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在教与学之间行走_数学论文

适切,在教与学之间行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切论文,教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凭借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适应性研究”的研究契机,课题组开展了以老版教材适应性为重点的实践探索2014年秋季起,学校全面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适逢教材更迭,新老版本教材能否实现“软着陆”,能否为适应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挥其功效,能否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提供最适宜的水土,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关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适应性的教学思考

      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便如此,在教学中,我们也无法回避对教材本身的解读与重构.在旧版苏教版教材的使用中,存在着部分不适应的地方.

      (一)过分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智力发展层次

      图1是旧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页“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学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以自身为中心,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必须要计算杨树苗的单价48÷4=12(元)和松树苗的单价63÷3=21(元),然后通过比较:21元>12元,所以松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但从学生角度看这道练习,4棵>3棵,48元<63元,不需要计算就能直接判断出数量少总价多的那种树苗的单价肯定贵一些.

      

      (二)过分以成人为中心,忽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图2是旧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页“想想做做”第3题.这是学生认识完三角形之后教材设计的一道练习,教材利用此题让学生将所学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进行实际应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图中从学校到少年宫不论是从生活经验,还是从知识经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都很容易得出最近的一条路.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知识而教知识,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显得更为珍贵.

      

      二、基于教材,在教师的教与学之间寻找平衡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教学需要基于儿童的经验,尽可能以儿童的角度和立场实现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需要释放儿童的天性,摒弃“唯知识”的价值定位,摒弃教师对于数学学习的过度干预,重新进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充分依托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例和特色,让教与学自然和谐.

      (一)数学现实: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科学建构

      教材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还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活现实,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合二为一,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单元,教材设计了调查班级同学蛀牙的颗数,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记录的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蛀牙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教材以此创设实践活动,适应了学生的生理特征,教材中这样的素材源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通过统计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

      (二)差异学习: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自然共生

      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版教材通过“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在每一单元的最后,新版教材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的栏目,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还应关注学生的差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而相同年级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材适应学生,应适应学生的差异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降低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难度,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假设”删除,同时增加了“归纳”和“演绎”等策略的引导,调整了认数、统计、计算等内容的学习层次,目的是使教材更加适应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地引领学生获得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发展.

      (三)方式适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寻找平衡

      教学方式的改革被看作课程改革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苏教版教材的教学诉求.尊重不同的学习方式,就要看到不同学习方式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刻意强调某种学习方式而排斥其他学习方式.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教材提供的活动线索符合实际,为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撑.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呈现出多边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内部都有一个钉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钉子板上围出这些多边形,并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发现围成多边形的钉子数是多边形面积的2倍.在学生充满规律发现后的喜悦之时,教材第二板块中又设计了多边形内的钉子数不止一个时,规律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自觉自主的探索中完善修正了规律,即皮克公式这样的教材编排设计没有告知学生皮克公式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教材被学生所适应着.

      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上,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老教材在算式7.98÷4.2之后,出示大象老师的问话: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如图3).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以支撑对大象老师问题的讨论,因此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对于这样的细节,新的苏教版教材,直接删除这样的问题,将之改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通常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想一想,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尊重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同时还渗透着“转化”这样策略的重要作用,更加科学地适应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素养提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渗透积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同时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指向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学生身边的数学现象、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文化史巧妙地融入,沟通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提升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充分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适应着学生的数学学习.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79页有一道练习题(如图4),为学生提供了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2002年各月平均气温的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通过对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的分析与比较,学生对统计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但教材的目的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链接“你知道吗”栏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一年中,上海和悉尼的气温变化趋势为什么大不相同呢?学生在阅读“你知道吗”后逐步明晰“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所以上海的夏季和冬季正好与悉尼相反”,这样适应学生数学学习的教材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探究自然界的规律的正向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除了在习题里融入“你知道吗”栏目,有机渗透数学文化,另外在数学知识的展开过程中呈现相应的背景资料和先辈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艰辛历程,以突出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数学与生活及社会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体会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价值例如,在学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材通过设计小明参观钢铁厂这样的生活情境(如图5),通过计算钢管的根数,联结所学的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数学文化自然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三、辩证地把握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度

      当然,适应不是迎合,不是要求我们的教材去迎合学生、迎合教师.解决数学教学问题需要我们站在培养全人的角度辩证考量.在理解课程改革时,我们应该明晰课程改革本身“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革轨迹.直面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锐意改革的胆识,更需要教师的学科自觉.适切处理与适度开发的辩证处理应是相得益彰的过程.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标”、心中有“数”由双基到四基,由被动学习到体验活动、经历探究的渗透,只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可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适切是辩证处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价值尺度.

标签:;  ;  ;  ;  ;  

恰当,在教与学之间行走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