,这就把创造的事物非财富化了,不再是人的消费和享乐品,它本身就是目的性存在。显然,这种创造物不再纳入社会消费,而是留在自然中去丰富自然、促进自然的演化,这就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在新工业化的物质创造中、太空开发中,都不会把消费财富的创造作为最终的目的,改造自然、创造自然、推进自然发展成为创造的目的本身。所以,全球新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需要新的巨大动力,这就需要实现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向创造主义(创造为本)的根本转变,努力形成重视创造、尊重创造、追求创造的社会新风尚。
5.推动全球新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模式
(1)政府主导型。在新工业化发展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新工业化开拓之初,市场经济的手段往往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就属于发挥政府意志作用的范畴,我们切不可低估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众所周知,在18世纪工业革命中,英国政府积极实施和保护专利的政策就曾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地鼓励和保护了创造精神,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科技创造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在信息科技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了富有前瞻性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的奋斗终于发展起举世瞩目的强大信息产业。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太空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这些事实都表明,政府意志特别是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后发展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新工业革命之初,要格外重视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把新工业化的社会效益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当然,从长远看,新工业化必须比工业化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新工业化才能最终取代工业化。所以,市场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2)应对危机型。所谓应对危机型,指的是某些国家的新工业化发展是由应对资源环境危机而首先引发的。在这方面,日本是最突出的典型。日本的新工业化建设是直接发端于应对工业危机——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由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形成的工业危机也比较突出,因此,日本在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都要比其他国家更积极更主动。目前,日本的新工业化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显然,日本的新工业化战略主要是一种调适性、应对性的发展战略。
(3)科技引领型。所谓科技引领型,指的是某些国家的新工业化发展主要是由科技进步而引发的。在这方面,美国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与日本不同,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配置全球资源的霸权,工业危机远没有日本严峻。因此,美国对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建设循环型社会等举措缺乏紧迫感。例如,科技发达的美国至今在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建设、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都未处于前列。但美国对新工业化的开拓是非常积极的,这主要是在其发达的科技力量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例如,美国的信息革命、太空开发、纳米战略以及生物工程等,都是在从从容容的研究开发中进行的。显然,美国的新工业化战略主要是一种科技引领型的开拓性、能动性的发展战略。
(4)复合型。所谓复合型,就是既要应对工业危机,又要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在应对危机和推动科技进步中开拓新工业化。在这方面,中国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众所周知,与日本和美国的新工业化相比较,中国的新工业化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国情特点。第一,中国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超大国家,由于资源环境的限制已经面临严重的工业危机,难以建立发达的工业化,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避免陷入工业危机。第二,中国虽未完全实现工业化,但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范围兴起,这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即中国可以通过跨越式发展而实现现代化。第三,正是上述两个原因,即面对工业危机的来临和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兴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选择走新工业化道路,这样既可避免陷入工业危机,又可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中国的新工业化建设既是应对工业危机的抉择,又是寻求跨越式发展的抉择,既要向日本学习积极应对工业危机,又应当向美国学习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并且要努力发挥政府强有力的组织作用。
注释:
①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81-182页。
②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96-197页。
③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200页。
④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213页。
⑤唐奈勒·H·梅多斯等:《超越极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⑥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