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性教学实践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教学实践论文,过程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课程的角度看,“过程与方法”既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作为课程目标,它是指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形成学科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操作系统,它是指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谓整体性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以一定的教学策略呈现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形成知识整体系统,并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去分析知识点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基于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性教学,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根本需要,更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堂教学操作的层面来讲,要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须对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整体性设计。 一、宏观感知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教学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一定会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宏观把握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但如果学生在没有宏观感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入课堂学习,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宏观感知教学内容,是指学习者阅读教材文本后产生心理感触,整体领悟文本,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本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学习者着眼于全局,通过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学科知识对阅读材料的宏观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前或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宏观感知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 如何让学生实现宏观感知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一般坚持三点:(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要构建知识体系,就必须宏观感知教材内容。当然,这样构建的知识体系由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因素并不完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实物投影展示,其他学生点评补充,逐步完善。(2)学生自主提问。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构建了知识体系,对教学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同时会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中应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效化解自主学习中的疑难点,最大限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3)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许多教学内容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如果教师一味地把所有知识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不仅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使学生失去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在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明白的知识上少花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围绕重难点组织教学,真正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宏观感知教学内容,既体现教师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围绕学习内容主动探究重难点。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会在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确立。 二、多维提供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就需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许多教师往往成为课堂学习资源的唯一提供者,提供的学习材料又偏重于社会热点材料。基于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性设计要求:突出学习资源提供者的多维度,突出学习材料内容的多角度。 从学习资源提供者的维度看,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者,其素质状况决定了学习资源提供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者。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框时,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能够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的时事材料,并在课堂上交流。现在的学生对社会热点、时事政治都比较感兴趣,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很多。学生提供的大量材料不仅加深了对本框教材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比如,教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采访一位熟悉的人大代表。有几位学生采访了我校一位教师,他不但是区人大代表,而且是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这几位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制定采访提纲,还把采访过程拍成视频在班内播放。学生和人大代表的互动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热情,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保持。 从学习材料内容的角度看,尽管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所在,但这种联系实际的学习材料不能局限于社会热点材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上也强调“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联系社会热点,又要关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例如,《经济生活》中的“金钱观”“消费观”“择业观”“理财观”等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三、综合设计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上围绕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设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在一些课堂上,探究导致出现“一言堂”:整节课都在探究,每个知识点都创设问题探究情境,一个问题情境引出一个知识点。例如,在讲授政府的五个方面基本职能时,有的教师分别提供五则情境材料,按部就班地讲解政府的基本职能。这样的情境探究说到底是虚假的探究,学生不用多加思考就能推测教师要讲的内容,使探究失去了价值。 要真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在课堂上要进行整体性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综合探究。例如,讲解政府的职能时,可以这样设置探究情境: 某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更新起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高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围绕打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城乡协调之美,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加强精神文明引领,建设江南文化名城,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在全面依法治市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的职能的。 这种综合探究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政府的职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另一方面,要理解政府五个方面职能的不同内涵。另外,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还需对材料进行正确解读,这样才能完成教师设置的探究任务。 四、整体把握教学节奏,感受课堂教学之美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我国古代《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概括地说,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富有美感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能愉悦学生身心,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但遗憾的是,有的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讲到哪里是哪里,缺乏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先松后紧,草草收尾;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每节课都照搬一种模式,学生昏昏欲睡;等等。这些都使课堂教学毫无美感可言。 思想政治课堂要整体把握教学节奏,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教学设计要坚持做到“收放自如”。每节课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练、教学方法灵活,每一环节的设计、每一问题情境的探究都要了然于胸。在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上要坚持做到“动静相生”。动与静是课堂教学节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发言、辩论等。所谓“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思考精心等。教师要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境界。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做到“讲练结合”。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和训练机会,灵活运用小组合作、课堂辩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感染性话语、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还是作为课堂教学操作系统,过程与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坚持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性教学思想,就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面发展。基于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基于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