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按压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出血的效果观察论文_赵凤娟,陈小虎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观察新型按压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皮下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新型按压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率与出血程度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下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出血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按压方法对于低分子皮下注射后局部出血具有预防效果,可使局部出血程度有效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型按压方法;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出血

低分子肝素是新型抗血栓剂的一种,多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可对心绞痛症状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注射部位易发生皮下出血,常应用按压使皮下出血发生情况有效降低。我院通过对皮下注射按压方法的改进,相比于传统按压方法,不仅使按压时间有效缩短,使药物回流现象有效减少,可使止血目的有效达成,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在4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32±2.3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区间在4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4±2.64)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统一采用1ml注射器,针头长度为1.5cm,所有患者的注射操作均严格按照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完成注射。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注射方案,选取脐周注射部位,用左手将注射部位的皮肤绷紧,注射间距选取2cm,右手持注射器,用右手食指将针栓固定,针头斜面向上刺入,刺入角度为30°~40°,刺入深度为针梗的2/3,回抽时无回血现象时即可将药液注入,拔针后应用棉签进行局部压迫止血,压迫时间为3~5min[1]。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注射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在进行皮下注射前,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捏起,形成一凸起皱褶,采用一次性普通注射器进行注射,在注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凸起皱褶不变,回抽无回血后将药液全部注射,停留5s后将针拔出,拔针后将无需进行常规按压穿刺点,始终保持注射部位皮肤的皱褶,保持时间持续在2min左右,每次注射时需要注意上下左右进行交替注射[2]。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注射后12h、24h、48h、72h的出血情况,同时对皮下出血、血肿、硬结等出血性质进行记录。出血面积以cm×cm记录,判断标准:出血面积小于0.5cm×0.5cm时且无硬结,血肿者无出血反应;若出血面积在0.5cm×0.5cm~1.0cm×1.0cm之间且无硬结时为轻度;出血面积在1.0cm×1.0cm~2.0cm×2.0cm且无硬结时评定为中度,面积大于2.0cm×2.0cm且存在硬结者评为重度。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 ±s)描述,行t检验,以SPSS20.0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组间数据比较P<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皮下注射后局部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皮下出血率更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皮下出血率方面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局部出血情况比较(n,%)

 

2.2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程度分别为:无14例(35.0%),轻度16例(40%),中度10例(25.0%),重度0例(0%);对照组患者的出血程度分别为:无6例(15.0%),轻度18例(45.0%),中度13例(32.5%),重度3例(7.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行皮下注射时,患者注射部位易出现瘀斑,部分患者的注射部分的出血直径可达到3~4cm,触碰时患者会感到疼痛感,使患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治疗的依从性大幅度降低[3]。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的皮下出血面积较大,患者易出现紧张心理,产生注射部位的局部疼痛感,也会增加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不利于药物治疗的有效开展[4]。我院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应用新型按压方法可使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出血率有效降低,使患者的出血程度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冠心病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肥胖人群也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基于此,在临床诊疗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多数都较为肥胖人群[5],在对肥胖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过程中,由于无法将皮肤有效捏起后垂直进针,仍需要沿用传统常规皮下注射方法,但是可通过对按压方法的改变,使肥胖患者的皮下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预防控制。

在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过程中,护理人员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通道,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细微表现,及时与病人进行沟通,同时加强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监测,用药期间嘱咐患者必要揉搓腹部,同时禁止对腹部进行热敷。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使治疗效果充分发挥,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法与按压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皮下注射与按压方法,经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皮下出血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应用新型按压方法与改良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使患者皮下注射后的局部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新型按压方法对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可使局部出血程度有效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燕春,杜蕊.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J].家庭医药,2016(12):101-102.

[2] 刘文霞.技术的联合应用-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出血情况观察[J].医学信息,2014(36):328-328,329.

[3] 戴卉,李晓露,张凤琴等.PDCA循环管理法结合SOP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减少局部出血中的应用效果[J].循证护理,2016,2(4):205-208.

[4] 张娟.肿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致局部出血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6,6(25):244-245.

[5] 康瑞,曾鸿君.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J].特别健康,2016(13):32-33.

[6] 王秋池,屠艳梅,李惠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65-167.

论文作者:赵凤娟,陈小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  ;  ;  ;  ;  ;  ;  ;  

新型按压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出血的效果观察论文_赵凤娟,陈小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