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_冯云山论文

论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_冯云山论文

简论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思想论文,冯云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论述了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43年前,科举考试屡败,种下了叛逆的胚芽;第二阶段,1843年夏至1844年夏,加入拜上帝教,希图以宗教救世;第三阶段,1844年秋冬,选择紫荆山区为革命基地,标志着冯氏从宗教救世的思想转向反清革命的道路。

[关键词] 冯云山 革命思想 形成

冯云山(1815-1852)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开创者,前期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人们称他为太平天国开国的第一位大功臣,这是没错的。冯云山原是清末的一位农村知识分子,他是如何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何时形成革命思想的?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科举落第,叛逆思想萌芽(1843年)

冯云山出身在广东花县的一个“家道殷实”之家,虽不如豪强地主有钱有势,但一般日子还是过得去的。因此,青少年时期即顺利地进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成为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像冯云山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出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获得一官半职。但清季,科场黑暗,舞弊成风,冯氏又是从外地迁居花县的客家人,既无后台又无巨财贿赂考官,他虽是“颇通文义”、“才干明白”之人①,亦屡试落第。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冯云山通过自身的经历,窥见了封建科场的腐败,种下了对社会不满的种子。冯云山科举失败后,很快地抛弃了进入仕途的念头。他在家乡利用自己的才干设馆教书。他在家乡教书的生涯中,直接与劳苦大众接触,农民的痛苦生活,他处处得见。他家乡离广州很近,鸦片战争中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凶残和清廷的卖国丑行,他历历在目。这种国仇民恨,与他科举落第后产生的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结合一起,叛逆的思想在他心中暗自滋长,叛逆思想的胚芽萌发了。

二、消极反抗——参加拜上帝教,两广传教(1843年夏-1844年夏)

人们叛逆思想的发展,往往会表现对现存社会的两种反抗形式。一是激烈的积极的反抗,参加或发动起义,用暴力推翻现有社会秩序,力图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人们通常称之为革命,当时来说可笼统称为反清革命。二是消极的反抗,堕入空门或组织、参加宗教团体,以宗教信仰改良世道。冯云山在开始时一度选择了第二种途径。

他的好友洪秀全也是个农村知识分子,前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1837年第三次科考失败,对他刺激很大,以致大病40余天。1843年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又遭失败,他对科场的黑暗,社会的不公平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在他彷徨不知今后出路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研读了西方基督教的中文布道书《劝世良言》,并与数年前大病40多天的病幻附会在一起,认为这是上帝赐给他的“天书”,即自行洗礼,成为崇拜上帝者,这是1843年夏天。即人们称之为创立了拜上帝教。

冯云山与洪秀全的关系,非同一般。②两家居住的村落仅相距2华里。他们自小是“同窗书友”的好同学,并有人认为他两人为中表兄弟,云山之子亦在洪秀全的私塾中为徙。尤其是洪秀全与冯云山都是科举落第的“文人”,有相同的遭遇,都对社会不满。这些使他俩声息相通,心心相印。洪秀全奉上帝后,即找冯云山商谈。在聚谈中,两人一拍即合,冯云山随即“皈依其新教”,③成为拜上帝教的第一批成员。因此,人们往往以为拜上帝会成立了,并进而认为这是洪、冯以宗教为掩护,成为密谋革命的开始。对此,笔者要指出二点:其一,1843年夏天,洪秀全在家乡创立的是拜上帝教,而拜上帝会是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区于1846年下半年至1847年夏天之间创建的,两者是不能混淆的。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创立的宗教组织,冯云山创建的拜上帝会才是以宗教为掩护的发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组织。两者的根本区别和有关史实,请参见笔者《冯云山与拜上帝会》一文④,在此不论列。其二,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信仰及他在1847年夏天前于两广的传教活动,是属于宗教性质的活动,而不是利用宗教秘谋革命。其主要根据是:(1)洪秀全和冯云山在两广共同传教期间的活动和言论,根据《太平天日》和《太平天国起义记》等基本史籍记载,其基本点是拜上帝、除偶像二个方面;均无超出《劝世良言》的宗教布道书的内容,更无任何革命活动的迹象。(2)经有关专家考订⑤,洪秀全在1845-1846年在广东家乡写著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拜上帝教的理论著作,也没有超出《劝世良言》的布道书的内容范围。至于《原道觉世训》提出的以拜上帝为一方与阎罗妖为一方的对立,寓意着反清革命思想,那是1848年的著作,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文译本中在文字翻译上有误,而太平天国本身文献《太平天日》有关段落说:“作《原道救世诏》、《原道救世训》”⑥。此文字中《原道救世训》是《原道醒世训》之误刻。(3)在拜上帝教创立三年后的1847年春天,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的教堂学习“教道”数月,并力图获得西方传教士的洗礼成为其教徒。如果洪秀全1843年成立拜上帝教就是有意利用宗教作为革命的掩护,那么他到广州洋教堂的行动则难以理解。

从上可知,在1843年夏天到1847年夏天之间的言行,都证明了洪秀全是崇拜上帝的虔诚的信徒,并无利用宗教作为革命的工具。因此,他创立的拜上帝教是纯属于宗教活动的性质。所以冯云山与洪秀全在1843年夏天至1844年9月初之间在两广共同传教期间活动,其性质是相同的。

三、洪、冯贵县分手,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1844年秋冬)

洪秀全和冯云山在两广共同传教期间,其性质属于宗教活动范围。但这些农村知识分子,终于从书斋走向了社会,开始了对现实社会更大范围更深刻的了解,这对于他们的思想变化会有不尽相同的影响。他们在两广传教途中,在广东清远县谷岭一个“李姓”村庄数人入教,在连山县瑶族地区南江排江姓教师“皈信”拜上帝外,其余在广东一无所获。但在广西贵县的赐谷村为中心却发展信徒达100多人。广东、广西两省情形如此悬殊,按理应在广西坚持下去,扩大成果,求得更大的发展。但正在此时,却发生了洪秀全中止在贵县的活动而回广东的事情。

此事在《太平天日》是这样记述的:1844年”七月时候,主(指洪秀全——笔者按)见表兄家苦,甚难过意,适与南王(冯云山)到田寮,语言有拂逆,主即回赐谷村,与南王、洪仁球、恤王洪仁正等议回东(广东)”。从表面上看中止在贵县的活动,主要是“表兄家苦”,难于供给;其次才是洪冯发生“语言”争执。其实恰恰相反。如表兄家苦,难于供四人之食用,他们可象后来冯云山进入紫荆山区前后,以帮工和教书谋生。可见洪、冯争执是主要的。“争执”什么呢?有关史料没有直接记载。如果是小事小非的问题,史家公认冯云山是个谦虚谨慎、顾全大局的人,这种“争执”不会导致中止在贵县的活动。根据事后他们的去向和《太平天国起义记》透露的线牵,很可能是冯云山在贵县大好形势的鼓舞下,有将单纯传教向反清革命发展的倾向。而洪秀全仍旧坚持宗教救世的思想,因此,当洪秀全提出返回广东时,“惟(冯)云山专心致意于传教事业,决不回粤,而留在广西”⑦,最后导致了两人在后来三年分道扬镳的举动。1844年9月5日,冯云山经过与洪秀全这场“争执”后,离开贵县赐谷村而到浔州府城,在此逗留二个月后,决定留在广西到紫荆山去,开始了新的历程。

冯云山为何决意留在广西进入紫荆山区?难道真如《太平天国起义记》所说,是单纯的“专心致意传教事业”吗?当然不是。若冯云山仅是为了传教,当无必要选择紫荆山区。我们知道,紫荆山区山高水险,地处偏辟,人烟稀少,风气闭塞。即许在此发展教徒,对其他地区亦影响不大。从历来传教情况来看,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大多先城市尤其通商口岸,后及城镇,最后传及附近的农村,至于穷乡僻壤,直到解放前夕,也很少波及。由此可见,冯云山到紫荆山区去“传教”,即是他确定以宗教为名,酝酿反清革命的开始。

冯云山留在广西开展革命,而不是广东或其它的省区,这是当时广西社会阶段斗争的形势决定的。广西是当时有名的“地瘠民贫”的省份,封建剥削和压迫却比广东等省份更为沉重,人民群众的反抗更为激烈。而广西又属边陲之地,山高皇帝远,封建统治势力相对薄弱。可广东不一样,是两广总督府直接统治的地区,封建统治势力相对强大,不利于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

冯云山在浔州府城二个月中,通过南来北往的客人,尤其是与之相熟的客家人张老水及相识的紫荆山“数名工人”了解情况后,决定前往山区。云山是个考虑问题细缜的人。他在入山前在1844年11月初至2月初,经张老水介绍在紫荆山东口的第一个村庄——古林社滞留了三个月,为入山作直接的准备。古林社是紫荆山区东面出口的第一个村寨,是出入山区的必经之地。冯云山在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接触出入山区的人直接了解山内情况,印证在浔州府城得到情况是否确切。另一方面为进入山区作适应性的准备。为此,他脱下长衫,住进牛棚,向熟人借来劳动工具,为该村富户曾氏家做砍柴、挑水、放牛、捡粪等体力粗活。这样,既可与当地农民和雇工打成一片,进一步了解情况,又可解决日常生计所需,适应日后艰苦生活的需要,冯云山一个出身“家道殷实”之家的知识分子,远离家乡,抛妻离子,不畏艰辛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若不是为了反清革命的需要,那是不可理解的。至今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冯云山以诗明志的诗句云:“孤寒到此把身藏,无食无衣也着忙,捡粪生涯来度日,它年得志姓名扬”⑧。这首诗说明了冯云山在古林社寻找革命道路,不惜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投身于革命的满怀壮志。

1845年春节前后,冯云山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后,他在离开古林社而赴紫荆山区途中时,心情激动地唱道:“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⑨。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冯云山要进入紫荆山的喜悦心情,认为小小的古林社“焉能留得住”他,他要投身于紫荆山区农民群众的大海中去掀起革命的“波涛”了。说明了冯云山的革命思想最终形成了。

从上可知,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在1843年夏天前,科举考试屡败,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种下叛逆的胚芽;1843年夏天至1844年夏天,加入拜上帝教,于两广传教,希图以宗教救世;1844年秋冬,在传教中,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穷苦的农民,并与自身的遭遇相结合,从宗教救世的思想转向革命,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收稿日期:1995年3月24日。

注释:

①《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四册354页,第二册788页。

②参见拙著《冯云山新传》第14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③《太平天国印书》上册第4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④《史学集刊》1993年第一期。

⑤王庆成:《论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发展》,见《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⑥《太平天国印书》上册第46页,197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版。

⑦《太平天国起义记》,见《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六册第852页。

⑧⑨饶任坤、陈仁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3-95页。

标签:;  ;  ;  ;  ;  ;  ;  ;  ;  ;  

论冯云山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_冯云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