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失落与世俗化的庸俗--当前我国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探析_市场经济论文

神圣的失落与世俗化的庸俗--当前我国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探析_市场经济论文

神圣的失落与世俗化的庸俗——当前我国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急功近利论文,庸俗论文,浮躁论文,世俗论文,神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丰衣足食、富裕生活正在由过去的美好理想变成今天千千万万百姓的日常现实,整个社会已经从过去那种窒息沉闷的政治气氛中摆脱出来而具有了生活的勃勃生机,发展经济成了社会的主旋律,致富成了个人直接的现实目标,这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进步。然而这种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缺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们自觉为之奋斗的共同价值目标,社会机体出现了某种精神障碍,许多人心理失去了平衡,表现为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其行为方式则表现为膨胀的私欲。相当多的人脑瓜子里想的一切就是金钱,缺乏前瞻性的高尚理想目标,他们时刻在寻找着的实际上是一种无以名状、无头无尾的希望。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的出现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从心理思维机制方面来分析,主要是社会发展的转轨时期破除传统而引致的人们心理过分脆弱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不规范、缺乏公平性的竞争和太多的投机成分引发的社会风气的腐化给人们极坏的示范效应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前者可谓之为神圣的失落,后者可称之为世俗化的庸俗。

神圣的东西总是与传统有关的,凡是神圣的东西一般来说总是历史地形成的。神圣的东西又总是表现为对某种崇高理想信念的精神追求,并经常把追求理想信念所应有的行为典型化,凝聚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可感实体,即偶像。对我国当代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有两个方面的神圣传统,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一个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传统。前者影响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已经积淀成民族的心理品质和思维人格,它使中国封建社会在一个个王朝的更迭中始终保持稳定;后者则是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并以当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凝结而成的,它使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传统在中国现代史上曾进行过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在政治制度、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人们的表层观念信念方面都彻底地战胜了儒家文化,但在潜意识的思维方式方面儒家文化传统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尽管这两种神圣的传统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追求上具有完全本质的区别,但在某些具体观念形式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两者都强调奉献,强调道德上的自律,追求高尚人格,提倡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这两种相互斗争的传统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都面临着挑战。

挑战就意味着改革和传统神圣的某些东西的失落。儒家文化传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和五四运动的斗士们把它的惰性品质方面解剖得淋漓尽致,所以,儒家文化在那时就已失去了神圣的光彩。尽管中国人的思维取向和心理人格依然带有儒家文化传统的特质,但意识的自觉状态却总是表现为激烈的反传统性。所以,对我国今天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不是儒家文化传统,而是现代革命传统。

这种革命传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神圣,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所需要的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即战争年代的“张思德精神”和和平时期的“雷锋精神”;三是革命和正确象征的毛泽东人格力量,亦称革命偶像。其中,信念是精神的思想基础,精神是信念的行为化,偶像是信念和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化、形象化。偶像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如果偶像拥有权力甚至是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偶像就可以利用人们的膜拜心理影响力和权力影响力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此种意义上讲,偶像是三者的核心。由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表现出来的文韬武略旷世才华和朴实随和的平民性格,历史赋予了他作为中国的偶像地位。曾几何时,毛泽东成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即使象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动乱年代,中国也仍然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而没有四分五裂。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精神信念实质上是毛泽东的偶像人格。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逐渐地从“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人们在反思过去“左”的错误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重大的挫折和灾难的同时,也认识了毛泽东在这期间犯有严重的错误。经过八十年代初的几年思想解放和对文革的揭批,毛泽东在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这样,毛泽东终于从过去神话般的偶像地位回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不仅如此,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还把过去视为社会主义基本标志之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地“变了颜色”,相应地,过去长期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范尤其是为毛泽东倡导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商品市场经济奉行的价值利润原则更刺激了人们过去被政治气氛压抑了的私欲,当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幸福生活的追求,使人享受到了过去政治运动时期想都想不到的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妙处时,人们便感到过去崇高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是多么的苍白无力甚至可笑。于是,过去那崇高的精神品格,那伟大的偶像人格都失去了神圣的光彩。

神圣的传统失落意味着社会的巨变,它标志着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终结,又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是历史转变的契机,所以它具有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第一,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去接受新事物,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思想认识环境;第二,有助于冲破过去传统中不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条条框框;第三,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看,它还有助于克服过去过分强调追求精神道德的崇高而忽视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弊端,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协调发展。

但是,失落了神圣传统,必然造成社会的震荡和人们心理上的波动,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具体表现在:第一,认识上的随心所欲和真理上的主观主义。由于人们过去奉为绝对真理的神圣传统被破除,人们便会滋生出认识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性,真理是主观的观念。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的重大进步突破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便产生了科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潮;五四运动猛烈冲击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出现了中国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同样,我们今天突破了过去的许多传统,我国社会也出现了认识模糊,缺乏正确评判事物的原则,人们对什么都无所谓的认识混乱局面。第二,思想混乱,心理失重,精神无所寄托,人们缺乏理想,没有追求,整天里随着时光的自然流逝而怨天尤人,却又没有奋起直追的精神动力和勇气,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盲目趋同、趋新、趋利的旋涡中转来转去。第三,低级庸俗的东西产生并泛滥。当传统的精神被冲击,新的崇高社会价值观还没有成熟而代之以物质利益的满足时,如果在外来的带有很大惰性品格的文化精神(在当前主要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社会生活就必然走上庸俗。我国社会当前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表现在过去很难见到的甚至灭迹的东西又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沉渣泛起的,如腐败、嫖娼卖淫、贩毒制假等等。这些丑恶的东西又反过来极度地污染社会环境,腐化人们的心灵。一些人思维、生活、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就是赚钱、发财,为了发财,可以不择手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目标,只顾自己捞钱,不管他人死活,更不管社会发展的走向,表现出十足的急功近利。

神圣的传统失落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并形成两种后果,一是传统本身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它显得落后、腐朽甚至反动,成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桎梏,这样,它便会在革命的浪涛冲击中崩溃和瓦解,并迅速地为革命过程中新的思想精神所取代,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取代儒家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新时代的神圣精神。另一种是传统本身还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其精神内涵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崇高伟大的,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指向,只是它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显得过于理想化,这样,人们就要对这种传统的形式进行改造,以使其更接近现实,接近生活。这种传统不会为某种新的精神体系所取代,而只是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不断改变形式,并补充新的内容,这比用革命的手段去破除旧的传统而代之以新的神圣更复杂,更艰难,时间也会更长,这正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共产主义的崇高精神品格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世俗化。所谓世俗化,就是社会从过去追求神圣崇高的政治、宗教、道德等理想状态中逐渐地回到追求富裕文明的现实物质经济生活。整个世界的世俗化过程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后经西欧各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使世俗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席卷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使人们从宗教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开始大胆地追求人生的自然快乐;思想启蒙运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宗教神秘主义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用理性和科学来分析研究自然和社会;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从社会制度上彻底推毁了反动的教会权力,使人们最终从封建专制中解放出来;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为社会从贫穷向富裕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整个世俗化的发展过程就是欧洲社会从传统走上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开始于明末清初,但封建羽翼下的世俗化过程非常缓慢。这一是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提倡重义轻利、道德至纯的社会价值观;二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教权大于王权的宗教社会,中国社会一直就是主张有节制地满足人的欲望的世俗社会,所以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过程缺乏欧洲社会那种直接的革命目标——封建宗教;三是由于中国当时没有发生象文艺复兴一样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世俗化的生活追求还不能成为社会的共识。由此,到了两百余年过后的满清王朝灭亡的时期,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过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潮和科学思潮不断传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了急剧的世俗化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冲破了传统的封建伦理传统,而且使社会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推翻了象征封建专制的满清王朝,使中国社会开始接纳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中国的世俗化过程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即这种世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的指导和良好的社会精神的规范以及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这种世俗化发展在“左”倾错误横行的年代却遭受了重大挫折,表现为过分强调追求道德、理想的崇高,忽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重视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把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这是世俗化过程在我国新的历史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世俗化过程会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是积极的,一是消极的。从积极方面看,世俗化促使社会从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去盲目追求崇高的政治、宗教、道德等理想转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有利于社会摈弃愚昧的空想,激发起人们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动力机制,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你追我赶的奋发状态。从消极方面看,世俗化容易导致人们对物的扩张占有欲望。如果这个时期缺乏高尚的理想指导,这种扩张的占有欲就会从商场竞争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变得冷漠、残酷无情,人们除了追求金钱以满足物的占有欲外,不知道还有什么人生价值。于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象瘟疫一样蔓延,人们没有信念,精神空虚,人生茫无目的,这便是世俗化的庸俗。

我国社会当前的世俗化过程也面临着庸俗化的困境,这不仅是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素质的庸俗,如大吃大喝,追求感官刺激和肉体快感等,而且更重要的表现为人们对世俗化过程在观念上的庸俗认识,从而引起人们思想精神和行为方式的极大混乱。这种观念上的庸俗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片面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一些人只讲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忽视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搞物质文明建设很有干劲,搞精神文明建设却不感兴趣。这些人不明白健全的上层建筑体制和积极正确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强有力的行政宏观调控机制,市场经济都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吗?

第二,把经济的发展当作社会进步的全部内部,错误地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其他的社会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其实,经济发展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它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论决不能归结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论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着重体现在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社会给每个人提供发挥创造性能力的空间范围,体现在人类摆脱动物式的生存竞争规律的程度而具有多高的理性文明和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平等权力和机会。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健全的法规体系,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信念和道德约束,再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把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当作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价值规律是一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对经济生活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价值规律决不能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起决定作用。因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由于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生存的安全感和发展的机会。如果价值规律在社会生活普遍地起作用,那么社会中的老弱病残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社会就会成为富人压迫穷人的天下,就会失去公正和良知。

第四,把市场经济和道德规范、崇高理想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从根本上说是相互排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都是以自己获得利润而参与竞争进入市场的,如果在这种竞争性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个主体都遵循“舍利取义”、“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市场经济就变成了慈善福利经济。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里并不是说明市场经济不需要道德规范,而是说明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规范的冲突,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经济本身是否有道德规范,二是如果有,它与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的关系是怎样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的竞争性经济,它当然不能遵循“舍利取义”的原则,但它必须遵循法律、平等、自由、信用、质量等道德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我们社会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原则,但又不是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所有的道德原则,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许多社会生活还要其他的道德原则来规范。把市场经济和道德理想对立起来,必然使整个社会陷入经济逐利的泥潭而无法无天,人们道德沦丧,是非不分,好坏莫辨,正义不敌邪恶,社会普遍失去公平,社会价值标准日趋货币化。

世俗化过程的庸俗给我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后果是严重的,我国当前面临的种种道德精神问题都与此有关,它也是我国社会当前出现的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心态的基本原因之一。因此,克服这种庸俗化倾向,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必须在改革过程中尽快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法律规范和道德体系,使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规范化,最大可能地杜绝各种投机成份,重塑人们心目中的崇高社会理想,发展教育,培养健康成熟的国民心理素质,并在社会舆论方面要加强正面的引导,使人们将个人的命运寓于民族命运、国家命运之中,与社会、时代共同进步,以大局为重,突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适应市场经济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变革。

标签:;  ;  ;  ;  ;  ;  ;  ;  

神圣的失落与世俗化的庸俗--当前我国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探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