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华
(内蒙古牙克石市伊图里河医院 022168)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时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本院的156例高血压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18-01
高血压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造成重大死亡的疾病之一,在其发病过程中均出现血液流变学改变,观察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本院2012年1~6月收治的15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对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高血压患者156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其中男86例,平均(52±11)岁,女70例,平均(49±10)岁,经临床明确诊断均符合高血压诊断《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同时检测健康对照者150名,其中男78例,平均(50±11)岁,女72例,平均(48±1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与方法以上患者均清晨空腹静脉采血5mL肝素抗凝负压管,严格按操作规程4h内完成检测。测试仪器为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全自动血液流变仪,使用该公司提供的配套质控品及清洗液,同时采用标准负压血沉管(内含4mL3.8%枸橼酸钠抗凝剂),至静脉采血1.6mL(至刻度),用于测试红细胞沉降率和红细胞压积,测试仪器为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SD-100型动态红细胞沉降率/压积测试仪。采血前1周内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3d内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不使用抗凝不完全的血样。
1.3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用x±s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见表1。高血压患者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较健康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血黏度增高的关系已日趋重要,血液流变学对于了解其发病机制,观察病情,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血压水平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血容量和外周阻力三大因素,其中任何因素异常都可以导致高血压,而外周阻力增加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最终环节。外周阻力是血管阻力和全血黏度的乘积,因此,高血压血压升高不仅与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有关,还与血黏度有关。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凝固性,聚集性,黏滞性和浓稠性的科学,血液黏度变化与红细胞数量,聚集能力,变形能力及血浆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血压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说明血压与全血黏度呈正相关。血液的高黏滞状态直接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使血管狭窄,外周阻力增加。其原因可能由于红细胞数量增加,导致血黏度增高。此外,血浆蛋白分子形态变异等,亦可导致血液流动时阻力增大,致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浆中含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其中以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含量对血浆黏度影响最大,这些大分子还通过红细胞的聚集性影响全血黏度,其中纤维蛋白原增加会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引起脑栓塞,持续增高还会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发生冠心病。
红细胞沉降率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系。因此,临床上常用红细胞沉降率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的指标。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红细胞沉降率就快,反之就慢。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确定的剪切率下,全血黏度总是随压积的增高而增高。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单纯地控制血压,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降黏治疗,发现血液黏度降低,高血压症状明显减轻。临床上对高血压患者应该重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定期监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液黏度,有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发生的危险性,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升高,导致血液黏度升高,另外,循环阻力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主要机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于了解高血压患者临床病理变化和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广佳,王晓忠.1500例中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
[2] 果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1,4(1):15-16.
[3] 林伟华,陈华英.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3):268-269.
[4] 何作云.临床细胞流变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243.
[5] 吴延佳.高血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J].医学文选.2001.3(20):325-326.
[6] 车文忠.血液流变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080-2081.
论文作者:陈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黏度论文; 红细胞论文; 血液论文; 高血压论文; 高血压患者论文; 血浆论文; 阻力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