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多酚酸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治疗作用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治疗作用

熊涛[1]2004年在《丹参多酚酸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丹参多酚酸盐(Salvianolate)是以丹酚酸 B 镁(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MLB或称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丹参(Radix Salvia Miltiorrhiza)的有效活性部位,其中含80%丹酚酸B镁。丹酚酸B镁是丹参中的一种水溶性成分。本文通过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对Cu2+和内皮细胞(human ma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HMEC)诱导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氧化的影响;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以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多酚酸盐3、30 mg/L均可显着抑制大鼠组织匀浆的脂质过氧化(P<0.01),丹参多酚酸盐30 mg/L对大鼠肝、肾、心、脑组织匀浆TBARS生成抑制率分别为61.3%、57.7%、55.1%、 54.0%。在Cu2+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模型上,丹参多酚酸盐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丹参多酚酸盐0.3、1.0、3.0 mg/L均能显着抑制CuSO4诱导LDL中的TBARS生成(P<0.01),其抑制率分别为8.14%、70.19%、97.35%。丹参多酚酸盐0.3、1.0、3.0 mg/L还能显着降低Cu2+诱导LDL氧化的相对电泳迁移率,其抑制率分别为12.20%(P<0.05)、 30.41%(P<0.01)、35.71%(P<0.01),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与Cu2+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模型一致,丹参多酚酸盐1.0、 3.0、10.0 mg/L均能显着抑制HMEC诱导LDL中的TBARS的生成(P<0.01),使TBARS生成量与相对电泳迁移率显着下降(P<0.01),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显着的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作用。丹参多酚酸盐0.5、0.8、1.0mg/ml均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抑制率分别为25.1%、37.1%、49.5%,该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效应,这叁个剂量的丹参多酚酸盐都能明显缩短到达最大聚集率的时间Tm(P<0.01)。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实验中,用0.5%胆固醇饲料连续喂养实验家兔十周,使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造模的同时分组给药。丹参多酚酸盐10、50 mg/kg两个剂量组家兔血清T-CHO和LDL-C较模型组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丹参多酚酸盐10、50 mg/kg组中,心、肝、肾各组织匀浆TBARS生成量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丹参多酚酸盐10 mg/kg组中,脑匀浆TBARS生成量也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但各组血管、血清的TBARS生成量无显着性差异 (P>0.05);家兔肝脏组织中胆固醇含量和血管舒张功能实验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两个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都没有显着性差异 (P>0.05);丹参多酚酸盐50 mg/kg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胸主动脉斑块面积,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是对主动脉弓斑块面积及总斑块面积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内膜下脂质和泡沫细胞的堆积较少,且呈局部分布。综上所述,丹参多酚酸盐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显着抑制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可抑制Cu2+和内皮细胞(HMEC)诱导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降低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提示丹参多酚酸盐可能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王创畅[2]2016年在《清热、活血中药调控TLR4信号干预AS大鼠模型及AMI热毒证候病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实验研究一脂多糖慢性炎症刺激对大鼠AS模型的影响目的:本部分主要探讨反复肌肉注射脂多糖诱导慢性炎症反应对大鼠AS模型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在高脂饮食与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传统AS大鼠模型基础上,通过定期肌肉注射不同剂量脂多糖模拟慢性感染性炎症过程,以叁因素强化干预方式建立大鼠AS模型,观察脂多糖对AS大鼠主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以及血脂水平、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一种快速、稳定、经济AS大鼠造模方式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定期肌肉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在高脂饮食复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的大鼠体内诱导一个持续性的慢性感染性炎症反应,以促进大鼠主动脉AS病变。根据处理因素不同分为4个组,每组8只大鼠(雄性SD大鼠,SPF级,180g-220g),具体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普通饮食)、模型组(高脂饮食+腹腔注射维生素D3)、低剂量组(模型组造模基础上+低剂量脂多糖注射)、高剂量组(模型组造模基础上+高剂量脂多糖注射)。在第10周实验结束后采用腹主动脉采血休克法处死动物留取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脂CHOL、TG、HDL-C、LDL-C水平;胸主动脉标本组织行HE染色并在光镜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积分评价。结果:1.干预组以及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血清CHOL、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提示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建立。低剂量组与模型组血脂水平差异不大,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CHOL、LDL-C、TG水平明显升高(P<0.05);2.干预组以及模型组较空白对照血清TNF-a、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提示脂多糖刺激后大鼠机体处于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在高脂复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基础上给予不同剂量内毒素诱导可以诱导慢性炎症反应,提高血清TNF-a、IL-6等炎症因子水平,以高剂量组诱导炎症反应作用最为明显(P<0.05);3.主动脉HE染色,模型组可见血管内皮结构紊乱,内膜明显增厚,主动脉壁节段性硬化斑块,可见脂质斑块、泡沫样细胞以及钙质沉积,斑块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狭窄;低剂量组较模型组内膜增厚明显,内膜下泡沫细胞聚集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多处形成动脉粥样硬性斑块;高剂量组主动脉病变改变明显,血管内皮连续性受损害,内膜增厚,大量脂质斑块以及泡沫样细胞积聚,蓝色钙化病灶,炎症细胞局部浸润,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部分斑块破裂出血,管腔内有混合性血栓,多处有动脉粥样斑块向管腔内突起管腔狭窄明显,主动脉染色等级积分高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1.高脂饮食+腹注维生素D3可使AS大鼠TC、TG、LDL-C水平升高,迭加不同剂量脂多糖注射的作用下可进一步协同提高TC、TG、LDL-C水平,以高剂量脂多糖组加重血脂代谢紊乱明显。2.高脂饮食+腹注维生素D3可使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脂多糖刺激可加速这种炎症反应进程,进一步提高TNF-α、IL-6水平,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3.脂多糖促AS可能机制为促进炎症反应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炎症细胞大量释放激活后损伤血管内皮以及形成泡沫细胞吞噬脂质,加剧脂质氧化代谢紊乱以及脂质沉积从而进一步促进AS斑块形成或斑块不稳定。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二清热、活血中药对AS大鼠的血脂、炎症因子水平以及TLR4相关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高脂饮食联合维生素D3、脂多糖注射建立大鼠AS模型,选用清热、活血中药双黄连、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干预复合因素所致的大鼠AS模型,从血脂,IL-6、TNF-α、P-selectin,主动脉病理形态改变比较两者的疗效,同时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双黄连以及丹参多酚酸盐干预AS的可能机制,为清热、活血法治疗AS及其相关疾病提供基础依据。方法:SD雄性大鼠48只,SPF级,180-220g,试验性喂养3天后随机分6组(n=8),具体分组为丹参多酚酸盐(丹多酚)低剂量组(20mg/kg)、丹多酚高剂量组(60mg/kg)、双黄连低剂量组(750mg/kg)、双黄连高剂量组(2250mg/kg)、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除了空白对照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的造模方法按照实验部分一中高剂量脂多糖注射(150ug/Kg,1周/1次,共6次)、70万IU/Kg维生素D3一次性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饮食进行复合造模,实验第6周开始,采用腹腔注射双黄以及丹多酚注射液进行干预,每日1次(共6周),空白对照组以及模型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注进行腹注。第12周实验结束后采用腹主动脉采血休克法处死动物留取标本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P-selection水平;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脂CHOL、TG、HDL-C、LDL-C水平;主动脉标本组织分别行HE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情况以及水平。结果:1.双黄连、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均能不同程度降低AS大鼠血脂水平,在CHOL、TG、LDL-C方面,高、低剂量的双黄连以及丹参多酚酸盐较模型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低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在降低TG水平方面优于低剂量双黄连组(P<0.05);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降低LDL-C水平略优于双黄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双黄连、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均能不同程度降低AS大鼠血清TNF-a、IL-6、P-selectin水平,在TNF-α水平方面,低剂量双黄连、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下调不明显(P>0.05),高剂量的双黄连以及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在IL-6水平方面,低剂量双黄连组水平较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双黄连组与低、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高剂量组下调IL-6水平优于低剂量组,双黄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丹参多酚酸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s水平方面,低、高剂量双黄连组较模型组有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s水平(P<0.05)。3.免疫组化与WB检测主动脉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空白对照组主动脉未见斑块形成,主动脉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为阴性,模型组主动脉斑块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呈强阳性表达;采用不同剂量双黄连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进行干预后均能不同程度减少斑块内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低剂量双黄连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均能有下降动脉粥样斑块组织TLR4、MyD88蛋白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双黄连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则显着降低TLR4、MyD88表达,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NF-κB蛋白,高、低剂量的双黄连以及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下降NF-κB蛋白的表达(P<0.05),且两个药物的高剂量组均优于低剂量组(P<0.05)。4.主动脉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模型组血管内皮连续性受损害,内膜增厚明显并可见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多处有粥样斑块形成,斑块内可见脂质斑块和泡沫细胞积聚,蓝色颗粒钙化灶,炎性细胞聚集,管腔可见斑块破裂,混合血栓,主动脉管腔明显狭窄:低剂量双黄连注射组较模型组主动脉斑块改善程度不够明显,高剂量的双黄连以及低、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较模型组从内膜增厚程度、泡沫细胞、炎症细胞浸润、脂质沉积以及斑块大小程度均有有所改善,提示双黄连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复合因素导致的大鼠AS模型能够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减少泡沫细胞以及脂质沉积,延缓并稳定动脉粥样斑块,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略优于高剂量双黄连。结论:1.复合因素复制的AS大鼠模型中,TLR4、MyD88、NF-κ0蛋白表达升高,TNF-α、IL-6水平升高,提示高脂饮食以及脂多糖刺激通过激活TLR4信号,经过MyD88依赖途径激活NF-κβ蛋白促进下游炎症因子释放,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2.双黄连、丹参多酚酸盐均能降低AS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抑制AS进展,丹参多酚酸盐还可通过下调Ps进一步稳定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3.双黄连、丹参多酚酸均能降低AS大鼠模型血脂水平,其中丹参多酚酸盐降低LDL-C、TG效果略优于双黄连注射液;4.双黄连、丹参多酚酸盐通过不同程度干预TLR4/MyD88/NF-κβ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动脉粥样斑块;5.丹参多酚酸盐在抗大鼠AS进程以及促进斑块稳定上优于双黄连,这与丹参多酚酸盐在降低TG、LDL-C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Ps的方面略优于双黄连注射液有关。第叁部分临床研究AM I热毒证候病因探讨的临床回顾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 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为研究对象,对我院近几年AMI患者的中医证候,冠心病危险因素、理化检查、血管病变情况、住院病情以及并发症等进行调查分析,并重点对可能揭示AMI热毒证候病因的要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筛选分析,为探讨冠心病热毒证病机、指导清热、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单中心、回顾性调查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证候与病情调查表》对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候、冠心病危险因素、理化检查、住院病情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重点对可能揭示AMI热毒证候病因的要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筛选。结果:1.本研究中总共纳入322例研究对象。AMI中医证型以实证,虚实夹杂为主,证候分布频次以血瘀、热毒、痰浊、气滞等实证为主,单纯以某一病理因素为主的实证证型比例较少,实证之间多有兼夹,其中以热毒血瘀、痰瘀互结两者在实证中所占比例最高;在虚实夹杂证中,以血瘀、痰浊兼夹气虚证多见,热毒证组在本研究中的AMI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42.20%(136例),非热毒组所占的比例为57.8%(186例)。2.本研究中,男性是AMI的高发人群,比例高达82.9%,心肌梗死中吸烟人群占37.2%,合并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心脑血管家族史比例分别为51.8%、36.6%、64.9%、12.4%,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AMI热毒证患者多为吸烟、辛辣厚味饮食、糖尿病、高脂血症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人群(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甘油叁酯叁个因子是预测AMI热毒证候病因的独立要素,OR值分别为1.755、1.637、1.483。3.本研究中AMI热毒证与非热毒证病情以及预后方面,在病变血管数上,热毒组的叁支血管病变数目以及平均病变血管数目较非热毒组多(P<0.05),在PCI术后并发症与合并症方面:泵功能水平、低血压状态、机械并发症、肺部感染的组间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住院期间死亡的终点事件上非热毒证组(4.3%)高于热毒证组(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非热毒证组高于热毒证组(P<0.05),这也是非热毒证组死亡率稍高于热毒证组的主要原因;无创心功能评估方面,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标上,热毒证组均差于非热毒证组(P<0.01),提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热毒证患者远期预后可能较差,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可能性更大,具体结果需要完善随访调查研究以进一步得出严谨结论。结论:AMI中医证型以实证,虚实夹杂为主,证候分布频次以血瘀、热毒、痰浊等实证为主;AMI热毒证候患者为吸烟、辛辣厚味饮食、糖尿病、高脂血症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人群,其中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甘油叁酯叁个因子是AMI热毒证候病因的独立要素,AMI热毒证组冠脉血管病变总体程度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方面严重于非热毒证组,提示AMI热毒证患者远期预后可能较差,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可能性更大,提示临床对一些长期吸烟、血脂水平异常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应加强戒烟宣教,合理改善膳食结构,降低血脂水平,同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增加清热解毒活血中药方剂的使用,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远期预后。

李前宽[3]2017年在《丹皮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丹皮酚(Paeonol)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腰腿痛、胃痛、湿疹、过敏性皮炎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丹皮酚的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药理作用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最常见心脑血管病变,以冠状动脉脉粥样硬化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进而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甚大。有研究表明,血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的发生及血管内皮功能失常等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高脂血清能够诱导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大量增殖,而丹皮酚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一项研究表明,丹皮酚对高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p65)的活化、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protein1,VCAM-1)的表达有关。本实验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和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式建立AS大鼠模型,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实验通过研究丹皮酚对AS大鼠NF-κB p65信号通路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丹皮酚抗AS的作用机制,为丹皮酚的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研究丹皮酚对AS大鼠模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CRP含量水平,主动脉NF-κB p65、ICAM-1、VCAM-1、MCP-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防治A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制备及分组48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NC)、模型组(MD),丹皮酚高剂量组(Pae-H,120 mg·kg~(-1))、中剂量组(Pae-M,60 mg·kg~(-1))、低剂量组(Pae-L,30 mg·kg~(-1)),辛伐他汀组(XFTT,10 mg·kg~(-1))每组8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及给药组给予高脂饲料每只25 g,饲养1周后连续3 d腹腔注射维生素D3,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每天灌胃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TC、TG、LDL-C、HDL-C;3 HE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病理学变化。4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RP的含量。5 RT-PCR法分别检测NF-κB p65、ICAM-1、VCAM-1、MCP-1 m RNA的表达量。6 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NF-κB p65、ICAM-1、VCAM-1、MCP-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脂指标TC、TG、LDL-C以及LDL-C/HDL-C比值均升高,HDL-C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高、中、低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各血脂指标也均改善(P<0.05)。与中、低剂量组相比,丹皮酚高剂量组TC、TG、LDL-C以及LDL-C/HDL-C比值均升高,HDL-C降低(P<0.05);丹皮酚高剂量组与辛伐他汀组降脂作用相近(P>0.05)。2 HE染色结果观察正常组动脉壁表面光滑,模型组有泡沫细胞的形成,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丹皮酚组及辛伐他汀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均有所减轻,其中丹皮酚中、低剂量组效果不如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明显。3 CRP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CRP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和辛伐他汀干预的各组大鼠血浆中CRP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与中、低剂量组相比,丹皮酚高剂量组含量降低(P<0.05);丹皮酚高剂量组与辛伐他汀组降低CRP含量相近(P>0.05)。4 RT-PCR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脉组织中NF-κB p65、ICAM-1、VCAM-1、MCP-1 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高、中、低组及辛伐他汀组大鼠动脉中m 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中、低剂量组相比,丹皮酚高剂量组m RNA表达降低(P<0.05);丹皮酚高剂量组与辛伐他汀组降低NF-κB p65、ICAM-1、VCAM-1、MCP-1 m RNA的表达量相近(P>0.05)。5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脉中NF-κB p65、ICAM-1、VCAM-1、MCP-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高、中、低组及辛伐他汀组大鼠动脉中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中、低剂量组相比,丹皮酚高剂量组蛋白表达降低降低较明显(P<0.05);且与辛伐他汀组的蛋白表达水平相近(P>0.05)。结论:1丹皮酚可通过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TC、TG、LDL-C的含量以及LDL-C/HDL-C比值,升高HDL-C含量,抑制动脉粥样硬化。2丹皮酚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过度激活。3丹皮酚可抑制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组织中MCP-1、ICAM-1、VCAM-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4丹皮酚可能通过抑制NF-κB炎症通路,下调ICAM-1、VCAM-1的表达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金益焕[4]2015年在《电针对APOE~(-/-)小鼠ABCAI、NF-КB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对ApoE-/-小鼠主动脉窦ABCAI、NF-КB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抑制AS病变形成的调脂作用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A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0只6周龄ApoE-/-小鼠给予含21%脂肪、1.25%胆固醇的饲料喂养,14周后,随机分为电针组,药物组,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每日双蒸水0.1ml/10g灌胃,并隔日于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0min;药物组:辛伐他汀40mg/kg.d双蒸水配置灌胃,每日灌胃一次,并隔日于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0min;电针组针灸穴位选取“内关”,“神门”,“后叁里”,“叁阴交”,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后接通韩氏电针治疗仪,以输出线路一组接小鼠“内关”、“神门”,一组接“后叁里”、“叁阴交”,电针采用疏密波2/15Hz,电流强度为0.3mA,针刺时间为10min,每次针单侧,左右交替治疗,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1周。结果:(1)在模型组中,主动脉窦斑块中的NF-κB主要分布于纤维帽中。大量的NF-κB阳性颗粒分布于内膜及内膜下,中膜也有少量表达,同时,主动脉瓣上也有零星表达。且模型组斑块中含有大范围坏死核和胆固醇结晶体,伴随细胞的大量坏死和凋亡。药物组斑块中NF-κB阳性颗粒较高脂组明显减少,且坏死细胞及胆固醇结晶体也相对减少;针刺组中有较少量的NF-κB表达于纤维帽上,明显少于高脂组,且主动脉瓣上的表达量也明显减少。(2)针刺组主动脉窦内膜斑块中有大量的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同时伴有胆固醇结晶体,在药物组的纤维帽上表达的ABCA1蛋白的阳性棕褐色颗粒明显较多,说明斑块相对稳定。镜下另见,脂质沉积和大量泡沫细胞上所覆盖的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表达的ABCA1阳性棕褐色颗粒较多。这说明内皮细胞摄取的脂质能够激发ABCA1的表达。药物组主动脉窦斑块的纤维帽上表达少量的阳性棕褐色颗粒,在内皮细胞中零星的表达少量的阳性棕褐色颗粒。(3)模型组和药物组斑块内有大量粥状的坏死核和胆固醇结晶体。模型组斑块中的纤维帽很薄,弹力纤维基本消失。药物组则出现斑块破裂的现象,且药物组内弹力纤维的含量要明显少于针刺组,而针刺组治疗后,斑块纤维帽较厚,有的还尚未形成,显示斑块稳定。脂质斑块的面积小于模型组和药物组。斑块内主要含有大量泡沫细胞,而大量泡沫细胞的存在说明斑块还处于渐变期,大量粥状的坏死核和大量胆固醇结晶体则显示泡沫细胞的凋亡,说明血管斑块处于粥样硬化期。可见针刺治疗能保护血管内膜,明显抑制斑块的发展,疗效好于药物治疗。电针治疗能保护血管内膜,明显抑制斑块的发展,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结论:电针治疗可保护血管内膜,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减少炎症的发生发展。电针改善了ApoE-/-小鼠机体的脂质代谢从而达到保护血管内膜、抑制斑块发展的作用。说明脂质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AS的机制之一。

詹冬梅[5]2013年在《电针对ApoE~(-/-)小鼠血浆hs-CRP、IL-6含量及主动脉窦斑块TNF-α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对ApoE-/-小鼠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含量及主动脉窦斑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AS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ApoE-/-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药物组及电针组,每组各10只。电针组予针刺单侧神门、内关、后叁里及叁阴交,并接通韩氏电针仪,药物组给予辛伐他汀40mg/kg.d。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浆hs-CRP及IL-6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窦斑块中TNF-α的表达。结果:(1)对血浆中hs-CRP、IL-6含量的影响:电针组血浆中hs-CRP、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显着降低(P<0.01)。(2)对主动脉窦斑块TNF-α表达的影响:电针组主动脉窦斑块内膜单位视野内表达TNF-α蛋白的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有大量TNF-α分布于纤维帽上,斑块中含有大范围坏死核和胆固醇结晶体,而电针组少量TNF-α表达于纤维帽上,未见明显坏死核和胆固醇结晶体。结论:(1)电针能明显降低ApoE-/-小鼠血浆中hs-CRP、IL-6的含量。(2)电针能明显降低ApoE-/-小鼠主动脉窦斑块中TNF-α的表达。(3)电针改善了ApoE-/-小鼠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从而达到保护血管内膜、抑制斑块发展的作用。说明抗炎可能是电针治疗AS的机制之一。

王明伟[6]2009年在《丹参多酚酸盐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形成及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salvianolate)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形成及心功能的作用。方法苏中幼猪21只,随机分为高剂量、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叁组均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两组治疗组(高剂量组:250 ml 5%GS+400mg丹参多酚酸盐;低剂量组:250 ml 5%GS+200mg丹参多酚酸盐)结扎后当天开始经静脉途径静滴,对照组经静脉途径应用250 ml 5%GS静滴,均为1次/天,疗程7天。结扎后4周行冠状动脉造影、门控心肌显像评价侧支循环和心功能,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做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查,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高倍镜下计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治疗组梗死区侧支循环明显优于对照组,尤以高剂量组更为显着。(2)门控心肌显像:两治疗组的LVEF都高于对照组。(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治疗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两治疗组的功能血管密度也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4)丹参多酚酸盐高、低剂量组动物梗死周边缺血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下降,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肌梗死后4周行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3组动物梗死区均可见放射性稀疏区,但丹参多酚酸盐高、低剂量组放射性稀疏区较空白对照组明减显小,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心肌灌注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经静脉途径维持应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促进侧支血管的生成,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梗死心脏心功能的改善,从而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发挥保护作用。

傅智丽[7]2011年在《双参田七散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量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物模型,探讨双参田七散(Shuangshen Tianqi Pulvis,SS)Ⅰ、Ⅱ和Ⅲ叁方对AS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并比较双参田七散叁方抗AS的疗效,为临床应用双参田七散寻求最佳用药比例提供了初步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联合维生素D3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用健康的SPF级的雄性成年SD大鼠80只,按随机分为以下6组;①空白组:喂养普通饲料;②模型组:喂养高脂饲料;③双参田七散Ⅰ组(SSⅠ):喂养高脂饲料+双参田七散Ⅰ号1g/kg.wet.d;④双参田七散Ⅱ组(SSⅡ):喂养高脂饲料+双参田七散Ⅱ号1g/kg.wet.d;⑤双参田七散Ⅲ组(SSⅢ):喂养高脂饲料+双参田七散Ⅲ号1g/kg.wet.d;⑥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喂养高脂饲料+辛伐他汀片4mg/kg.wet.d;各药物处理组的药物从造模的第一天开始予以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总共饲养12周。第12周后,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并用电镜观察主动脉弓的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血清TC、TG、LDL-C和MDA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血清SOD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叁组中药处理组血清TC、LDL-C和MDA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叁组中药处理组血清SOD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双参田七散Ⅰ和Ⅱ组血清TG较模型组降低(P<0.01、0.05);双参田七散Ⅰ组大鼠血清TG、LDL-C较双参田七散Ⅱ号和Ⅲ号显着降低(P<0.01);双参田七散Ⅰ组大鼠血清HDL-C、SOD较双参田七散Ⅱ组升高(P<0.05);叁组中药组大鼠血清TC、M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双参田七散Ⅰ号、Ⅱ号、Ⅲ号组与模型组比较,主动脉病变程度均明显减轻。结论:1、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联合维生素D3复合法成功建立实验鼠AS模型。2、双参田七散叁方均能够降低实验鼠AS血清中TC、TG、LDL-C并升高HDL-C的含量,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作用。3、双参田七散叁方均能够降低实验鼠AS血清中MDA的含量,并能升高SOD的活性,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4、双参田七散叁方均能够明显降低实验鼠主动脉AS的病变程度,具有抑制AS形成的作用。5、双参田七散Ⅰ方抗AS效果最佳。

刘桂林[8]2009年在《益肾活血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益肾活血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众多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了AS形成的全过程。而且,免疫介导和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机制和冠心病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免疫调节和抗炎治疗将有望成为防治AS的重要手段之一。白细胞分化抗原40(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40,CD40)与其配体(CD40 ligand,CD40L,又称CD154)是一对互补跨膜糖蛋白,分别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受体和TNF超家族成员,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介质,其相互作用显着影响AS相关细胞的功能,并且与斑块的发生发展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CD40通路很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炎症调节的上层机制。致AS抗原如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等可促进CD40/CD40L的激活与表达,CD40L与CD40结合,可诱导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s)、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巨噬细胞(Macrophage,MФ)等表达产生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E-选择素(E selectin)及化学趋化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单核细胞炎性蛋白-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等,促进白细胞进入血管壁及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的迁移与增殖。而且,CD40/CD40L相互作用还可诱导ECs、VSMCs、MΦ表达和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因子,促进斑块不稳定、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益肾活血胶囊(Yishenhuoxue Capsule,YC)是根据导师的经验方研制而成,是临床治疗AS的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其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的炎症因子的高表达。但是其对CD40信号系统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了,本研究从体内试验探讨了益肾活血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免疫炎症因子oxLDL、CD4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VCAM-1的调节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该药及益肾活血法治疗AS提供科学依据。目的观察益肾活血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knockout,apoE~(-/-))小鼠血脂,血清oxLDL,主动脉壁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血管壁免疫炎症因子CD40、VCAM-1和MMP-9水平以及斑块内部构成(如脂质,胶原纤维,MΦ,SMCs的含量等)的变化,探讨益肾活血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apoE~(-/-)小鼠45只,同种属C57BL/6J小鼠9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5%脂肪,0.25%胆固醇,84.75%基础饲料),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于高脂喂养12周末,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肾活血胶囊小剂量组(小剂量组)、益肾活血胶囊大剂量组(大剂量组)、辛伐他汀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叁七总皂苷对照组(叁七总皂苷组),每组9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共6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给予YC 500 mg/kg,2500 mg/kg灌胃,1次/d;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3.3 mg/kg灌胃,1次/d;叁七总皂苷组给予叁七总皂苷60 mg/kg灌胃,1次/d;灌胃时间为12周,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只,1次/d,时间12周。于试验24周末,处死各组试验鼠,摘眼球取血1 ml,氧化酶法测定各实验组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叁脂(Triglyceride,TG)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动物血清中oxLDL含量。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从左心室逆行灌注主动脉,自主动脉根部起至胸主动脉离断主动脉,主动脉弓部约1 mm迅速投入3%戊二醛中制备透射电镜标本,余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弓投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制备冰冻切片,分别行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SMCs、MΦ和免疫炎症因子CD40、VCAM-1、MMP-9免疫组化染色。胸主动脉迅速投入液氮中。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胸主动脉CD40、VCAM-1和MMP-9的mRNA表达。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小鼠血脂测定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C、TG、LDL-C浓度明显升高(P均<0.001);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及叁七总皂苷组小鼠血脂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程度下降,其中叁七总皂苷组与大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P均<0.001),其次为辛伐他汀组;小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除TG外,TC、LDL-C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均<0.001)。2.小鼠血清oxLDL含量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oxLDL含量明显升高(P<0.001);各个药物处理组小鼠oxLDL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程度下降,其中大剂量组oxLDL含量下降最为显着(P<0.001),其次为辛伐他汀组,叁七总皂苷组和小剂量组(P<0.001,或P<0.01)。3.apoE~(-/-)小鼠AS病变面积检测正常组主动脉壁光滑,完整,无AS斑块形成。apoE~(-/-)小鼠均见AS斑块形成,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分别是32.54±5.13%(模型组),26.22±4.74%(小剂量组),14.16±5.18%(大剂量组),14.43±4.29%(辛伐他汀组),12.04±5.02%(叁七总皂苷组)。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值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叁七总皂苷组与小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4.apoE~(-/-)小鼠AS斑块内部构成的变化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和叁七总皂苷组斑块内MΦ浸润及脂质含量低于模型组(P均<0.001),同时斑块内VSMCs含量高于模型组(P均<0.001)。小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斑块内脂质含量降低(P<0.05),MΦ浸润水平及VSMCs含量经统计无显着差异(P>0.05)。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01,或P<0.01)。大剂量组与辛伐他汀组,叁七总皂苷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5.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正常组血管EC为单层扁平细胞,连续性好,胞膜平整,胞浆均匀,紧贴内弹性膜,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内弹性膜连续,厚度均匀。模型组EC明显肿胀,连续性中断,有明显的内皮细胞脱落现象,胞核内异染色质明显增多,边集于核膜下,线粒体明显肿胀,脊肿胀、溶解。内弹性膜有中断,厚度不均匀,可见VSMC自缺口伸入内膜。各药物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EC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连续性较好,胞核形态结构基本正常,线粒体数目略增多,形态结构基本正常。内弹性膜连续,厚度均匀。6.主动脉CD40、VCAM-1、MMP-9蛋白表达水平比较(1)CD40蛋白表达比较:正常主动脉CD40表达很少,模型组小鼠血管壁CD40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01);各药物处理组CD40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辛伐他汀组和大剂量组CD40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2)VCAM-1蛋白表达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管壁VCAM-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处理组VCAM-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MP-9蛋白表达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管壁MMP-9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处理组MMP-9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01或P<0.01或P<0.05);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叁七总皂苷组MMP-9蛋白表达较小剂量组明显下降(P<0.01或P<0.05)。7.主动脉CD40、VCAM-1、MMP-9 mRNA表达水平比较(1)CD40 mRNA表达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管壁CD40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01);各药物处理组CD40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辛伐他汀组下降最为显着(P<0.001),其次为叁七总皂苷组和大剂量组(P<0.001);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叁七总皂苷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2)VCAM-1 mRNA表达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管壁VCAM-1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处理组VCAM-1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01);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VCAM-1表达低于叁七总皂苷组和小剂量组(P<0.001)。(3)MMP-9 mRNA表达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管壁MMP-9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处理组MMP-9 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01);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叁七总皂苷组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益肾活血胶囊能够降低apoE~(-/-)小鼠血脂水平。2.益肾活血胶囊能够降低apoE~(-/-)小鼠血清oxLDL含量。3.益肾活血胶囊抑制了免疫炎症因子CD40、MMP-9、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4.益肾活血胶囊对A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AS的进展,抑制AS斑块由稳定向不稳定发展。其机制与降低血脂,下调oxLDL及CD40、MMP-9、VCAM-1的表达有关。第二部分益肾活血提取液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D40、MMP-9及VCAM-1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提取液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CD40、MMP-9及VCAM-1表达的影响,从体外试验探讨益肾活血胶囊抗AS的机制。方法采用水煎醇沉法制备益肾活血提取液。采用胰蛋白酶液灌注消化法分离获取HUVECs并进行体外培养,取3-5代细胞进行试验。试验共分7组,空白组不予oxLDL刺激及药物处理;oxLDL刺激组(刺激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oxLDL(终浓度为50μg/ml)培养24 h;oxLDL+益肾活血提取液小剂量组(剂量组)、oxLDL+益肾活血提取液中剂量组(中剂量组)、oxLDL+益肾活血提取液大剂量组(大剂量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益肾活血提取液(终浓度分别为100μg/ml,500μg/ml,1mg/ml)培养24 h,oxLDL+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辛伐他汀(终浓度为10μmol/1)培养24 h,oxLDL+叁七总皂苷组(叁七总皂苷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叁七总皂苷(终浓度为100μg/ml)培养24 h,后5组于药物培养24 h后加入oxLDL(终浓度为50μg/ml)继续培养24 h进行检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VCAM-1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D40、MMP-9的蛋白表达。试验重复3次,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VCAM-1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刺激组VCAM-1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01)。与刺激组相比,各药物处理组VCAM-1 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01)。其中辛伐他汀组下降最为显着,其次是大剂量组、叁七总皂苷组。辛伐他汀组、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40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刺激组CD40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01)。与刺激组相比,除小剂量组外余各药物处理组CD40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其中辛伐他汀组和大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其次是中剂量组和叁七总皂苷组。3.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刺激组MMP-9的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01)。与刺激组相比,各药物处理组MMP-9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或P<0.001)。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与中剂量组、叁七总皂苷组和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或P<0.001)。结论1.oxLDL可诱导HUVECs高表达VCAM-1、CD40和MMP-9。2.给予益肾活血提取液、辛伐他汀及叁七总皂苷预处理后,再给予oxLDL刺激,VCAM-1的mRNA表达降低,CD40、MMP-9的蛋白表达下降。3.随着益肾活血提取液浓度的增加,VCAM-1、CD40和MMP-9的表达呈下降趋势。提示益肾活血提取液对oxLDL诱导的免疫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

萨沙[9]2014年在《电针对APOE~(-/-)小鼠脂代谢紊乱的调整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对ApoE-/-小鼠Lee's指数、体脂比;血浆TC、TG、HDL、LDL、ApoA、 ApoB含量的影响,以及APOE-/-小鼠主动脉窦病理变化。从而探讨电针抑制AS病变形成的调脂作用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A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0例ApoE-/-小鼠随机分为电针组,药物组,模型组。模型组每日双蒸水0.1ml/10g灌胃,并隔日于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0min;药物组:辛伐他汀40mg/kg.d双蒸水配置灌胃,每日灌胃一次,并隔日于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0min;电针组针灸穴位选取“内关”,“神门”,“后叁里”,“后叁阴交”,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后接通韩氏电针治疗仪,以输出线路一组接小鼠“内关”、“神门”,一组接“后叁里”、“后叁阴交”,电针采用疏密波2/15Hz,电流强度为0.3mA,针刺时间为10min,每次针单侧,左右交替治疗,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1周。结果:(1)治疗后各组APOE-/-小鼠体重均明显降低(☆P<0.05),但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电针组和药物组均能降低APOE-/-小鼠的体重。体脂比和Lee's指数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肝体比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性腺脂肪重量各组之间比较,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肾周脂肪重量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各组APOE-/-小鼠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 (ApoA、ApoB)含量,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ApoE-/-小鼠血浆OX-LDL和ApoA、ApoB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针刺和药物均能显着降低OX-LDL和ApoA、ApoB的含量。药物组和电针组比较,血浆OX-LDL和ApoA含量*P>0.05,差异无显着性;血浆ApoB含量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3)针刺治疗能保护血管内膜,明显抑制斑块的发展,疗效好于药物治疗。首先,经针刺的治疗后,部分的内弹力纤维被保留住,和平滑肌细胞组成内弹力层维持血管弹性。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重要进程。药物组组内弹力纤维的含量要明显少于电针组,而模型组内弹力纤维基本消失。其次,电针组治疗后,脂质斑块的面积小于模型组和药物组。电针组斑块内主要含有大量泡沫细胞,而模型组和药物组斑块内主要是大量粥状的坏死核和大量胆固醇结晶体。结论:电针和药物组均能降低APOE-/-小鼠的体重、体脂比和Lee's指数,以及性腺脂肪含量;电针和药物也能显着降低OX-LDL和ApoA、ApoB的含量。电针和药物能改善ApoE-/-小鼠的脂质代谢从而达到保护血管内膜、抑制斑块发展的作用。说明脂质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AS的机制之一。

高路[10]2010年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过程,在青少年时期即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其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的大中型动脉,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管腔狭窄和堵塞,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甚至斑块破裂继发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引发严重临床事件,大量研究已证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大多数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不明显,狭窄程度都小于50%,更重要的是斑块本身的性质是否稳定,是否有血栓形成等继发病变。自从1999年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学说”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各个环节,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脂质沉积,促进了泡沫细胞的形成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在多个疾病过程中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且是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斑块纤维帽的降解、血管重塑、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等多环节发挥了促不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研究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及机制,寻找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的策略和方法对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致残致死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治疗已取得一定成绩,中医注重整体调节身体机能,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面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随着对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指导探索实践。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不稳定斑块的基础研究,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及斑块易损机制的研究、预示斑块易损的血清学标志及检测的研究、诊断和治疗等研究成果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发展、辨证治疗研究及从“瘀毒”论治的探索新思路的作一综述;并在最后总结了导师姜良铎教授从毒论理,从通论治,在“排毒解毒调补法”原则的指导下,应用角药组合结合辨识状态,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打通管道,排出毒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治疗作用[D]. 熊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4

[2]. 清热、活血中药调控TLR4信号干预AS大鼠模型及AMI热毒证候病因的研究[D]. 王创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3]. 丹皮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D]. 李前宽. 承德医学院. 2017

[4]. 电针对APOE~(-/-)小鼠ABCAI、NF-КB表达的影响[D]. 金益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5]. 电针对ApoE~(-/-)小鼠血浆hs-CRP、IL-6含量及主动脉窦斑块TNF-α表达的影响[D]. 詹冬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6]. 丹参多酚酸盐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形成及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明伟. 南京医科大学. 2009

[7]. 双参田七散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量效研究[D]. 傅智丽. 广州医学院. 2011

[8]. 益肾活血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D]. 刘桂林. 山东大学. 2009

[9]. 电针对APOE~(-/-)小鼠脂代谢紊乱的调整作用研究[D]. 萨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0].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 高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丹参多酚酸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