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熵值法的旅游竞争力模型与聚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竞争力论文,旅游论文,熵值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随后,一些学者和机构开展了国家间竞争力的研究,如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每年发表的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以及美国学者Michael.Porter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等。近年来,竞争力理论因其适应了当前经济系统化、复杂化以及经济研究计量化、模型化的潮流而被广泛地应用到一个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研究之中,并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对旅游竞争力研究即是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领域。
二、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概述
二战以后至196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国内旅游需求激增,同时,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得到了初步发展。在这种形势要求下,旅游竞争研究开始出现。
20世纪末21世纪初知识、技术、人才成为决定旅游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库得纳(C.Coeldner)提出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概念,孚敦斯与斯彻特尔(D Fodness,W.Schealer)认为旅游竞争地可以通过信息结构、信息可达性、信息质量以及传播速度体现竞争力。
Crouch和Ritchie(1999)认为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在于目的地是否具有为当地居民提供高标准生活的能力,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以及其他决定性因素。由于分析单元(区域层次)和分析者的角度不同,竞争力的研究也更复杂。
Mihalic(2000)针对已有对目的地竞争力各种因素研究中很少有从管理角度对环境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的不足,提出以管理因素为工具将竞争力与环境管理相结合。Enright和Newton(2004)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量化方法,不仅包括目的地吸引物,还包括竞争力管理因素,通过调查香港旅游从业者,构建了包括目的地吸引物和竞争力管理因素在内的旅游业竞争力模型[2]。
Toh等(2004)使用偏离—份额方法的扩展模型,以泰国、马来西亚、香港为参照标准,分析到新加坡的游客增长,对新加坡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测度。研究认为该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区域的优势旅游部门与主要竞争力。
Gooroochurn与Sugiyarto(2005)认为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概念,既有看得见的因素,也包括看不见、难以去测度的因素。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测度因选择不同的基年和不同的参照国家而不同。文章运用AMOS4.0软件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国家旅游竞争力的研究[3]。
我国学者对旅游地的竞争研究基本上是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的。2000年前后对竞争力研究较为集中。然而,在这一阶段,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在此之后,廖远涛、顾朝林[4](2004)从理论框架上,万绪才[5](2001)、苏伟忠[6](2003)、朱应皋[7](2004)分别从实证上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张争胜、周永章(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周常春、保继刚(2005)使用因素分析法,章锦河、张捷[8~9](2005)从空间场效应的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定量测度进行了有意义地探索。
国内外对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拟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对比研究。尝试以中国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进展趋势为切入点,对我国内地31个省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横向比较,评估各省区的旅游竞争力,并判断各省区所处的竞争态势。
三、旅游竞争力的测算
区域旅游竞争力是指由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水平与区域内旅游业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区域内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营实力,也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竞争力。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科学、可行而又简单实用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旅游产业的前向后向联系相当复杂,因而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素较多,除旅游产业等直接要素以外,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间接因素;同时,不同尺度的区域空间各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很不一致。这就给指标的选取带来一定的难度。
1.对选取评价指标的说明
评价指标所提供的因果关系应该能够评估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素范围和作用力大小,从而可以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内在原因与动力。
旅游竞争力不只是一种外部的“卓越”,更多的是一种内部支撑外部卓越的能力,这种内部的“支撑力”比起外部的卓越更重要[10]。测度与评价旅游竞争力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与提高旅游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并制定出更好的竞争战略。因此,评估旅游竞争力,除进行目前的竞争力业绩评估外,还需对能够持续影响旅游竞争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对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不仅要能反映旅游竞争力的市场锋芒,还要能体现出旅游业长期保持与发展市场锋芒的能力,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1]。
2.本文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从8个因素大类进行旅游竞争力评价,即市场竞争力业绩评价、资源竞争力业绩评价、区位竞争力指标评价、对外开放度竞争力指标评价、企业竞争力业绩评价、规模竞争力业绩评价、发展竞争力业绩评价、环境支撑力指标评价[12]。其结构体系见图1。
图1 旅游竞争力的结构模型图
遵照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实际资料可得性,建立起旅游竞争力评价的层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表述如下:
式中B[,1]市场竞争力业绩。不仅从一个行业的现有实力来了解其发展水平和状况,还要客观综合地评价该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趋势,对市场的需求情况和结构即市场竞争力作进一步分析。可以选取入境旅游者人数、入境旅游者人均天消费、国内旅游者人数、国内旅游者人均天消费、客房出租率5个指标来反映。
B[,2]资源竞争力业绩。旅游资源和旅游人力资源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用1~4级旅游景区数量、国家级旅游资源丰度、旅游院校在校学生数和资源预测来衡量(旅游院校在校学生数的指标,旨在考虑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B[,3]区位竞争力指标。区位条件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位竞争力成为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选取5个指标来实现区位竞争力的量化:吸引力、通达力、潜势力、区域中心地位指数、区位预测值。
B[,4]对外开放度竞争力指标。国内旅游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使旅游业的外向性倾向日益加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对外开放程度的左右,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当地的对外开放政策施加影响。选取6个指标: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出口比率、进口比率、外商投资率、政策开放程度(政治的不可抗力)作为量化的依据。
B[,5]企业竞争力业绩。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便是企业竞争力。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产业中主体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就旅游经济而言,旅游市场上产品的供给主要由旅游企业提供。因此,旅游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就取决于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可以选取5个常用的经济指标: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利润率、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和人均实现利润。
B[,6]规模竞争力业绩。反映一个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发展程度和竞争力水平,首先就要着眼于该产业的经济实力;而反映一个产业经济实力的主要方面就是其创造增加值和财富的能力,以及其产业规模大小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因此,可以选取旅游收入、旅游业固定资产总额、旅游业基本单位数和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4个总量指标来衡量区域旅游业的经济实力[13~14]。
B[,7]发展竞争力业绩。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则衡量了这种发展态势。关于发展竞争力的评价,可以用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接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率、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3个指标来衡量[15]。
B[,8]环境支撑力指标。本部分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大环境来衡量其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潜质。选取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旨在反映该地的总体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全社会客运周转量、等级公路、铁路网密度——衡量一地的交通状况;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水资源量——体现旅游生态环境状况[16]。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与改进
由于评价省区旅游竞争力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自变量共线性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随意性等问题,本文选用AHP法先对指标体系A-B-C三个层次指标的权系数进行确定,然后用信息论中加以改进的熵技术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最终确定第三层次C层共37个具体指标的权系数,进而对我国各省区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1.AHP方法的运用及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的AHP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技术,是将要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目标而言重要性的赋权结果。本文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评价,其基本过程大体为: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中的某元素而言的评价层中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状况,其形式如下:
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确定指标的权重。为了考虑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一般来说当CR<0.10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就要调整判断矩阵,直至满意为止。
计算结果为CI=0.0365,RI=0.5281,随机一致性比例CR=0.0674<0.1,表明结果令人满意。就技术本身而言,AHP方法识别问题的系统性强,可靠性相对较高。
问题存在于:当采用专家咨询方式时,容易产生循环而不满足传递性公理,导致标度把握不准并丢失部分信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17~18]。
2.熵技术支持下旅游竞争力指标权系数的赋值
(1)熵值法的原理
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在信息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二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小。所以,可以根据各项指标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个工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具体方法为:
①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方案指标值的比重p[,ij]
。
(2)改进的熵值法
在用熵值进行效益评价时,时常会遇到一些极端值,指标值为负时不能直接计算比重,也不能取对数,而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这两个值又不能删去,因此需要对该项指标数据进行变换,在此处采用对各指标值标准化的方法来处理。计算公式为:
用标准化法进行变换的优点分析:
①用标准化法变换不需要加入任何主观信息,是一种完全意义的客观赋权法。
②用标准化法进行变换评价结果是唯一的。
③标准化法有利于缩小极端值对综合评价的影响。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修正AHP方法时的计算结果详见表2。
3.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值A的确定
综合评价值选择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求得,即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分值,代入数学模型:
四、实例研究——中国内地31省区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与分析
把各省区的相关数据带入上述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详见表3。
其中A表示各省区旅游竞争力,B1~B8分别表示各亚类的竞争力计算结果,A′表示各省区的旅游竞争力相对值(以北京市为1时各省旅游竞争力的相对值),S表示各个省区按旅游竞争力大小的排序。
比较表中A′值的大小,可将内地31个省份归为四类:
Ⅰ类(竞争力强)(A′≧0.90)。广东、北京、上海、江苏4省(市),占内地省区总数的12.90%。
Ⅱ类(竞争力较强)(0.80≦A′<0.90)。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天津、四川6省(市),占内地省区总数的19.35%。
Ⅲ类(竞争力较弱)(0.75≦A′<0.80)。河南、湖南、海南、安徽、江西、湖北、河北、云南、山西、广西、黑龙江、吉林、陕西13省(区),占内地省区总数的41.94%。
Ⅳ类(竞争力弱)(A′<0.75)。重庆、新疆、内蒙古、贵州、西藏、宁夏、甘肃、青海8省(区),占内地省区总数的25.81%。
从三大地带的空间划分来看,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竞争力明显强于中西部。A′值居于I类的省市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带,A′值居于Ⅱ类的省市除四川省外,也是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带,东部地区落入Ⅲ类的只有黑龙江、吉林和海南3个省份,没有省份进入Ⅳ类。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竞争力的弱势集聚区域。中部地区占据了Ⅲ类的绝大多数,西部地区只有云南和陕西进入Ⅲ类,其余全部归入Ⅳ类(竞争力弱)。
从旅游竞争力的南北空间分布上来看,南方旅游竞争力略强于北方。在I类和Ⅱ类的10个省(市)中,南部有5个省(市)(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占50%,北部有4个省(市)(北京、山东、辽宁、天津),占40%。
此外,对比三大发达地区的旅游竞争力,长江三角洲的旅游竞争优势略强于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五、结语
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条件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旅游竞争力。本文力图在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基于改进熵值法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与已有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相比,其优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评价者主观意愿对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参考被评价地区各项指标的原始数值,在横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项指标的熵值,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个评价方法的提出为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各地旅游竞争力的现状、找出竞争优劣势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框架,同时也为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了较为客观和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