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与当代经济_经济论文

信息网络与当代经济_经济论文

信息网络与当代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网络论文,当代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1)07-25-07

在“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金钱”的今天,信息对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似乎已不需要理论来描述。需要理论深入阐发的问题应当是:信息与经济活动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它成为经济要素的内在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只是在当代它才成为一种最大量、最普遍、最经常的经济要素(或经济形式),促使它发育成长的经济基础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一、

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弄懂人类经济活动的真谛,否则就无法讨论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必然联系。

1.经济活动是物质变换活动与利益交换活动的二重统一。

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物质变换活动,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利益交换活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经济活动既可以看作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质变换活动、生产工艺活动、科技工程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财富分配活动、生产要素配置活动、各种利益的交换活动;前者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客观水平、实际内容以及人们所能获得的物质资料的质量、层次和数量;后者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形式,它制约着人们参与经济活动、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引导着物质变换活动的有效需求以及应用的社会范围。

2.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决定着经济活动的技术水平和物质财富的多寡丰富程度。

抽象地说,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水平以及配置要素的能力决定的。在生产要素体系中,属于劳动资料的那些要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指示器;这些物质要素,不是简单地指示着人类社会在生产着什么,而是指示人们在怎样生产,借助什么样的物质手段来生产;例如石磨、风车、铁器、蒸汽机、发电机、火箭发射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这些劳动资料就是人类经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力时代、航天时代、计算机时代、网络时代的指示器。

生产要素中属于劳动对象的那类生产要素,是真正要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生态的变化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真正富源,它表征着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实际内容:例如石料、青铜、钢铁、石油、潮汐、太阳能、各类生物物种、原子、量子、基因、信息等就表征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所经历的不同时代;劳动对象不仅要求作为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的劳动资料必须与之相匹配,而且要求劳动资料必须不断地发生变革,因为只有当这些变革成功发生之后才能完成从劳动对象向劳动产品的转化。

人作为与自然、物质相对应的主观要素,是物质变换和掌握技术的主体,因而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人的体力和智力是有差异的,体育和智育不仅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更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因此,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干脆把人的本性归结为劳动,经济学古典学派甚至据此还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口号则更简洁而明确地表明了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抽象的生产要素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要使生产要素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把它们合理地配置起来。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体;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取决于经济形态的社会性质;而配置生产要素的原则则取决于经济活动的目的。

然而,不管谁来配置、如何配置、配置什么,配置生产要素的实质是使本来松散的、相互分离的生产要素经过配置而形成一个有结构有功能的生产力体系;因此,生产要素配置体系本身就是结合的生产力。历史上的生产要素的配置体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一,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配置体系;具体地说,这种配置体系还有两种子形态:以人的血缘之间、氏族部落之间、地域之间关系的相互依附为特征的一种自然配置和以人身占有为特征的社会自然配置。其二,是以市场配置为特征的社会配置;这种配置体系也有两种子形态;完全的市场配置和以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市场配置。其三,是以计划配置为特征的社会自觉配置;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配置要有足够的支持条件才能实现:科技生产要素的社会化(程度)、信息的社会化(水平)、尤其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化(广度和比率)。

3.产权归属决定着经济活动的目的及其利益交换方式。

不管生产力的水平如何,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总是要解决为谁而生产、为什么而生产,即生产的动机和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决定于产权归属的性质。所谓产权归属性质,实质上就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运作层面上的法律规范形式。从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来看,产权的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和人们经济利益的交换方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劳动力连同生产资料一起,归属于原始部落整体、奴隶主和封建领主。这种产权归属关系,一方面,反映了生产力被限制在狭隘的范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利益交换还被限制在超经济“人身依附关系”的框架之内。

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产权归属关系的一个新时代。这种新时代在美国的独立战争、特别是南北解放黑奴的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典型。这个新时代有两个特征:其一,它打破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以劳动者有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为特征;其二,它形成了一种新的“以物的依附”为特征的依附关系——雇佣劳动对资本物的依附关系。在产权归属资本的制度框架中,一切生产要素和所有的经济资源,都表现为属于资本的商品。因此,以资本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可以称之为市场经济。市场作为商品、货币、资本以及一切经济活动参与者、交互运动的空间,可以概括为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作为一切关系的总和的市场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活动,市场化经济活动是社会化经济活动的历史表现形式。因此,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它只是资本实现产权交换和产权收益的手段。

4.当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当代经济、尤其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生产、交换、分配主体的经济形态。这个经济形态有如下特征:其一,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的方式和内容都是为了资本价值的增值,虽然当代社会也把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人的闲暇问题提到了经济活动的视野之内;其二,为了追求无限度价值增殖,当代经济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的实质是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通过这种创新不断建立适应资本价值本性的物质基础;其三,由于资本的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中又不能不在流通中,所以为价值增值的生产过程必须由流通过程来补充,为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既是生产要素配置体系的革命,也是资本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伴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革命,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交换)过程、分配过程、甚至占有过程实际已经或正在成为社会化的过程。

具有上述种种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内涵的社会化属性,使本来涵括在经济活动内部的信息成为当代经济中最大量、最普遍、最经常从而也最典型的经济因素;因此当代新经济常常被人们称作信息经济,当代社会也常被称作信息社会。信息与经济活动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1.科技创新使信息成为崭新的物质要素,由此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新经济的技术基础。二十世纪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其中,对当代经济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对物质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揭示。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革命表明,物质不仅表现为质量还表现为能量;不仅表现为确实的实体,还表现为虚拟的场;不仅实体是承负信息的载体,而且就是在“虚空”的“场”中也有信息在运动;信息本身就是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形式。继爱因斯坦革命之后又发生了量子物理、量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基因等一系列科学的革命,人们逐步把信息理解为统一客观世界中能够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三种自然元素形式。

人们对物质元素的新认识必然导致一系列新的物质变换活动。这就是当代新材料、新能源所涵盖的新物质与新能量之间的变换活动。但不仅如此,更具有时代特色是对新物质(包括新物种)与新能量所承载的信息的提取、拼接和再创造;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在完全崭新的层次、领域和范围内展开的物质变换活动。这种新物质变换活动需要一系列新技术来支持:例如,纳米技术、核能技术、航空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新在能够采用一系列手段来描述、模拟、再现、复制当代科学的新发现。信息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技术指的是信息传递技术,亦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那种以PC、英特网、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广义的信息技术,除了包括狭义的信息技术之外,还应该包括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遥感技术、空间技术等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当代新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种技术基础支撑着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信息化的高潮。

2.交换使信息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因素。如果说,广义信息技术处理变换的主要是自然信息或物质信息的话,那么狭义的信息传递技术处理变换的则主要是社会信息和经济信息;当然所有这些信息在当代经济活动中都是相互联系的。

(1)没有交换,信息只能在产品中沉睡。像物质实体承载着物质能量与物质信息一样,经济实体也承载着经济能量与经济信息。但是,经济信息在自然经济活动中一直处于潜在的或休眠的状态,几乎不发生什么作用。这是因为自然经济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生产不出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劳动产品;再加上缺乏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经济活动被限制在狭窄的地带;人们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这样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形态,既没有发生交换的充分条件也不会有产生交换的强烈欲望,更不会有实施交换或组织交换的成熟主体和成熟体系。因此,劳动产品所携带的经济信息,特别是一经交换就表现出来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信息,就不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所传递。这就是至今许多仍然生活在传统经济形态下的人们,始终不理解信息、不承认信息的商业作用的原因。

(2)交换在把产品转换成商品的同时也唤醒了信息。与产品不同,商品的本性是为交换而生产、专供消费者使用。从生产者手里到消费者手里必须借助一系列的交换活动。在交换活动中,商品生产者一定要把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向消费者说明白、讲清楚、表述得淋漓尽致,以便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证明它具有交换价值;反之商品消费者也一定通过对商品本身所携带的以及商品生产者所传递的信息来确定对商品是否购买;实际上,整个交换过程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互相传递相关商品信息的过程。伴随着交换的扩大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人们对商品信息的渴求就会越来越多:商品的购买者渴求了解关于商品的种类、质量、价格、供求关系和生产厂家的信息,以便用相对少的经济支出来获取最大消费欲望的满足;商品的售卖者渴求了解消费者对商品的具体需求、消费心理以及与购买力相关的收入水平,以便尽快地抓住时机,及时生产出有市场销路的商品,得到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这样,商品以及与商品相关的人都成为经济信息的载体。

3.信息体系与市场体系同步发展。市场的扩大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几乎是同步的。为了寻求新的商道,15世纪末,哥伦布借助于航海工具发现了新航道和新大陆,结果使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海。世界市场的转移和扩大给英国手工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英国在17世纪中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制度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又为英国在18世纪后半叶开始产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产业革命一百年,创造出来可以进行交换的商品比它在历史上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不仅成为世界工场而且成为日不落的海上帝国。英国成功的信息,刺激着其他老牌商业国家:荷兰、西班牙、法国,它们为了与英国竞争,也借助于航海交通工具开始了以地球为战场的商业战争。应当说,这种商业战争又以其极其特殊的方式把发生在英国的工艺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交通运输体系革命的信息传播到了全世界。与此同时,欧洲在全世界率先完成了从手工业生产到机器大生产、从发育中的商品经济到成熟的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国到现代的工业国的过渡。在这种过渡中,伴随着市场体系和运输体系的发展,信息体系也一同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信息体系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电报和电话的发明。电话与电报使大洋两岸的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传递;同时也使两岸之间的空间距离随之缩小了,商人在一些情况下就可以人在英国而处理非洲的商务了。

4.市场是传递经济信息的时空体系。

(1)市场是“场”。商品作为一种“物”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以,市场不仅是商品与货币之间进行买卖的有形场所(物理场所),而且是一切与商品相关的人,即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供给者和需求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与此相联的企业与企业、用户与用户、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的“场”。这个关系“场”,首先包括同种商品的价格关系、供求关系,同类商品的比价关系、竞争关系,全部商品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种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还包括决定每一种商品价值的技术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同类产品的收入关系、竞争关系、投资关系;整个产业结构的质上的匹配、量上的比例关系,这些关系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表现为契约关系、产权关系、权益关系等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作为社会存在还决定着社会意识、精神、观念,因而还会表现为社会的道德关系、心理联系、精神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市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场”。

(2)市场的“场”发挥“场”效应的实体是经济信息。显然,在这个“场”中,交换和传递着的绝不只是商品流和货币流,而是它们本身固有的以及它们在互动过程中散发出来的信息流。这个信息流包含商品的物质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供求信息,也包括与这些经济信息相关的法律信息、政策信息以及文化信息、观念习俗信息、精神信息;除此之外,还包括上述所有信息的携带者——人的信息,而人本身就是最复杂的信息制造者、使用者和携带者。从这个意义上,市场是一个经济信息、社会信息、人文信息的综合集散体系。这样的信息体系绝不可能仅仅是有形的、物理的空间(即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市场),而是一个无形的、虚拟的、本质上是社会“场”意义上的空间。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对信息的渴求程度与市场体系发育的程度成正比。一个社会一旦选择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发展经济,那么早建构信息体系比晚建构要主动得多;否则你的存在只是等待别人将你淘汰。

1.信息产业化是资本高速增殖的客观基础。信息在市场关系“场”中准确快速的传递,对经济实体的运动方向、经济能量的转换以及经济结构的升级都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已经成为资本增殖的重要条件。

众所周知,资本是市场中最主动、最活跃的运动主体,也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支撑各种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不能增殖资本就不能生存,更不能发展。资本运动的速度与资本增殖的程度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资本运动速度越快资本增殖程度就越高。“时间就是金钱”,美国第三任总统富兰克林·本杰明的这句名言,说明美国人早在18世纪70年代就已经了解时间的金钱含量了。资本高速增殖不是没有条件的。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条件体系中,信息可以看作是资本高速运动的神经中枢,没有这个神经中枢,资本的运动就会失去方向。

从运动的角度来看,资本是一个有结构的、承载着物质与能量的信息载体。它在快节奏的运动中,一方面要把自身所携带的信息(我称之为内生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向市场释放,另一方面力求以更快的速度搜集、整理市场中源于其它经济实体的信息以及市场虚空中流动的信息(我称之为外源信息)。例如,它要发布有关它生产的或销售的商品的各种信息,同时还要收集市场上一切与自己同类商品相关的生产厂家、竞争对手、用户单位的信息,以及与此相关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资本在运动过程中,还要了解关于货币的流通数量、流通方向、流通速度以及外汇、汇率、储备、利息等方面的信息;当然还需要了解有关资本投资数量、投资方向、国家的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决定着资本能否实现自己的利润,而且还影响着对资本运作宏观环境质量的判断,最终影响着资本的投资能否顺利地回收。完全可以这样说,在市场关系体系中,资本及时掌握了正确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反映,实际上就掌握了时间,掌握了金钱,掌握了经济实体的生死存亡。因此,专业化的信息搜集、分析、处理、发布是资本日常经营、高速成长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2.信息产业化也是资本实现高效增殖的必要手段。

既然信息已经成为资本高速增殖的客观基础,那么用高新技术去搜集它、整理它,用商业化的手段去传递它、销售它就会成为一件很有市场需求、很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了。经验告诉人们,只要是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供给,只要是有市场的产业就一定有钱赚,只要是有钱可赚的产业就一定有前景;反之,无论多么高新的技术工艺,如果它没有需求,它就没有市场,那么它就得不到由消费者提出的货币选票,进而也就不会有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绝不会得到资本持续性的支持,而失去资本可持续的支持,无论多么高新的产业也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方面,铱星通讯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从当代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产品、信息市场,是有丰厚回报的、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也是资本集中追求的产业。显而易见,从事朝阳产业是资本追求高效增殖的必要手段。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当代全球都兴起信息产业化的浪潮。

无论是产业信息化还是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都需要一系列相关的、具有内在的联系的条件。笔者试图以美国农业产业信息化过程来说明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内在联系。

1.产业信息化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条件。

(1)产业化是产业信息化的组织前提——产业化的制度基础和组织方式。所谓产业化,是对社会化生产的制度形式形成过程的一种描述;因此,产业化生产,主要不是生产规模的巨大而是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例如,美国南方农业生产,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了;但由于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奴隶主种植园经济,所以它不仅不能代表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相反它还是这种发展的羁绊。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在1861-1864年的南北战争之后才得到了长足进步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总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A)拥有较大数量资本的人向拥有土地的人购买土地或租种土地(购买土地是资本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交换,租种土地的实质是获取土地经营权);(B)利用直接投资的方法在市场上购置生产资料和雇佣营业工人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C)在职业经理指挥下进行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的规模生产;(D)在市场上利用产业化销售的方式来实现投资及其利润变现。

显然,这是一种以资本为要素配置主体、以资本经营为中心、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以市场为要素配置方式以及资本运行机制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也并不是简单地以“大”为特征,而是以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为特征;这个特征表明社会生产力体系有向两极发展的倾向:在一级分工体系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代代替不了我、我也代替不了你的专业化极强的分工局面;在另一级协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协作格局。这种事实上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化生产是产业信息化的组织前提,因为离开紧密相连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信息不可能以连续不断的“流”的形式存在。

(2)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产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如前所述,以资本为主体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既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资本高速增殖的有效手段,又是科技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制度保证。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就是在美国农业社会化分工体系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它一发而不可收拾。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60年代,美国农业经历的是机械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美国农业产业的技术基础,而且改变了农业工人的技术素质,使农业产业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了。从60年代到70年代,农业在这种机械化的物理农业的基础上把化学引进来形成了化学农业的特色;化学农业在加大农业产业以及农业工人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带带一系列诸如土地板结、物种退化等污染和生态变异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农业又在分子化学的基础上引进分子生物技术,从此开始了生物学创新基础上的绿色革命;这个革命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一条通向动植物内部的通道,通过改变生物内部结构的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所以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这个革命为80年代到90年代的生物信息(基因)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3)市场经济制度是产业信息化制度保证——市场经济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美国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化的生产,不仅造成了美国农产品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供给规模相对巨大且具有连续性。连续性的规模生产(供给)要求连续性的规模消费(需求)来支撑,否则生产得越多资本就越赔钱。为了解决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链接,产业化生产必须匹配于产业化的销售。产业化销售的实质是把销售本身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从资本运行的角度看,产业化销售不仅是牵引产业化生产的火车头,而且是解决资本规模增值变现的唯一有效途径。

如果说农业产业化生产,在市场经济制度确定的前提下更多涉及的是科技创新及其技术经济的问题,那么农产品产业化销售则更多涉及的是市场制度运行机制本身的创新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社会经济的问题。在20世纪的前50年里,为了解决产业化的销售问题,为了统一世界市场、推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制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曾不惜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种以血与火的方式实现的产业化销售,当然要受到世界人民的殊死反对,为此发达国家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二战之后,发达国家终于在和平的框架下,试图通过市场经济制度变革方式来解决由产业化销售所引起的市场容量相对狭窄的问题。

二战以后市场经济制度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市场配置资源方面,用“看得见的手”帮助“看不见的手”。例如,利用保护农产品价格政策来保护对农业产业的投资。又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统计、发布、监管和法治,来制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垄断,帮助市场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特性,修正私有制的狭隘利益对社会化大生产的制约。

其二,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利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修整市场经济结构固有的缺陷,以保证市场经济的结构功能与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相吻合。例如,资本私人占有以及追求快速增殖的本性,决定它不去考虑增殖之外的公共事业;而没有公共事业组成的经济结构,其功能是不完全的;不完全的经济结构反过来就会影响运行机制作用的范围,致使运行机制失灵,因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作用范围是由构筑市场的经济结构决定的。因此,用宏观政策去调整作为市场经济结构基础的产业结构,这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种革命。

其三,在资本市场上持续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活动。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步骤。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资本社会化、国际化的具体形式。而资本社会化本质上是资本为适应社会化的乃到国际化大生产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自我扬弃;尽管这种扬弃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之内、在有利于资本利益的范围之内,但是它毕竟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通向未来新经济的一种过渡形式。金融创新的前提是信息制度体系必须创新。

其四,信息公开化。信用体系创新与金融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产业信息、政治信息,总之一切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社会信息的公开化。信息不公开,很难实现信用体系以及金融市场所必须奉行的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信息公开化一定要求信息传递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4)产业信息化的现实过程——各种因素的互动。美国农业产业信息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实际上在绿色革命的基础上,从90年代初开始,美国成功地把生物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从而把农业产业真正提升到了以生物基因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的层次上。总结美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新经济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产业农业、物理农业、化学农业、生物农业、生物信息(基因)农业、生物生态农业以及生态经济的轨迹来描绘。经过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美国农业不仅产业化了,社会化了,工业化了,而且科技化了、(生物)信息化了。与此同时,以资本证券化以及风险资本投资为特征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活动推动产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科技文化的创新、人的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又促使人们去搜集、研究、处理、发布更大范围的信息。于是,产业的信息化必定向信息产业化方向发展。

2.信息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1)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信息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器。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不同,它是用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销售的方式专门从事信息产品收集、研究、处理、传递以及发布的相关工作,从而使这些与信息产品相关联的分工协作体系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专业化气息清晰的产业体系。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产业化浪潮是伴随着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资本证券化、证券信息化、信息电子化的趋势迅猛展开的;因此,它必然伴随着这个总体趋势的发展而发展。从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在21世纪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支持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推动下,信息产业正在由先导产业逐渐变成主导产业;它作为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经济的基础,已经显示出在不久的将来有超过钢铁、汽车产业,从而成为最大的产业的势头;经济活动正从物质型、能量型向信息型转轨;因此,信息产业化浪潮将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

其次,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和影视对所有信息进行的数字化的处理,从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换和交流方式、管理方式、生活和娱乐方式、以及科教文卫活动、政治活动、法律活动的方式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从而为信息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全面的社会基础。

第三,中国把推进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谋求发展出路的战略安排,这对于推动全球信息产业化浪潮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农业、工业都没有完全现代化的条件下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化,既是对以往传统发展老路的一种摒弃,也是对加快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已经明确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试想,拥有将近13亿人口的中国一旦实现了信息产业化,那世界信息产业化景观将是何等壮观!

(2)网络技术是信息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基础。信息化要求信息传递技术创新,以打破传递信息时所遇到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空间界限。同时,信息分享也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理念,去探索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传媒工具。网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信息传递技术。网络技术把所有的计算机联结成互联网并与旧传媒共同组成庞大的信息网络,为信息交换活动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技术拆除了信息传递者进入信息网络的障碍,因而把交换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电子数字技术不仅是信息技术,它还更新了金融手段和信用体系,为交换行为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因而极大地提高了资本运动的速率和增殖的程度;互联网还改变了市场交换空间和交换方式,变原来集中型的商品交换为商业中心和批发商为中心,形成辐射型的销售渠道和配送体系。互联网络是分散型的,由无数网络结构成星罗棋布式的网络,所以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换活动是并联的系统。网络交换提高了交易的频率和速度。因此,互联网所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经济形态的一场革命:它是经济活动的技术基础上的革命,也是经济活动利益交换关系上的革命。网络经济就是这样革命的结果。实际上,网络经济是电子化的现代交换经济,是市场活动的网络化,因此也可以说,网络经济就是网络化的市场经济。

收稿日期:2001-06-5

标签:;  ;  ;  ;  ;  ;  ;  ;  ;  ;  ;  ;  ;  

信息网络与当代经济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