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和所独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历史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教育。高中历史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大胆探索改革,真正承担起启发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责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改革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11-191-01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发人深省地写道:“我们若是要研究所有的历史,我们必须先解答一个迄今未提出的问题:历史为谁而存在?”
历史发展和历史认知的主体是人。高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历史课堂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开放课堂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人文价值。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谈谈自己对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走进历史,发现人的价值
所有宏观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背后,都是人的奋斗、创造和传承。历史课堂最终给一个中学生留下来的,首先肯定是鲜活的历史人物,抛开人物和故事的历史课堂,注定没有灵魂。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就是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还剩下的东西。每次备课我都会思考,学生在这节课后所留下的余味悠长的东西会是什么?我的教学内容中有“人”吗?
以专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为例,我确定“回归历史时代、了解历史人物、感知历史发展”为教学主轴,从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参加罢工起义、开展理论辩论和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到改革开放的决策、“南方谈话”的精神等,用史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动荡落后的近代中国,走进昂扬向上的现代中国,感受邓小平坚忍不拔、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思考历史人物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的价值追求。
同样,在学习“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中,我选择从“工匠精神与大国崛起”为主题,强调以瓦特等工程师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工业革命历史中重大价值;在学习“神权下的自我”一课中,我确定“市民文化冲击下的中世纪神学”为切入点,使学生认识到市民阶层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所在。
2.感受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新课标明确提出,家国情怀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也是历史教育中人文情感的主要培养方向。应该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和探究,突破机械化、符号化的课堂叙述和记忆,培养基于国际视野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以服务于民族自强和社会的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学习《专制下的启蒙》一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学校集中阅读时间共同观看了纪录片《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这集纪录片简述了法国从专制王权建立到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内容。它不仅仅有着流畅的历史叙述,更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而到正式学习这一课时并介绍伏尔泰时,则有学生大声读出了“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是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这样的情景不仅使我动容,也深深感染了其他同学。课后学生纷纷地向我倾吐想法:老师,你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民族文化和思想予以更多的保护啊?老师,如果伏尔泰和牛顿能够成为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代言人吗?他们谁对启蒙运动的贡献大呢?……
高中历史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内容纷杂且相对枯燥。我考虑之后决定联系安康历史博物馆,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博物馆的“先民经济”展厅,然后让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对所看到的文物进行分类,有的按历史阶段,有的按门类功能很快整理出简明的框架。不少同学感叹,记住这么多知识不说,第一次知道咱安康古代经济,尤其是丝织和茶叶居然有这样的成就,我们的先辈太了不起了!
3.对话历史,启发多维视角
卡尔说,“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个人立场上,就会对历史有不同的解释。历史课堂应该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思考问题,才会获得更宽的视野和更具个性的认知。
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我肯定了它在打击满清王朝封建统治中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出曾国藩(时人)、孙中山和钱穆(后人)对它的不同评价,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江浙地区的经济、人口增减情况,请学生考虑,假如历史人物之间对话,他们会如何相互辩驳?假如你跳出教材的结论,又会得到哪些更丰富的历史认识?
在关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先于教材熟知达尔文进化论的成果,我无需再多重复,于是在课堂上中读了林达的一篇文章《重新审视猴子审判案》。它讲了美国历史上有一个叫布莱恩的人发起的“反对在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运动——他并不反对“进化论”,但是他坚持反对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学术。我让学生尝试“起诉”他或为他“辩护”,通过这种特殊的“历史对话”理解作者在人性关怀问题上的新视角。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我们能做的很多。萧伯纳说“我不是教师,我只是你的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当历史课堂有了更多的人文思考、人文关怀、人文视角,也许我们就更加接近历史教学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云:“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第27卷第6期
[2]祁若华:《连云港市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与人文教育契合情况的分析与对策》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008年
[3]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 三联书店 2011年6月第1版
论文作者:魏新儒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历史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人文论文; 的人论文; 安康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