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名牌与质量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名牌论文,关系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名牌与质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尤为突出,中国货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这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和营销者应注重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名牌质量市场关系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在报刊上看到两篇这样的文章:《中国货:如何在欧洲卖好价》⑴、《中国丝绸该创自己的名牌了》⑵,皆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名牌商品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中国缺少名牌商品,中国的商品该创自己的名牌了。
中国货在欧洲市场上,有的质量很好,但牌子不响,广大消费者一无所知,尽管价格低廉,欧洲人还是喜欢买当地的名牌货。例如,中国丝绸产品,尽管其生产和使用在国内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目前产品在质量、品种、花色及加工整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这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的仍是“地域牌”,共一千多家企业,很少有企业在提高内在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外部形象的塑造,创出国际性的丝绸名牌。
至于在国内市场上,许多企业自以为商品质量上乘,“酒好不怕巷子深”,不重视商标设计、广告宣传和产品服务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另一些例子则更富启发性,即国内一些企业在创立了名牌或引进了名牌之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躺在名牌上睡大觉,而不去重视商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最终失去了“名牌”。例如,国内一些酒厂的酒创出名牌后,一时间供不应求,于是他们就只顾产量、不顾质量,或是将周围小厂的酒收来勾兑,或是直接贴上自己的商标出售,结果砸了自己的牌子。
还例如,我国改革中(八十年代后期)诞生的“阿里斯顿”九兄弟⑶,当初都是齐刷刷的一样高,即都是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的生产流水线,且不说这种现象是否属重复引进,可以说他们都引进了一个国际名牌,但经过六七年的竞争,这“九兄弟”已是参差不齐了,“美菱”、“中意”、“长岭”等脱颖而出,而其它几家,特别是“北冰洋”等三家却陷入亏损,面临倒闭。究其主要原因,则是前者在产品市场定位之后,重视了原有名牌冰箱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如“美菱”著名的以质量为本的“森林战略”,“长岭”遇到质量滑坡后的逐台整修等,都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后者,有几家在冰箱旺销的时候竟然取消了质量检验科,连自己的职工都不愿买自己企业生产的冰箱,其市场情况可想而知。此类事例也不胜枚举。
这两类截然不同的经济现象皆并存于我国现实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名牌商品与商品质量(以下简称名牌与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二、二者的关系
对上述所列事实细加分析以后,笔者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市场配置经济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加强和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名牌与质量之间,已不是相互孤立,更不是相互对立的状态,而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
(一)名牌是质量的完美体现和市场延伸
质量,是反映商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它包括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等几个方面的要素,高质量的商品在这些方面都是经得起考验的;名牌,即具有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或商标)。它包括质量、知名度、信誉、市场占有率等几个要素。
企业生产的一定商品,质量再好,如果成不了名牌,或不注意创立名牌,消费者将无从知晓(即使购买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从而无法对这种商品进行市场认证,商品也将产生不了应有的市场效应——即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因此,在质量既定的情况下,没有数量的产品,将形不成规模,形不成规模的产品,将无效益可言。
再者,随着大部分商品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加上消费者认牌购物取向的日益增强,即使是高质量的商品,成不了名牌,将卖不出好价,也上不了档次,国际市场如此,国内市场也如此。例如,在美国市场上,质地、 款式相同的意大利真丝衬衫和中国真丝衬衫, 标价竟分别是900美元和25美元,就因为意大利的真丝衬衫是名牌。
因此,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在商品质量的基础上,都很重视名牌的创立。如美国可口可乐饮料公司创出了“可口可乐”名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出了“丰田”名牌等。我国近年来也有不少企业看到了名牌的价值,并形成了一批中国名牌。如“健力宝”、“雅戈尔”等,但中国名牌的意识还没有普遍树立,能够走进国际市场的中国名牌还很稀少,因此仍需我们的企业在提高商品质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创出名牌,畅销中国,行销世界。
(二)质量又是名牌的物质内容和价值基础
的确,一定量的商品,特别是高质量的商品,如果成不了名牌,不仅无助于企业,也无助于国家。那么,已经成为名牌的商品,是不是就可以不重视质量呢?回答正好相反,即已经创出的名牌或从国外引进的名牌,也应该致力于商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名牌与质量是两个共存共荣,共生共灭的现代商品学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牌”属于精神和文化层次的概念,而“质量”属于物质和经济方面的内涵,精神和文化要以物质和经济作为基础。市场实践也告诉我们,名牌没有质量作保证,比质量没有名牌作衬托,对消费者和经营者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对名牌而言,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国内一位厂长曾提出一道特殊的算式:100-1=0,意思是说,在100件产品中,如果有一件劣质品,那么这种产品的信誉就等于零。众多世界名牌,也无不把质量当作第一位的要求,如在“奔驰”汽车公司,搞生产的工人有1/7是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的,单一个引擎就要经过42道检验。这就要求已经创出名牌或引进了名牌的企业,还要在商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上苦下功夫,提高生产技术,加强质量管理,巩固名牌,发展名牌。
三、对策的拟定
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成不了名牌的商品,即使质量再“高”,也意味着浪费资源;同样地,没有质量作保证的商品,即使牌子再“名”,也无异于假冒伪劣。那么,作为企业,怎样才能做到既保证商品质量符合国内国际市场的要求,又保证已形成的名牌长盛不衰呢?即如何正确处理“名牌”与“质量”的关系。笔者想对此提出以下若干对策思路。
1、树立“质量第一、名牌至上”的观念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也靠产品,但产品的好坏靠数量,数量的多少靠计划,计划却允许“滥竽(劣质或无牌商品)充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从行政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直接面对市场开展竞争,它的行为指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的生命在于产品,产品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生命在于市场,市场呼唤着名牌。
因此,作为生产企业,应树立“质量第一、名牌至上”的观念,严格按照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
或GB/T1900 ——IS09000国际系列标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以此为基础,创建、 保护和发展名牌。
2、正确选择销售渠道,完善产品服务
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渠道,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条:⑴企业直接销售(也称直销渠道);⑵委托代理商分销;⑶出售给批发企业,最终出现在零售企业的货架上。也可同时运用以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销售渠道,但无论怎样,企业都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⑴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最终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反馈信息,从消费者的满意或不满意中,找到改进产品的思路;并配合商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如免费上门安装、维修等),产品好更需服务好。⑵必须注重物色一些服务水平高、知名度大、商誉好的商业企业或代理商作为本企业商品的经营者,并向专营、专卖、特许方向发展。否则,质量很好的名牌商品很可能会因商业经营者的“官”商作风和劣质服务而名誉扫地——“名牌”莫被“门牌”误。
3、慎重运用“合资”、“合作”、“联营”等形式。
时下,不少有名气的企业为了使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正在广泛运用“合资”、“合作”等形式扩大再生产。这本无可厚非,但不少企业在此过程中,有的丢掉了自己多年创出的名牌,有的降低了原有产品的质量。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在运用以上形式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⑴充分重视名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不能轻易转让或变卖,而应通过“合资”等形式不断扩大其国内国际影响,实现资产的迅速积聚和增殖;⑵选择好“合资”、“合作”或“联营”的对象,不能图一时之利,只重视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应对拟定的合作对象进行周密的调查和了解,如它们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质量控制水平和信誉的好坏,在此基础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
4、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名牌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为什么近几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合格率普遍下降(国家技术监督局抽查的产品质量合格率:1991年为80%;1992 年和1993 年均为70 %; 1994年为69.8%)?为什么我国一些原来质量很不错的名牌商品只是昙花一现,不能形成象“可口可乐”、“丰田”那样的“经典”国际名牌呢?我想除了一些次要原因(如管理不善)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忽视了科技的应用。
因此,有关企业在保证商品质量和弘扬名牌的工作中,必须始终不懈地追加科技的投入,促进技术改进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名牌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名牌与质量在市场运行中的动态结合,让名牌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企业只要正确处理好名牌与质量的关系,在生产和营销活动中,就不会有近视思想和狭隘观念,考虑得更多的将是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和宏观发展战略。同时也会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不仅要生产和创建名牌,而且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发展名牌;不仅要使商品变成名牌,而且要使企业也变成名牌。这种认识,一旦变为每个企业的共识,中国名牌誉满全国、誉满全球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备注:
⑴《中国贸易报》,1995年6月5日;
⑵《国际商报》,1995年6月19日;
⑶《经济日报》,1994年4月26日。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