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摘 要】本文采用针、灸、药三法联用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且与针药联合组进行对照观察,探索非器质性失眠症的发病机制及三法联用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来说明三法联用对失眠症的治疗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艾灸;针刺;中药;非器质性失眠症
非器质性失眠症是在具备充分的睡眠机会和环境的前提下,发生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的状况。[1]其中失眠症程度较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而严重者可彻夜不眠。有一项国家统计资料中表示,目前国内失眠患者的发病率高达39%[2]。而另一项关于成年人发生失眠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在纳入的11300例受试者中约有15%的人发生失眠,且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增高[3]。失眠患者除了伴有严重的睡眠问题外,甚至诱发各类程度不同的心理、躯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4]。而另一项全球10几个国家参与编著的失眠患者发病率调查研究[5]中表示,近一半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失眠。中医治疗具有效如捊鼓、覆杯而愈、无副作用等优势。十三鬼穴[6]是十三个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的特定穴位。首次[7]记载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指劳宫、颊车、隐白、上星、舌下中缝申脉、风府、曲池、承浆、人中、大陵、会阴、少商、申脉十三个特定穴位。随着21世纪人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十三鬼穴对于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治疗逐渐被大家认识与应用。
1.古代溯源,病因病机
中国古代医书对于“不寐”有大量论述。在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8]中曾记载为“不得眠”“目不眠”“不得卧”。《素问?逆调论》中也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被后世医家引申为由于脾胃湿阻、阳不交阴而致寝食难安者均可归于此类。在《伤寒论》和《金贵要略》中张仲景将病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别,《金匾要略》[9]中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的论述仍为广大医家沿用至今。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有邪者又分为外邪、内邪,伤寒、伤风、疟疾所致为外邪;寒气水气、饮食所致为内邪。无邪是思虑劳倦、惊恐犹疑。
睡眠机理是在人体神志稳定的状态下,阴阳之气相互运转而产生的,阳气入阴,则进入睡眠状态;阳气出阴,则为清醒状态,正所谓祌安则寐,祌不安则不寐。此外饮食不节、情志异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均可引发阳不入阴而致不寐。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脾胃受损,而至津液不化,聚而成痰引起失眠。如《张氏医通?不得卧》:“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2.情志不遂,肝郁气滞,上扰心神;或心虚胆怯,易受惊吓,夜不能寐。如《沈氏尊生书?不寐》:“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3.劳逸过度则伤脾,过逸少动亦可伤脾,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如《类证治载?不寐》:“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4.病后体虚,素体虚弱,以致肾阴耗伤,不能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使心火旺盛,扰及心神。
失眠症的病位主要责之于心,同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血亏虚不能濡养神志,也是造成不寐的主要原因[10]。中医疗法通过调整气血阴阳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达到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医学通过辨证论治与整体观探讨疾病的起源、转归和愈后,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副作用,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一定的优势。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其中符合肝郁化火型患者实验组5人对照组4人;胃气失和型实验组8人对照组8人;阴虚火旺型实验组3人对照组2人;心脾两虚型实验组8人对照组8人;心虚胆怯型实验组2人对照组2人;年龄25~60岁;病程1周~2年。患者平均年龄45岁,平均病程1年4个月均有典型的失眠症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在5小时以下,多梦易醒,次日晨起感到头昏、乏力、嗜睡、精神萎靡等。
2.2纳入标准
①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关于非器质性失眠的诊断要点:a.患者主诉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b.这种睡眠不规律每周至少发生3 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c.由于睡眠时间不规律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d.不存在造成这种状况的器质性因素,如神经科或其他内科疾病或服用某种药物。②愿意配合针药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者。
2.3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非器质性失眠的诊断标准者;②各种急性、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内脏功能不全者;③治疗期间身体出现发热的患者;④治疗前接受其它相关治疗者。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 三法联用
3.1.1针刺疗法
选穴与针法:百会、神庭、关元、双侧申脉、照海、安眠为主穴,平补平泻。肝郁化火型配太冲、期门;胃气失和型配足三里、中脘;阴虚火旺型配太溪、三阴交;心脾两虚型配足三里、内关;心虚胆怯型配胆俞、心俞。治疗组患者隔日针刺一次,每次治疗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3.1.2中药治疗
以传统经典方剂为基础,随症加减。如患者除失眠外伴有急躁易怒,头晕头胀,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等为肝郁化火型,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如患者除失眠外伴有脘腹胀满,胸闷嗳气,舌苔腻,脉滑等为胃气失和型,方药选用保和丸加减。如患者除失眠外伴有心悸健忘,神疲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等为心脾两虚型,方药选用归脾汤加减。如患者除失眠外伴有心悸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阴虚火旺型,方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如患者除失眠外伴有触事易惊,胆怯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心虚胆怯型,方药选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嘱患者日二次,每次120mL,10日为一疗程。
3.1.3辅以艾灸
本实验选用直径2cm艾灸条施灸,选取穴位:上星、劳宫、涌泉、申脉、风府为主的十三鬼穴进行艾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四肢部。首先选取主穴采取艾灸治疗,再根据临床症状辨证选取配穴,肝郁化火型患者加灸太冲、三阴交;胃气失和患者加灸脾俞、心俞、足三里;心脾两虚型患者加灸足三里、血海、内关,阴虚火旺型患者加灸涌泉、三阴交;心虚胆怯型患者加灸内关、太冲等;如患者出现盗汗,目赤,舌红咽干等阴虚火旺或实热症状时均加灸劳宫、涌泉。②操作方法:患者俯卧,辨证后取相应穴位,采用3年以上陈艾制成的含容量为80:1的6cm直径艾灸桶作为施灸工具。要求艾条燃点距所取穴位的皮肤2.5~3.5cm,施灸顺序为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后到前,由阳至阴的顺序,每灸一穴位要求出现局部渗透、扩散、向远端传导的疗效。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尤其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应经常询问患者皮肤感受以免烫伤。每穴施灸15min/次,10次为1个疗程。
3.1.4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药联合治疗,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相同。
4.治疗效果
4.1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选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此质量指数包括5个他评及19个自评条目,其中5个他评条目和最后的自评条目和不参与计分,剩余18个条目参与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睡眠质量评价分数。每评价均为3分,总分为0分~21分,累积7个评价得分即得出 PSQI的总得分。国内睡眠障碍常以≥7分为界定标准,患者总分与睡眠质量成反比。
4.2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①痊愈睡眠时长恢复或达到6小时以上,睡眠质量良好。②显效睡眠质量明显好转,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③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但不足3小时。④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反加重者。
4.2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4.3 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周前后的PSQI总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的PSQI总分与治疗前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周前后的中医疗效构成比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34.61%,好转率为46.15%,有效率为80.76%;对照组治愈率为33.33%,好转率为41.66%,有效率为79.16%,两组患者治疗率、好转率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结果表明针药联合艾灸疗法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疗效显著。
5.小结
睡眠是人体复原、整合的重要环节进入21世纪,经世卫组织调查,全球范围内27%的人有睡眠问题,为此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笔者经临床研究与理论相结合,衷中参西,提出了“镇养结合”的总体治疗思路,以及现代人失眠发生的主要原因责情志因素、饮食失常、生活习惯三点。以此为总治疗原则,镇养结合,即可重剂起沉疴,又能四两拨千斤以至效如桴鼓。针灸疗法可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通过经络腧穴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改善睡眠的目的。艾灸十三鬼穴中,头部穴位有2个,四肢远部穴位有3个,且均位于肘膝以下,穴位较为浅显,施术方便,且针刺这些部位的穴位有助于收敛神气,使耗散之心气回归本位,同时又能祛瘀泻浊、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起到补虚泻实而安神益智的作用,因四肢为经气之根,经气始发之处,位于四肢部的穴位又可激发经气,疏通肢体局部及全身气血,并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本实验疗法实验组中痊愈及好转患者共21人其中肝郁化火型3人胃气失和型7人阴虚火旺型2人心脾两虚型7人心虚胆怯型2人。综合起来针刺十三鬼穴具有调和阴阳、益气活血、镇静安神的疗效,虽然艾灸属温热刺激疗法治疗疾病,但是如穴位选择有法,艾灸方法得当即可达到引火归元,引热下行的效果。所以阴虚火旺、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等阴虚内热或实热内扰型患者艾灸十三鬼穴配合汤药针刺治疗不寐也可取得良好效果。治疗以针刺汤药为主,辅以艾灸,通过对整个人体机能的调节,达到滋阴降火、宁心安神的作用,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神安而寐。失眠即是一种病症也是一个症状,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人体阴阳气机从而导致或轻或重的发生睡眠障碍等症状。本套治疗方法三法联用,效如付鼓,简便快廉,无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失眠治疗中针灸应用的思考 谭会,武平,吴双,张宇叶,白玉,熊燕,王丹,黄娟(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2]陆晓峰,孙林,张慧珍,等.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甘肃中医[J],2011,24(2):67-
[3] 张荣珍,王志青,刘冬梅,等.宜宾地区18岁及以上常住
人口失眠情况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
[4]Soldatos CR,Allaert FA,Ohta T,et al. How do individuals sleep around the world results from a single-day survey in ten countries[J]. Sleep Med,2005,6(1):5-13.
[5]艾灸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马思南,彭 兵,罗 娜(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418000)
[6]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疾病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概述 李爱东,吴俊梅,胡俊,刘晓敏,王宇(1.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2.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中医科,广东 深圳518053)
[7]针刺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观察高宇飞,万裕萍,徐骁(湖北省荆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湖北 荆州 434000)
[8]《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探讨 刘淑彦,张拴成,董尚朴(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9]失眠症的不同医师辨证论治随机对照评价方法研究
[10]陆伟珍 五脏与失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5):381
论文作者:王博1,王威2(通讯作者),周俐霜,陈新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患者论文; 艾灸论文; 失眠症论文; 穴位论文; 睡眠论文; 针刺论文; 实验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