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排放及其空间特征_经合组织论文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排放及其空间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中国国际贸易论文,特征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目前,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京都议定书》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国际协议关注的都是单一国家或组织(如欧盟),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并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有责任减少其边界内的排放量[1]。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后京都(post-Kyoto)”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分配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谁应该为出口产品的碳排放负责,承担多大责任[2]?体现在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中的C0[,2]排放被称为产品的“内涵”排放[3]。目前发生在国际贸易产品中的内涵排放在以生产责任核算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为生产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使消费国不但满足自身需求,而且也不承担相应温室气体的减排责任[4]。

中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的能源密集型产品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能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但消耗大量能源,而且也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大大增加了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为中国当前和“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框架协议谈判带来严峻挑战。在当前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清单中,中国国际贸易产品中的内涵排放规模的忽视使得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及其空间去向与来源特征进行定量研究,以便为重新界定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充分争取公平性提供有利佐证。

2 中国国际贸易与内涵排放

对中国而言,对外贸易进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散布“中国威胁论”的情况下。更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从资源环境角度看,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总量增长迅速、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大、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的特点。从进出口总量来看(表1),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发展,在世界贸易中地位不断提高,1994-2007年连续14年保持贸易顺差,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贸易总额的增速,2007年贸易顺差额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大。从表2可见,中国几种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都比日本高出10%-40%。从进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在中国出口商品中,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数量比例不断增长(表3),2000-2004年中国钢材、水泥、化肥的出口数量分别增长了129%、16.3%、186%;在中国进口商品中,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不断上升,由2000年23.3%增长到2004年的28.8%,增长了5.5%,而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的比重则保持相对稳定。

中国巨大的外贸顺差、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和低能耗产品的进口给中国能源安全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带来了极大挑战。近年来,“内涵能源”、“内涵”排放问题受到国际、国内逐渐重视。Peters和Hertwich利用全球贸易数据库(GTAP)数据分析指出,2001年在与能源利用有关的排放中,有26%的排放量发生在国际贸易上。就个别国家来看,贸易出口所发生的排放量占国内生产排放量的比例达9%-69%,而贸易进口所产生的这部分排放量达6%-200%[5],多个区域或国家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6-9]。国内已有研究机构进行了测算,指出2006年中国通过外贸进出口产品净输出的内涵能源占到国内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4,净出口内涵碳排放4.53亿t碳,但是大量消费中国商品的发达国家对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并不领情[3]。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所致;中国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高能耗、高碳强度的出口产品的全部碳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排放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排放成本[10]。因此,2007年中国政府指出“中国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家要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承担相应责任”[11]。

3 国际贸易产品中的内涵排放量估计方法

有多种方法可估算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生产中的排放量,很多同类研究都采用某种形式的投入/产出模型[3]。这一模型能够将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联系起来,并基于各国对商品和服务的净消费量来分配排放量。但这种全面分析需要大量数据和较长时间。

本研究运用相同的原理,以现有的综合性数据为基础来获得计算结果。基本思路是:计算中国的出口产品生产中的直接排放量,并减去中国通过进口产品“避免”的直接排放量,从而得出中国国际贸易产品的内涵净排放。这一简化方法忽略了不同产品排放强度的影响,也没有针对具体国家具体贸易产品加以分析,数据估算较粗。但从具体数值来看,本文的测算结果与英国Tyndall中心和中国社科院的结果相比数值非常接近[2,3]。因此,作为一种趋势分析,本简化方法不影响对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排放及其空间特征的基本判断。简化公式如下:

式中,为本国进口贸易中的内涵排放量,为从i国进口的商品价值量,为i国单位GDP的排放强度。

式中,为本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排放量,为出口到i国的商品价值量,θ为本国单位GDP的排放强度。数据来源于国际能源署(IEA)和《国际统计年鉴》,并统一转换为2000年的美元可比价格进行计算,同时将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单位GDP的排放量的平均值结合起来[12]。

4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及其空间特征

4.1 凸现“国外消费,国内污染”的典型特征

从图1可见,1990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内涵排放为308.97Mt,到2005年出口贸易的内涵排放迅速增长为1638.53Mt,增长了4.3倍,平均每年增长28.7%。尤其是2000-2005年期间,出口贸易的内涵排放就增长了2倍,平均每年增长38.4%。同时,中国1990-2005年期间进口贸易的内涵排放也有较大增长,增幅超过了出口贸易的内涵排放,平均每年增长约44.1%,并集中体现在2000-2005年期间。由于进口贸易的内涵排放增幅超过出口贸易的内涵排放,所以使中国国际贸易的内涵净排放增幅低于进出口贸易的内涵排放增长幅度,平均每年为25.2%。尤其在2000-2005年期间,中国国际贸易的内涵净排放增长较迅速,平均每年约为41%。

图1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排放

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的迅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中国单位GDP的排放强度较大(表4)。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从而放大了出口贸易的内涵碳排放,缩小了进口贸易的内涵碳排放。而在现行的国家温室气体统计清单中,把出口贸易的内涵碳排放核算为生产国的碳排放。作为贸易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国内的资源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呈现出“国外消费,国内污染”的典型特征。

4.2 OECD国家是内涵净排放的主要集中区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净排放主要流向美、日、欧盟等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国家(表5)。1990年中国对OECD国家的内涵净排放占中国国际贸易中内涵净排放总量的38.3%,1995年和2005年这一比重上升至61.9%和71.2%。其中,2005年中国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内涵净排放比重分别为27.3%、13.3%和24.5%,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8.7%、-9.3%和9.1%。

这种空间特点与中国以煤为主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贸易出口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OECD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1996-2005年我国对这3个经济体的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绝大部分年份都在50%以上(表6),而且在贸易产品结构上集中体现在高能耗、高碳强度的产品出口比重较大(表7)。因此,OECD国家作为中国国际贸易的主要伙伴,在享受中国贸易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对中国的碳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

4.3 非OECD亚洲国家是内涵净排放次集中区

在非OECD地区中,中国国际贸易内涵净排放主要流向对象是亚洲,1990年中国通过国际贸易对非OECD的亚洲国家的内涵

净排放比重在非OECD内部占13.4%,并在1995年高达21.9%。究其原因在于对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蒙古和越南的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在此之后的2000年和2005年分别回归到11%、14.4%。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当考虑内涵碳排放:OECD等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耗能及资源型行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再从中国等国家进口低附加值的产品或半成品,这样虽然可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单个减排目标,但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碳排放总量却大大增加。发达国家的进口消费成为导致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碳排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时应考虑这一因素,合理分配责任。

消费国应对中国的碳排放增长负有一定的责任:目前中国资源结构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未来温室气体排放仍将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属于“生存和发展排放”。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流通的商品之中的内涵碳排放已成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生产的日用品和工业制成品需求是刚性的,只要这部分需求依然存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碳排放就属于“必须排放”,而且中国出口产品的消费国应对这部分内涵碳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

构建消费型碳排放核算体系更能体现出减排的公平性:对于进口低碳产品和出口高碳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国际贸易产品中的内涵

排放纳入到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体系,更能体现出减排的公平性。从中国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以生产方式核算的排放量远高于消除国际贸易影响后的以消费方式核算的排放量(2005年中国排放量为5100.6Mt,消除国际贸易影响后的排放量为3900.09Mt),构建消费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更能体现出减排的公平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2000年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净排放迅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低、含碳量较高的特点。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结构,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中国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措施。

标签:;  ;  ;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排放及其空间特征_经合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