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现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建学习化社会”正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作为崭新的学术问题亦正逐渐为教育学术界所关注。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1997年以后所发生的有关学术事件以及学术概念的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以把握学习化社会研究所走过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将主要以这一时期在我国教育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论文为依据,考察我国在学习化社会研究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提出今后我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可能前景,为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个客观而可供参考的平台。
一、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有关学术事件和概念的使用情况
“学习化社会”是二战后在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它首先在罗伯特·赫钦斯1968年的名著《学习化社会》中被提出,并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经典文献《学会生存》报告中,和终身教育并列被认定为“国际教育委员会特别强调的两个基本观念”。1973年在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的《迈向学习化社会》一书中,出现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具体构想。
在我国,特别是进入1970年代后期,国际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陆续被引进和传播,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1979年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一书翻译成中文出版。《学会生存》的翻译出版,较为详细地向我国研究者展示了学习化社会的美好远景,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从此开始接受学习化社会这个全新的理念。我国教育界在接受国际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过程中,发生了若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1.若干重大学术事件
(1)1998年首届全国终身学习理论与学习社会形成研讨会。1998年5月26日至28日,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终身学习理论与学习社会形成研讨会”。这个大会在系统研究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同时,重点对在我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化社会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特别联系中国实际,从原则、特质、思路、步骤、措施、机制等方面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展开了有益的讨论。[2]
(2)2000年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2000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2000—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关于终身学习的大型国际研讨会。会议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有关的理论政策措施、体系建设、资源整合、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在新世纪伊始为中国学习化社会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3)2002年第二届亚太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会议。作为2000年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的后续,2002年5月21日-23日,第二届亚太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会议在香港大学举行,会议更多地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探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问题,对学习化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国际合作、网络学习、社区学院等进行了研讨。[3]
2.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进入对学习化社会研究主要内容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有关“学习化社会”概念的使用情况进行一个初步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现出,近几年在我国学习化社会研究中存在着术语使用交叉和混杂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和“学习社会”三个概念的并存使用问题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Learning Society”译法和本土化理解的不同。我们统计了1997年以来中国教育期刊网(CNKl)中的文献,其中体现过程的“学习化社会”一词使用频率最高,体现目标的“学习型社会”一词的使用也呈增加的趋势,而反映状态的“学习社会”的出现则逐渐减少(见表1)。
表1 2003/9/2在中国期刊网中对文章“标题”含“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及“学习社会”情况的检索结果(单位:篇)
*:2003年1-5月份
同样,对三个概念的使用进行“关键词”检索结果也表明,学习化社会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学习社会,最后则为学习型社会(见表2)。同时,与学习化社会紧密相随的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两个术语的频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学习化社会或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和可能性等内在性问题认识的深化。
表2 2003/9/2在中国期刊网中进行的关键词项检索结果(1997-2003)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到,学习化社会研究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推动和引导。1999年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政策,推动了与终身教育相关的学习化社会的研究。之后,2001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21世纪的中国“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以来,“学习型社会”的使用,尤其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其频率不断增加。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所强调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南,正有力地引导着当前学习化社会研究的开展。
二、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主要论域与论题
以下,我们将主要依据近年来公开在教育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论文,分别从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不同主要论域与论题来梳理和分析我国关于学习化社会研究的内容,以求客观而具说服力地描述一个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现状。
1.学习化社会研究的视角和背景
在学习化社会研究的过程中,不同的研究主体所重视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背景各有不同。
一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指出了学习化社会体系建立的紧迫性。认为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有必要在全社会建立普遍的学习制度,培养和保持一支能够适应世界变化要求的、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4]
二是认为学习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不二法门。从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出发,指出应从确定终身学习的观念到实施一系列的策略,来迎接知识经济的学习社会,达到社会永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目的。[5]
三是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了终身学习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挑战。指出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社会、团体和个人都需要在这个学习社会中学会生存。贝克的后现代观点对人们理解后现代社会中“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概念将有帮助,它们所意味的是全球化、知识的非传统化和生活的知识化。由此,终身学习应当说是后现代条件下学习者的一种自我建构行为,应当关注到后现代社会中终身学习机会的分配问题,以及终身学习权利的公平问题。[6]
四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了可持续发展与学习化社会的关系。指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观经历了从重视“经济指标”、“综合社会指标”到“可持续发展”的嬗变。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谋求社会的整体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学习化社会的重大支持和启发。[7]
五是从介绍和借鉴国外学习化社会的经验出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对国外学习化社会建构情况的译介性文章。例如对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践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比较研究,[8]这为我们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动态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2.关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源起与发展
在学习化社会研究的初期,人们都不遗余力地考察其源起与流变,不惜笔墨地澄清其概念,试图为其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深入排除认识上的误区。
(1)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人教育的关系
有论者认为,尽管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立学习化社会的热潮正在我国掀起,但人们对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化社会三大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待深入。因此通过考察《学习化社会》的出版到《学习:内在的财富》发表的历史时段内学习化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对现行社会形态的一种超越,并从国际范围内探讨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定义”、“要义”、“关系”、“初衷”等。[9]同论者还认为终身教育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调国家的教育资源应当走向整合,为每一个公民参与教育提供可能和保障。而终身学习则倾向于从个人(或者各种社会基本组织)出发,强调公民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前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后者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同步发展。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三个概念的关系,还有观点认为,它们是三个既相互区别又内在关联的概念,三者的核心是人文关怀,终身学习理念吸取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内核,促使当代教育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到学习者主体身上。[10]
同时,还有论者指出,学习化社会是与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导致了现代人不断增长的终身教育需求,为此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11]
(2)学习化社会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
关于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化社会的关系问题,有学者指出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学习化社区是学习化社会构建的基础。[12]随着对学习型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国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下,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纷纷出台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具体构想和行动方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组织形式。
3.关子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
任何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的开展,总是试图在其起步阶段高屋建瓴地就其基本特征进行理性的概括。进行定性分析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通常的方法,学习化社会的研究也不例外。
(1)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模式
首先,有观点认为学习化社会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全民参与终身学习,以学习者为主体,无任何学习障碍,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学习者得到自我实现,充满成功机会等。[13]还有观点认为学习化社会具有学习的连续性、广延性、多样性、主动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征。[14]
关于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模式,有观点认为,构建学习化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社区本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综合化和持续发展、标准动态化、网络化、政府主导等基本原则,提出了我国学习化社会不同发展模式的设想,从地域特征出发可以划分为城市型、市镇型和乡村型学习化社区发展模式,从主导者标准出发可以分为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行政主导型的模式。[15]
(2)学习化社会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有论者指出了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条件,包括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应的经济基础、新的教育时空观、营造终身学习的场所与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公平的社会用人机制等。(16)还有论者认为,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一方面有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普遍而强烈的社会需求、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区就业开始得到重视等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存在国企转制、人口压力、传统观念以及缺乏法规保证等不利条件。[17]
有论者还从微观的角度指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会学习、学习与创新相统一、学习与运用相统一等将是终身学习的个体条件,而普及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体系的开放、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等则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保障。[18]
对于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实践途径,有论者建议应当建立回流教育制度以增加成人的求学渠道,应当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以提供适合成人学习的内容,增设成人终身学习机构,对带薪教育假进行立法,推动校外学习成就的认可制度的建立等,总之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成人学习的障碍,增加成人学习的机会。[19]
4.现有教育资源与学习化社会的研究
在学习化社会的相关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现有教育资源重新优化整合的问题。以下,将具体从教育政策的实际出发,分别就教育(资源)机构的分类和教育(学习)手段的不同分析学习化社会研究的内容。
(1)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
有观点认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将更加多样化、体制将更加开放、工作与学习将走向交替和融合、短期职业培训等非正规教育形式将有重大发展、学习制度走向柔性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等。[20]对于高职教育,有观点从学习化社会重视自主学习的视角,指出高职应树立自主学习与教育的观念,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和能力取向,强调学习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思想、方法、内容的客观依据。[21]
关于学习化社会构建过程中成人教育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没有发达成熟的、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成人教育体系,将难以建立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化社会,特别强调要形成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成人教育体系,建立教育“立交桥”,形成人人学习的社会氛围。[22]具体涉及到实施终身学习的机构,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机构,独立设置的成人中高等教育机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老年教育机构,社区学院,职工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办学等应包括其中。[23]
(2)高等教育改革与学校开放
有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应当从满足公民终身学习需求的角度实施改革。[24]又有论者指出,在未来社会中学习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终身学习而言,大学教育只是一个基础,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同时,大学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为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故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终身学习理念教育,强调高等教育在创建我国学习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5]
还有观点认为,学习化社会对大学的挑战包括成人学生的大量涌入;与非正规教育的竞争、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开设和增加通识课程、改变教学方式等。因此大学的对应和转变应包括改变入学方式,放宽入学条件;调适课程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管道;开设成人取向的学位课程;调整教师职员的角色与观念。[26]
有论者还指出,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重新优化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尤其要改变学校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社会开放,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共性。[27]
(3)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制度
有论者认为,远程教育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支撑,提出以学习为中心的远距离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育思想价值体系,并进一步肯定了远距离教育在实现教育民主化方面所做的种种有益尝试。另有论者指出远距离开放教育在学习化社会的主要任务为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建立多样化的开放教育系统;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网络授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有观点认为自学考试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以在职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目标,在入学资格、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和支持系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建立面向大众的学习系统,应促进大学教育与自学考试的相互沟通,促使教育资源的共享。[28]
(4)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开放
图书馆等社会文化机构的利用,受到学习化社会论者的关注。认为随着学习成为人们终身的需要,容括丰富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则将成为人们的终身“伴侣”,成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课堂。[29]还有论者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问题,要建立终身学习信息资源支持系统。[30]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资源中心,体现着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应当在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建议,切实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运用现代手段发挥教育职能。[31]
(5)关于学习化社会推进的策略选择
有论者从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出发,提出在城市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应当开辟多元入学渠道、推动学校教育改革、鼓励企业培训、发展社会学习组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设立终身学习机构等。[32]同时,加入WTO首先是来自学习化社会的挑战,作为对策在宏观规划上要探索教育在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平衡发展;在微观层面的校企关系上,要开创学校面向社会,企业参与教育的双赢局面。[33]
建设学习化社会作为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有论者指出,要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把学校、家庭、社区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教育新体系,社会各种企事业单位都要建设学习型组织。[34]2001年“中国中小学教师网”正式开通,为1000万中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持。
5.关于学习化社会与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
在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学习化社会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反之,学习化社会研究将为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并促进教育理念的进步。从终身学习研究来看,正如有观点认为的,终身学习对教育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它将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之一,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同时推动了教育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化。[35]
(1)学习化社会与教育转型
有论者从教育转型的角度审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指出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型教育将向发展型教育转变,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将逐渐向开放式的社会教育转变,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将向以学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这一转变将使人类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中心任务之一,社会将尽可能多地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政府将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将把对学习的管理和推进纳入政府的重要职能范畴。
(2)学习化社会与素质教育
有论者探讨了终身学习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认为终身学习应当成为构建学习化社会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对策,终身学习不仅对学校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定位,而且扩展和延伸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在时间上包括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也就是早期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五大系统的正规、非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因此,终身学习将引发教育的革命和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36]
(3)学习化社会与教师教育
有论者将学习化社会的实践理念引入教师教育领域,指出教师是构建学习化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师资培训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37]
(4)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学理论研究
有论者探讨了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的发展问题,认为学习化社会环境的形成、演进的过程,也是现代教学论发展、演进的过程。尽管二者不同步,但二者发生的背景却是共同的,而且学习化社会环境本身就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背景之一。现代化、学习化社会、现代教学论等概念的提出,都是一种“射线式”思维的结果。[38]有论者还对学习化社会背景中教育内容架构的变迁进行了研讨,指出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念将不断得到改造[39]。
三、我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两个部分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我国对学习化社会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积累,这为我们今后在这方面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深化了对构建学习化社会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理论上的积极探索,为政府出台学习化社会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支持;通过对学习化社会本质、特征的阐述,有助于解决实践中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对当代国际学习化社会构建情况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的同类实践提供了参照;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拓展了传统教育研究的视界,有利于大教育学的建立;推动了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各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2.存在的主要不足
我国在学习化社会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教育口号居多,缺少对学习化社会理论问题的思考;宏观研究居多,对学习化社会微观层面的切人还不够;“理论”研究居多,对学习化社会构建实践的探索较少;“泛化”研究居多,对边缘群体的学习需求研究不多;对正规教育关注居多,对非正规教育关心较少;概念评析居多,对具体地域的调查研究鲜见;文献译介居多,本土化的理论创新有待提高;“教育学”视角研究居多,跨学科研究相对匮乏。总体说来,学习化社会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尚未获得若干真正有效的着力点,进而致使学习化社会理念的实践还缺乏十分明确的突破口。
四、我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未来走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社会将产生更多的学习需求,教育体系也必定有更多的“服务”意识。种种情况表明,未来的学习化社会研究将呈现以下走向和特征。
1.微观领域研究的重视
教育领域的研究将更多地关注学习化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变革问题,对终身学习与教育目标、终身学习与人才素养、终身学习与课程目标、终身学习与课堂教学、终身学习与学校生活等课题将有更深入的探索。
2.实证性研究的增多
我国关于学习化社会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实证性研究。比如,各种组织包括社区教育的实验、学校教育的改革实验等研究方法将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另外,学习化社会的研究将更多地关注中国的人口结构、地域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流动,对边缘地区和边缘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及其实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3.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它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领域,需要借助不同学科的理论视野,从各个角度审视学习化社会所涉及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伦理等问题,为全面理解学习化社会提供多学科的视角。
4.本土化的理论创新
中国学习化社会的关注和研究,已经走过了约20年的历程,但未来的路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必须在消化和吸收国际上有益经验的同时,用更大的气力进行理论创新,尽快建立具有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学习化社会的理论体系,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一个中国的学习化社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