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爱——由“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教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祸害论文,角落里论文,被遗忘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谁都想做一位好父亲、一位好母亲,可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无话不谈的父母又有多少呢?2008年1月18日,豆瓣网上创立了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这里聚集了一群与父母相处时遭受挫折的年轻人。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不久前,小组内的讨论内容被频繁转载,“父母皆祸害”小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做儿女的可以跟父母讲道理,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养大不容易,难道我们有资格去批判父母吗?这么做对父母不公平。”也有人说:“有人总是说父母就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子,才强行要求孩子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都是爱。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就像我爱一个人,我就可以用这个理由对他为所欲为了吗?”
“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而是引用了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的一句台词。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伤害和肉体上的创伤,而不是无理抱怨。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间的矛盾、争吵,或对孩子的冷漠、逼迫,以及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等现象有很多,对孩子造成了不同的伤害。这种伤害与被伤害、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时不时地会发生,它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对成长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选择高考专业,甚至是规划人生,其结果呢?这种不顾孩子切身感受的行为最终成了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以下六种现象最为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现象一:成了父母的出气筒
我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自从爸爸当了经理以后,家里的火药味就日渐浓烈。爸爸的应酬多,每天回来得都很晚,为此,妈妈经常和他吵架,说他只顾外面不顾家里。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也不给爸爸留情面,结果有一次两个人大打出手。爸爸的脸上挂了花,妈妈的脖子也青了一块。放学回来,看到他们狼狈的样子,我便上前劝说,却遭到爸爸的责骂。“我出去拼命地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每次考试都在后面晃悠,什么时候也给我拿回个奖状来!”我看爸爸的火气未消,转身面向妈妈,妈妈却说:“还不快点吃,你把你妈当保姆吗?东西乱丢,害得我每天都有整理不完的家务,你和你爸爸都是这副德行……”我本是一片好心,谁知道会是这种结果,而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只要他们一吵架,受伤的人总是我。
(辽阳市某中学 范子琪)
沟通心语: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而这种压力,是需要一个宣泄渠道的。但是,孩子不应当成为家长的出气筒,当孩子不断被父母的情绪转嫁而受到压抑、批评之后,身心发展就会被扭曲,进而形成性格上的自卑、自闭。这来自后天因素所造成的遗憾,其实就是因为父母处理不当导致的。所以,父母在工作上、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时候,记得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排解,别让孩子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现象二: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把我视为“掌上明珠”。爸爸对我的唯一要求就是发奋读书,考上重点大学;妈妈也是,每天都盼着我拿喜报回家。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发挥正常,考入大连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一离开父母过上集体生活,我便处处不习惯了。同学们个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我却什么也不会,像个丑小鸭一样站在一旁。由于从小只知道闭门读书,不接触社会,我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特别差,整天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在大学里,我的朋友很少,更没有知心朋友,每当遇到麻烦时,只能一个人偷偷落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不再是佼佼者了。渐渐地,我越来越讨厌学习,有一种再学下去脑子就要炸开的感觉……
(大连市某大学 紫薇)
沟通心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不良的家庭教育引起的。在孩童时代,父母大都采用保护型或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孩子常常处于中心的地位。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使孩子衣食住行不用操心,只要努力学习、成绩好就行。这些孩子一般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很少经历磨难,致使抗挫折能力差,一旦遇到麻烦,就会产生苦闷和消极的情绪。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健全的心理发育取决于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每个人不断地接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心理才能发展成熟。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理解为“考试教育”。在这一点上,父母要多多注意,避免只抓孩子学习,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作为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尽早地与父母沟通,比如:“妈妈,我想学习小提琴,老师说学琴对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很有帮助。”“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出去玩玩啊,让我放松一下吧。”如果还是行不通,可以发动亲戚朋友做父母的思想工作。
现象三: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高考刚一结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又与父母发生了分歧。我要报考幼师,妈妈听了,板着脸一句话也不说,爸爸则大喊大叫:“当孩子王有什么出息,你要是考幼师,那学费就自己去张罗吧。”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在你们殷切的希望和严格的管教下,我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一次次地放弃爱好,放弃郊游,放弃看电影,甚至在交朋友时还得征求你们的同意。每天,你们都看管我,让我在书山题海中“英勇奋战”,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你们知道我的心理压力吗?现在,好不容易熬完了高考,本想轻松一下,可是……也许你们会说,这样做是为我好,考个名牌大学,选个热门专业,再找个体面的工作,可是……我知道该如何安排生活,我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爸爸妈妈,我不要你们替我做主,请给我一个选择的机会吧。
(沈阳市某中学 欣晴)
沟通心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分歧会越来越大。当孩子提出不同见解时,很多父母会一棒子给打死,这不仅会阻碍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在处理问题时,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一起商量,在平等亲切的交谈中比较不同观点的优劣,最终确定选择的方案。反过来作为孩子,你就能保证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吗?孩子毕竟是孩子,阅读少,经验不足,父母与孩子出现意见分歧时,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自作主张”的机会,父母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周密的分析。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家人坐在一起,集思广益,肯定能够作出一个正确选择的。
现象四:偷看孩子的短信
最近,我发现妈妈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每天放学回家她都要问这问那,然后给我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另外,为了督促我,妈妈还监视我,看我是不是在偷懒。前不久,我买了一部新手机,妈妈就把监视的目光转移到我的短信上来。有一天,我学习累,睡着了,也不知道怎么的,我一个激灵醒来,却发现妈妈正翻看我的短信,然后就和我发脾气,说我不务正业,和不三不四的人往来,那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啊!现在,我真的很烦,因为偷看短信,我和妈妈已经吵过N遍了,妈妈仍“偷心不改”。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不希望总被你盯着,这样我会感到很累的。
(葫芦岛市某中学 晓彤)
沟通心语:长大了,想独立,不想受父母管制,这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共同愿望,但你毕竟没有成年,或者即使你长大成人了,可在父母的眼里始终是个孩子。父母管制你、教育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爱”字,至于妈妈偷看短信,是不是你的某些行为引起了她的注意。妈妈是怕你结识不良的朋友,怕你早恋,怕你分心影响到学习。如果你很讨厌妈妈的这种行为,能不能主动找她谈谈,让她不要私下里看你的短信。如果你和妈妈之间沟通正常,有理智的家长是不会过多干预孩子的私生活的。作为子女,你应该及时向妈妈反映自己的情况,这样做岂不是让妈妈更放心。
现象五: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我是一个极不聪明的孩子,却偏偏又有一个望子成龙的爸爸,毫不夸张地说,他把我考上名牌大学看得比他的命都重要。谁不想去读名牌大学啊,可这并非一厢情愿的事。从上高中那天起,我就没让父亲满意过。首先我是个自费生,是花钱进的重点高中;其次学习成绩一般,每次考试都不尽如人意;还有我的进取心不强,意志不坚定……其实,我并不是不想好好学习,只是看书时间一长,我就犯头痛病,有时吃药也不管用。爸爸恨铁不成钢,就领着我去很多医院看病,又买许多补品给我吃,结果仍不见好转。上高三,爸爸忙得不可开交,又是给我买复习材料,又是给我补充营养,更可气的是他还经常来学校找老师询问情况。这样一来,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巨大压力。爸爸啊,我的肩膀太嫩了,实在承受不了你对我的企盼,那企盼太沉太重,使我不能正常走路,让我深深陷入自卑的旋涡里。
(抚顺市某中学 王天坷)
沟通心语: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乐此不疲的梦,为了这个梦,他们督促孩子艰苦奋战,但是跃过“龙门”的人却很少,大部分同学落得让父母失望的罪名,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说假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将来的理想是当个小丑,中国老师就会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在西方,老师们则会说:“愿你们把欢笑带给全世界!”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期望本身并没有错,谁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只是我们所处的外界环境让父母的爱变了味道。
现象六:对孩子漠不关心
爸爸,我明白有许多事不能用对与错来下定义。你有你的生活目标,但也不能把你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啊?你能当上单位的项目经理,我和妈妈都为你高兴,可是一夜之间,你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你很少和妈妈聊天,也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更不用说陪我们母女出去散步了。每次出差回来,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朋友去饭店喝酒。你经常喝到半夜才回家,有时连一个电话都不往家里打。起初,妈妈不停地抱怨,可是无济于事,你总能说出很多理由。对我而言,你的不闻不问如同一根无形的钢针痛痛地刺在我的心上。学校开家长会,你从来没有参加过,这让我很失落。有一次,我犯了错,班主任点着名让你去,可你硬是说工作忙,不肯露面,你难道真的那么忙吗?同学们背地里议论纷纷,说你们离婚了,甚至有人还说我是孤儿。爸爸,我真的快受不住了,一点学习的心思都没有,周围的朋友也很少。
(丹东市某中学 赵敬然)
沟通心语:这是一个典型的“父爱缺失”案例。一般而言,缺少父爱会对孩子造成以下几种伤害:第一,阻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七八岁的儿童影响极大。第二,可能产生明显的个性缺陷。如软弱、胆小,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第三,出现情感障碍,比如抑郁、焦虑、自尊心不强,缺乏热情,自制力弱等。这位父亲显然对孩子不够负责,试问“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的呢?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给爸爸写一封信,表白你的心声,或者向爷爷奶奶求援,获得他们的帮助。
编后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最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父母皆祸害”看成是孩子的不孝,也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非理智的情感表达。与其从正统的道德层面去解读,倒不如把它看成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摇篮,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归宿。无论孩子走到哪里,无论身兼何职,父母的爱永远大于天。因此,对待孩子,父母要赋予他们更加深沉的爱,平时看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能随随便便地数落,特别是不要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不是,而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