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333)
【摘要】 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和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下,当前出现一大群失独老人,同时失独老人的数量在急剧增大。这一特殊人群目前的生存状态堪忧,逐步引起各个层面的关注。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目前社会存在的养老方式并不切合失独老人的养老需求。当下需加快建立、完善失独老人养老保障体系。各级政府急需出台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兼顾失独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
【关键词】 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综述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010-03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hidu"elderly in China Bao Yaj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Changzheng Town,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Shanghai 200333, China
【Abstract】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nd ageing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big background, the current in a large group of "Shidu" elderly—lost their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shidu elderly in a sharp increase This special crowd present condition, gradually come to the attention of all levels,shidu elderly endowm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 current social existence way of pension is not relevant to lose the old man's endowment demand alone Th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perfect them endowment security system The specific policies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re in urgent need of a effective, considering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Key words】"Shidu" elderly; Old-age security; Review
计划生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国策,它有效控制了中国人口,带来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经济腾飞,同时也带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421”家庭模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生活。出现了传统养老观念与现代养老方式的碰撞,如何养老是独生子女父母及整个中国政府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最为特殊的是一群失独老人,这个人群逐年递增而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失独家庭已经突破百万,同时在以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直接导致60岁以上失独老人不断增多,进一步导致失独老人养老形势趋向严峻,加大了建立、完善失独老人养老保障体系的难度。同时,也对尽快完善失独老人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失去唯一的孩子,直接强行的打破了这些老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养儿防老:一、直接失去赡养的经济来源。二、被排除在社会化养老体系外,社会养老机构拒绝他们入住。三、精神支柱几近崩塌。“母慈子孝、儿孙满堂、安度晚年”是中国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反观,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与之相去甚远。为了能让失独老人得到相应的照顾,本文由目前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入手,进行问题分析。
研究现状
王秀银认为独生子女伤亡不是孤立的个体事件,实质上是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的弊端,从经济成本来说,当独生子女未产生经济效益就发生死亡事件,其父母、国家付出的抚养成本无法收回,同时还给其父母带来了精神上的伤痛。这样的后果应该由国家、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而不是失独老人自身承担。[1]
桂世勋(2004)建议: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伤亡情况,有关单位可以帮助符合条件的夫妇再抚育(生育或收养)一个孩子;切实保障独生子女伤亡家庭的合法权益;提高对这些家庭中的经济资助标准。[2]
目前在我国相关政策中,对失独家庭的补助十分单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措施,但是这项措施从覆盖面、奖励额度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失独造成的重大损失。王树新,2007;尹志刚,2008提出计划生育家庭所承受的风险无法得到制度性的保障。[3-4]
桂世勋(2004)在文章中为我们推算出下面一系列数字:在全国共有432万个独生子女家庭面临孩子在25岁之前夭折,在55岁之前夭折的家庭达到968万个家庭。王广州、郭志刚的研究中估计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49岁以上失独母亲的总量约为22万左右,推测这一增长态势会持续到2017年,峰值约80万人,并得到预测结果:至2038年失独母亲数量将持续增长,最高数量将达到110万人。[5]
目前我国存在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社会养老的形式多样,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的发展目标与要求是着眼于家庭养老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的现实,为保障孤寡老人、低收入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通过整合三种养老方式的相关资源,为全社会老年人提供多样性养老服务[6]。失独老人选择面较窄,机构养老是绝大多数的选择。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养老院与民营养老院两种。由于公办养老机构数量有限同时“物美价廉”,所以目前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7]。失独老人大多经济实力不强,民营养老机构费用相对高昂,失独老人生活难以为继。最后失独老人还可寻求社会救助,入住救助站,但此选择并非长久之计。
失独老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尚容易满足。目前尚无机构关注他们爱与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
失独老人本质上是孤寡老人,只是在特殊的时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大量集中的出现了。中国目前的低出生率是政策引导下的群体性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少子化不同。西方国家的少子化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转型、个体追求更优发展的诱因下产生的个体自愿行为。失独老人牺牲成为了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的直接承受者,当年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也是愿意和有能力养育第二个孩子的,只是在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下,放弃再次生育孩子的权利。
中国目前处于老龄化的大背景下,200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02年这一指标达7.3%;此后中国在老龄化社会中大踏步的前进,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27亿人,占总人口数的9.4%,2013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24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4.9%,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8]中国老人基数大,增长快,同时还具有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特点。失独老人正是在老龄化趋于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失独与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了中国的养老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中国失独老人的数量已经突破百万,其规模之大令社会震惊,然而这一群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失独现象自古有之,其规模小到社会仅以偶发现象处之。但是中国近代的独生子女政策将这一偶发现象转变成一群体性现象,考验着社会的养老能力,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共同担负起失独老人的养老责任。
社会的进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城镇化”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此消彼长。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家庭养老模式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完全化的社会养老模式。在这过程中,亲属间距离的拉大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特别是失独老人的生存困境。农村老人自杀事件多发。
笔者针对此问题,在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上海一地区的情况推算上海等发达地区失独老人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户口性质、经济收入、子女离世时间、目前同居人、有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慢性疾病史、精神药物治疗史、伤害史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应量表》。总结出:(1)部分失独老人能较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比较和谐乐观(2)部分中晚年丧子,一直无法走出悲痛。(3)2015-05-05失独家庭北京上访,长征镇无一户失独家庭参与。(4)长征镇失独老人经济状况呈两端趋势,一为本地拆迁回搬户,二为商品房购买户,总体经济条件处于上海平均可支配收入以上。(5)长征镇失独老人抑郁程度不高,无抑郁严重的失独老人,原因分析:经济条件较好,文化程度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疗),失独老人失能少,失独时间较长,心理屏蔽机制(潜仰防卫)存在,照料资源充足,长征镇政府为50%的失独家庭提供钟点工服务,其余家庭有同住人或同住保姆。
失独老人精神状况得出以下几点:(1)子女意外死亡的失独老人抑郁程度较子女疾病死亡的失独老人严重。(2)经济条件差的失独老人抑郁程度较经济条件好的失独老人严重。(3)独居失独老人抑郁程度较有同居人的失独老人严重。(4)抑郁程度低的失独老人更易接受社区帮助。(5)失独老人抑郁程度较空巢老人严重。(6)养老问题加重失独老人抑郁程度。(7)失独失能老人抑郁程度严重。失独老人面临最大的困惑是无人担保就无法入住养老院,生病时入院无人护理,动手术无人签字,死后无人料理后事。针对失独老人的一系列担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以解决(1)建立失独老人经济补偿机制。(2)建立失独老人自己的养老家园,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由政府担保入住养老家园。(4)由旁系亲属作为监护人担起失独老人养老责任。(5)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建立(6)建立家庭医生心理培训机制疏导失独老人心理疾苦。(7)完善社会群体对失独老人的人文关怀。(7)建议由政府牵头,西部医联体支持,推动完善失独老人失能鉴定、失独老人监护主体的认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让失独老人入院动手术等活动可操作。
调查中出现5位失能失独老人,老伴尚能料理家务、照顾失能老人,街道每周安排钟点工上门料理家庭中的粗活重活。失独老人中未失能者仍不愿意将失能老伴送往专门医疗机构。
失独老人养老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条件导致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长征镇失独老人经济收入主要为退休金及部分房屋出租所得,收入区间在3000至6000元之间。目前上海一般公办养老院单间每月花费2200元,位于市中心的条件较好的公办养老院有的收费标准也在4000左右。高端的民营养老院标准间每月的收费在7000至10000元不等,失能后的护理仍需另外收费。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老年护理制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9]。这与超过百万的失独老人相比,显现出护理资源的匮乏。养老机构数量极为有限,全国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9]。老龄比例急剧增加的目前,这一数据太过苍白。同时,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上海的养老机构收费水平仍在提高。
第二,“无子女监护”带来的养老困境。物质条件尚属容易解决,没有子女作为监护人的不便更加凸显。失去唯一孩子后,老人失去了家庭养老的温馨,也失去了机构养老的申请条件。每家养老院的入住长者条件中都存在一条:指定担保人,担保人为中国境内的公民、身体健康、社会诚信度高且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子女、亲属或单位。但是每家养老院基本上只收子女送来的老人。阻断了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的途径,加剧了失独老人的养老困难。即便拥有富裕的物质条件、优厚的医疗保险待遇,失独老人依旧面临晚年无人照料的困境。清华大学的潘教授75岁,曾跑数十家养老院,希望给自己和老伴找到安度晚年的场所,但所有的养老院都以他无子女签字为由将其拒之门外[10]。
第三,也是最为世人所关注的,缺乏精神寄托对失独老人的冲击。孩子的离世,带走了生活上的帮助,却带来了精神上的折磨。对于中国家庭而言,孩子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晚年活下去的勇气。这源于孩子在传统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源于父母对孩子倾其所有的付出。孩子关系婚姻稳定、家庭和谐、家族兴旺。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便成为家中珍宝,父母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成长及培养之上,父母精挑细选各种生活、学习资源。将全部的爱转化为对孩子的付出。当唯一的孩子离开人世,不少失独老人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希望追随儿女,结束生命,也有遁入空门,寻求心灵的依靠。失独的痛苦是需要梳理、引导、排解的,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机构从事独生子女家庭失独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创伤的救治工作,没有经过梳理、引导、排解,失独老人只有靠自身隔离痛苦,这份痛苦没有被理解、被化解,仅仅被隔离、被尘封。当再次揭开,暴露在面前时,对老人的打击更大,就像是刚结痂的伤口再次被撕开一样,流出的血不比当时少,可能还存在化脓感染。新闻报道中不时可以看到失独老人选择皈依佛门,以寻求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栖息。本次调查也得出生活在条件较为优越的社区中,失独老人(有同住人,特别是存在第三代)通过部分社区服务、稳定的邻里关系会获得些许情感转移,将关注点落在身边的人和事上,对情感的缺失起到均衡、调和的作用。
综上所述,失独老人的养老存在庞大的需求,但是在养老供给上却存在着物质支撑力度不足、护理服务有限、缺乏精神慰藉等显性特性。面对失独老人养老需求与现行养老体系服务供给间的矛盾,如何找到满足失独老人养老需求的养老方式,如何从多角度弥合养老供需矛盾是社会养老体系努力的方向。在法律上,完善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让失独老人的保障有法可依,而不是依赖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施舍”。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保障失独老人的基本物质需求,逐渐完善出一系列统一公平的法律体系。各地区再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法规,探索适合当地失独老人的养老方式,为失独老人进入社会养老创造条件。建设“失独家园”不乏是条可行易操作之路,解决失独老人无人照料的现实问题。但是“失独家园”建成之前及不愿入住“失独家园”的失独老人在现有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的模式中,社区护理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健全社区护理制度,提高护理服务能力,扩大护理人员队伍是对当下急需解决的。同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必须建立求助救助机制,当危险来临、当急病发生,相关部门如何接收信息,如何排忧解难又是一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秀银、李兰永《应从多角度审视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问题》;人口研究2004.28(1).
[2]桂世勋.《更多的关爱独生子女夭折或残疾的家庭》;人口研究2004.28(1).
[3]王树新、赵志伟,《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4).
[4]尹志刚《北京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 选择与养老战略思考①——依据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首批独生子女家庭调查数据》;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24(2).
[6]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EB/OL].中国人民政府网.
[7]张坤。童心苑“老幼同养新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J].商情,2013(1):27-31.
[8]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10]《活着》中国失独老人网络调查http://tieba.baidu.com/p/1706677297.
上海市普陀区西部医联体资助项目
论文作者:包雅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
标签:老人论文; 家庭论文; 独生子女论文; 中国论文; 养老院论文; 这一论文; 孩子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