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历史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政府论文,新兴产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变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保护主义的政策与措施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它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涉及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低碳经济时代的出现和形成,涉及国际间经济利益的分配,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有学者认为,奥巴马政府非常关注新能源产业,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化解金融危机以及为美国新一轮经济复苏奠定基础的主要手段;也有学者认为,美国正在引领低碳经济时代,绿色经济将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新能源产业可能成为美国(当然也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火车头。
目前,新兴产业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其实并不新鲜,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它们早就渗透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本文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目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以此管窥美国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美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变化和调整,以及政府干预和推动的供给型产业发展路径。
一、美国政府对新兴产业的重视和发展由来已久
在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充当了推动者、培育者和扶持者的角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就对以石油替代能源的合成燃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实际上,美国矿产部早在1925-1930年以及1937-1944年间就开始了有关从煤炭提取燃油的研发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将军证实了德国军队运用合成燃料与盟军作战的事实,使一些政治家出于军事目的、好奇心以及各种利害关系,重提之前进行过的但已放弃的合成燃料的研发项目。[1]
194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合成液体燃料法案》(Synthetic Liquid Fuel Act),批准了为期5年的3000万美元的开发计划,希望在战时面对美国军队有可能缺乏传统的石油能源的环境下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于是就在宾夕法尼亚州建实验室和厂房进行技术开发和试验;后该计划延长为8年,追加6000万美元的经费,并在密苏里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立氢化厂房,继续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合成燃料。1950年该法案获得修正通过,又批准了260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煤炭气化的研发,并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摩根城建立了大型实验室。而美国矿产部也牵头进行了一项研究和开发计划,主要是从煤和矿层中提炼液化气,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Bureau’s Office of Synthetic Liquid Fuel),提出了一项87亿美元的政府直接投资,期望每天的产量能够有100万桶。但由于战争很快就结束了,石油的储量还相当大,而且价格还非常低,私人企业没有参与这一项计划,1952年,这一计划就停下来了。[2](P301-302)
但是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使美国人开始担心能源问题了,能源独立计划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计划中,合成燃料就成为能源独立计划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从美国资源结构来说,煤炭的储量相当大,估计可用200年,因此,从尼克松、福特到卡特总统,都认为从煤炭中提炼液化气是可行的,于是美国政府重新开始了合成燃料计划。尼克松政府时期的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成立了能源独立管理当局(Energy Independence Authority,EIA),专门管理有关资金的运用和相关技术的商业化,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天产35万桶液化气,1985年每天有100万桶的产出,1995年达到500万桶,2000年达到1000万桶的产量。卡特政府时期也是大力支持这一研发计划的,因为他们对石油供应的估计是悲观的,认为在80年代末石油供应就会枯竭,因此,卡特政府鼓励合成油料和天然气的研发,政府投资了880亿美元(里根政府尽管把这些计划停了下来,但断断续续地,这一计划的投资在2009年时已经超过了2330亿美元),也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合成燃料公司(Synthetic Fuels Corporation,SFC)处理相关的事项。[2](P303-304)
在整20世纪60-80年代,由于石油短缺没有成为事实,美国政府维持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研发项目,目的是倡导能源独立,不要过多地依赖进口石油,进口量不要超过总用量的30%,要充分利用美国丰富的煤炭资源。
有关核能技术的开发,以及核能的利用,在美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得到历届美国政府的支持。在能源危机的70年代,核能成为美国能源独立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把它当作是类似于“阿波罗奔月”的计划,70年代每年的研发经费有3亿美元。1980年通过了《核能工程法案》(Magnetic Fusion Energy Engineering Act of 1980),美国政府投资200亿美元。因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2000年以后,美国政府的投入在减少,2006年只有2亿美元,但这一计划还没有停下来,后来又变成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2](P307)
90年代克林顿政府大力发展所谓的“新经济”,同时又把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放在了新型节能汽车计划上。当时美国政府与汽车三巨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共同投资开发新型高效节能汽车。①该计划的目的在于节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期望汽车的油耗是每80公里/加仑。但是当时的油价还比较低,而制造的成本比较高,消费者又不买账,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但是政府花费的补贴成本高达15亿美元。不过,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也是目前美国新型能源产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新的国家能源政策,声称要为美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可靠的、可支付得起的、环境友好型能源。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产业,以及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能源来源的多样化,着重于能源的安全性和独立性。[3](P7-12)乙醇燃料和生物燃料则是2007年以后美国政府力推的新型产业。布什政府通过了《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计划到2022年美国每年消费生物能源360亿加仑;而奥巴马政府则强调到2030年美国每年消费生物能源600亿加仑,25%的电力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声称要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绿色能源建设,要创造“绿色工作岗位”,计划在10年时间里美国经济要转向清洁能源经济。
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借着“救市”的东风,主张大力发展以新型能源为核心的新兴产业。2009年2月和6月,国会先后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即《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新兴能源产业、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改善和提高普通民众在新型能源方面的消费能力。围绕新型能源的融资、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大做文章,奥巴马的施政纲领由此赢得了“绿色新政”的美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就启动了若干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计划,一直重视发展新型可替代能源,只是发展目的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以前通常是在面临能源短缺和油价上升的情况下,主要是出于国防和军事考量而实施的,经济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但是在奥巴马执政以来,面对的是全球社会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从拯救经济危机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2008年6月,美国国家航空和空间管理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研究者曾经强烈地警告美国相关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美国在未来的几年中如果不开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发展转型的话,美国将会失去这最后的机会。[4](P6)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目前全球社会正处于能源革命的初期阶段,要想在下一波的经济增长中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有所改变,有所作为,而新能源则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实际上是美国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下转变能源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尝试。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所规划、投资、培育和扶持的新能源产业为当前美国政府倡导的低碳经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也说明了美国最近着重要发展的新兴产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新兴产业聚集于三大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发展,美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轮廓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智力和文化产业,以及物联网三大领域。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政府极力要规划和长期要发展的新兴产业有可能是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以高科技创新产业和基础产业更新换代为支柱的几个产业群。
1.值得关注的新能源产业群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所产生的各种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②
新能源所衍生的产业包括:节能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等;清洁的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和生物能源等;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国内的油、气和煤资源,以及将这些资源转变为清洁能源的技术产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包括覆盖全国的电网、电力输送管线和油气管道,以及相关工厂的建设等。
新能源产业一方面是节能产业,另一方面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还事关能源的安全和独立,以及能源供应的多样化、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问题。由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救市”的关键时刻,奥巴马政府会投入巨资(差不多1000亿美元)发展这些产业的真实目的了。奥巴马强调对新能源的开发将催生一个全新的产业,并为美国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即“绿色工作岗位”。他表示,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ARRA)对可再生能源和医疗领域的巨额投资就是一个佐证。
如果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的话,它将会使美国创造一个超越互联网革命的又一次经济转型。这样的发展战略将促使美国不再依赖化石能源,不再依赖碳基燃料而使用不昂贵、无污染、可以大量获得而且就在美国本土的资源。
从美国历届政府特别是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未来的经济复苏需要一个新的产业群,这一产业群已经不可能再选择以金融业为主体的高风险产业,而制造业产业群已通过国际分工形成了国际产业链,美国很难独揽消费品的生产。因此拉动美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就需要造就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大产业,它不但要涉及所有美国人的利益,也要关乎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要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为此,新能源产业群可能就是最好的经济发展引擎,它是拉动美国内需和激励创新的最佳结合,既可以解决内需置换,也可以促进创新出口。特别是在促进创新出口方面,它能为美国经济复苏和中长期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因为发展中国家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向这些国家出口低碳技术(包括对外合作和转让)可以成为扭转美国贸易逆差的一种手段。
但是,新能源产业能否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能否像“电气时代”、“信息时代”那样定义一个“新能源时代”,尚待观察。因为新能源的投资周期长、收益慢,私人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光是政府的推动没有市场的参与就难以见效。
2.“ICE”产业群
所谓ICE产业,即是美国Intellectual,Cultural,Educational,或Information,Cultural,Educational产业组合的称谓。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文化和教育行业从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或信息经济中,智力和信息行业倒是曾经得到较大的关注和发展,而把信息(智力)、文化和教育作为一个产业组合看待,则是在新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事情。
ICE产业刚刚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有一定联系,但有着重要的区别,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才刚刚显现。
面对1998年之后FIRE(Finance,Insurance,Real Estates)产业发展乏力的局面,美国的少数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过度金融化的FIRE产业是不可持续的,如果FIRE产业倒下的话,哪个行业可以替代它,并成为将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关于这一问题,纽约大学校长约翰·萨斯顿(John Sexton)在2004年12月21日曾做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以纽约州为例,FIRE产业的重要性将逐步下降,而ICE(首次提出了ICE产业的概念)产业的地位会逐步提高,纽约应该更加关注ICE产业的发展,理由是纽约是美国所有城市中人均大学生最多的城市,纽约也是接受来自美国其他49个州大学新生最多的城市,纽约还有100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45位美国科学院中生物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科学家,攻读科学学位和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学生人数也是比较多的,授予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在美国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美国纽约市不仅可以是金融中心,而且也可以成为世界教育资本的中心(educational capital of the world)。
2006年7月,纽约政府研究中心(Center For Government Research)主任肯特·加德纳(Kent Gardner)主持了为纽约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的研究项目。他执笔《纽约发展的解决方案——纽约州独立学院和高校的经济影响》的研究报告,[5]正式提出发展ICE产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该报告分析了纽约市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认为曾经的制造业中心、港口城市、金融中心的纽约应该大力发展ICE产业。
2009年2月3日,纽约州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组织向立法机构的经济发展联合预算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有关发展ICE产业的听证报告,认为在FIRE产业倒下时,必须唤醒另一个沉睡的“巨大产业”——ICE,发展ICE产业,利用其蕴涵的丰富ICE资源,建设新纽约,使纽约在烈“火”中获得重生,成为新的“火中凤凰”;通过ICE产业的发展,使纽约成为ICE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佼佼者。为此,纽约州预算委员会通过了相应的法律程序,决定投资1300万美元用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资料和信息化建设,把发展ICE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手段。
纽约的发展思路与《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计划不谋而合。在该法案中,美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投入的巨额投资中有30%以上是投资于科研、教育、宽带、无线网络、医疗信息化和基础设施,以及为美国经济长远发展考虑的项目。因为奥巴马曾经说过,拯救美国经济的重要步骤就是要扩大投资,而投资的相当部分要用于数以万计的学校、社区学院和公立大学来装备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衡量这些投资计划效益最大化的标准,就是要看能否建立起对于未来经济创新活动至关重要的实验室、计算机和电子设施等信息基础。这些投资为美国的长期增长和繁荣打下基础,是美国在21世纪保留和重夺竞争优势的关键。
《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传递出来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美国仍然非常重视IT技术对传统行业特别是传统基础设施改造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国的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利用IT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的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造起更为先进、更具竞争力、面对未来的基础设施,再次打开美国经济的增长引擎。
3.物联网产业
“物联网概念”③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6]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这是一个新概念,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大家公认的概念。但总的来说,“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须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7]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故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均是智慧地球的有机构成部分。
《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投资1200亿美元用于基建计划和科学研究,基建计划的重点就是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兴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加强宽带网络覆盖,其中72亿美元将用于改善网络宽带通路,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这些用高科技改造的基础设施其实就是一种物联网。
物联网的另一种载体是智能电网,《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中有10亿美元投资于美国的电网。美国电网是工业时代现存的最大遗产,这些老化的电网亟须智慧升级,借助宽带数据流、数字传感器和先进分析方法将可以实时应对需求,从而可以更智能地获得并管理电能,并有助于将可再生的资源引入电网,以智能电网和超导电网对传统电网进行升级换代。
另外,《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投资190亿美元于医疗信息技术领域,例如将病例数据电子化。投资电子病历将刺激整个美国医疗系统的整合和效率提升,将使医疗系统真正地成为一个系统,将诊断、药物发明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与保险公司、员工、患者和社区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所规划发展的新兴产业群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低碳经济主题是一致的。作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其实质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则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创新的转变。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要使经济真正地走出疲软复苏的恶性循环,使美元在中长期继续走强,维持美元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找到维持后劲所需的长期经济增长点。上述的三大新兴产业群正好符合低碳革命的要求,既适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已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能够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有可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美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
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美国政府起步早,规划也比较切合其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后,新能源产业中的合成燃料、核能、新型节能汽车、乙醇燃料(Ethanol)和生物燃料等,已具备前期研发基础,并且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发展了各种新能源,使目前美国能源生产实现了“来源”的多样化,除了煤、天然气和石油之外,由清洁和可再生资源生产的能源占到28.8%,如图1所示。
图1 2008年美国各种资源供给的能源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Energy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tonto.eia.doe.gov/energyexplained/index.cfm?page=us_energy_home.
在电力生产中,据美国能源部2008年的统计,以煤和天然气发电占到69%、核电占20%,还有就是水力和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电力,约占9%,如图2所示。
图2 2008年美国电力行业生产的原料组成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Energy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tonto.eia.doe.gov/energyexplained/index.cfm?page=electricity_in_the_united_states.
而在2008年中,美国能源消费的来源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占有近16%的比例,如图3所示。能源供给和需求部门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3 2008年美国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情况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Energy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www.eia.doe.gov/cneaf/alternate/page/renew_energy_consump/rea_prereport.html.
图4 2008年美国能源消费中的来源和部门情况(%)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Energy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www.eia.doe.gov/emeu/aer/pecss_diagram.html.
超过一半的州政府制定了有关可再生能源的组合标准和要求,一些州及地方政府在能源创新和环保等方面起了模范带头作用,美国已有28个州制定了气候行动计划,推出强制性的二氧化碳“总量限制和排放交易”方案,有17个州通过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限制标准,即所谓的“尾气管制标准”,有30个州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太阳能、风能和地热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实际上,美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在开始使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如西南地区的阳光地带,太阳能的使用是越来越普遍了。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在2000年时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电荒”,之后积极推广低碳燃料标准,促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在开发和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成为全美的榜样。该州圣哈辛托建立了大型的风电装置厂,莫哈韦沙漠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
2008年10月,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可持续能源、资源与经济中心经济学家大卫·罗兰-霍尔斯特(David Roland-Holst)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1972年到2006年的35年间,该州在节能方面创造了150万个工作岗位,雇员工资收入达到450亿美元,家庭在能源方面节约了560亿美元。[8](P4)2008年12月,该州还通过了一项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要求加州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水平。
ICE产业群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借助于新经济的浪潮,美国经济非常顺利地发展了十来年。目前来说,奥巴马要继续借助IT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以建造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的构想非常类似于克林顿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在如下三个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是IT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高,是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二是信息产业仍然是美国在21世纪具有战略价值的产业,凭借在传统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美国信息产业仍然是21世纪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毕竟英特尔、微软、Google、思科、Oracle、惠普、高通等一串全球IT巨头的名单彰显美国在该产业领域的强势地位;三是IT技术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最值得重视的趋势是美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借助奥巴马的“科技新政”开始快速渗透到可再生能源、医疗等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
四、针对新兴产业的新保护主义政策措施
在信息经济时代,新兴产业主要是IT产业,各国均以重视知识产权为名,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新兴产业主要是FIRE产业群,发达国家则以经济开放为由,要求各国实行金融自由化;而在后信息化时代,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产业群、ICE产业群和物联网产业为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低碳经济为由,采取一些措施以实施新保护主义。
1.征收所谓的“碳关税”
碳关税(Carbon Tariff)也被称为“碳币”,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税收。④
2009年3月,美能源部长朱棣文于20国峰会召开之前在众议院科学小组会议上称,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这将有助于公平竞争。
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美国借环境保护的名义推行“碳关税”,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目前来说,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征收过碳税。
实际上,“碳关税”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和外衣。“碳关税”之罪,其形在于捆绑,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贸易问题捆绑在一起;而“碳关税”之罪的实质在于贸易保护。美国的“碳关税”之牌显然有其深厚的内外战略考量,因为在“碳关税”光鲜的环保外衣下是赤裸裸的非公平与非共赢的贸易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决策者试图将国内与国际两个“战场”通盘考虑:在国内反击传统产业势力,为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保驾护航;在国际上为气候谈判增加筹码,迫使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让步。“碳关税”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备选手段。美国在新能源技术及产品方面具有优势,“碳关税”一方面借机完成对美国国内碳排放产业的革命,从而成为全球这一产业的绝对上游,成为产业主导者、规则缔造者、定价权控制者;另一方面从中补偿自身在此次危机中的损失。
2.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 Provisions)
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项附加条款规定:部分救援资金只能“购买美国货”,任何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所使用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该方案还规定: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为百分之百美国制造,除非联邦政府认定购买美国货可能面临成本远高于外国货已造成公众利益损失。2009年2月4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的票数也通过了经济振兴方案中的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由此可以推论,美国的钢铁业、木制品业、煤制品、石油制品、化学制品、烟草制品和家具制品比较适合这一条款,这实际上是为美国制造业的延伸发展提供一种法律保护。
3.环保和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GBs)也称为环境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和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有:绿色关税制度、绿色市场准入制度、“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s标准⑤及其他环保标准、强制性绿色标志(签)、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烦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和押金制度等强制性措施。
由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加速发展,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或绿色壁垒。
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并且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进行计算。如果忽视环境质量或降低环境标准,其出口产品实际上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或环境补贴,形成了对高环境标准生产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未计算绿色成本,是在进行环境倾销,因而应通过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
在技术壁垒方面,则涉及到市场准入、认证和认可制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
绿色和环保壁垒对农业出口产品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有直接影响。如2009年3月1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的《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Omnibus Appropriations Act of 2009)。一年一度的拨款法案制定与通过是国会批准政府预算并向各个行政部门拨付运行资金的过程,通常来说,这是美国的内部事务,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但在2009年的拨款法案中,有一个条款却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有直接的关联。该法案农业部分的第727条款(以下简称727条款)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定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这一条款意味着,美国农业部不得利用财政拨款来进行对中国禽肉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甚至被禁止购买到中国检验的机票。由此,实际上就是全面禁止了美国政府从事任何有关恢复中国禽肉进口的工作,也就断绝了中国禽肉出口到美国的可能性。
4.知识产权保护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美国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以此作为不向中国转让高新技术、低碳技术的借口,这样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与法美德等差距越来越大。
新贸易保护主义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2)金融保护主义。原指新兴市场公司在试图取得发达市场公司战略性股权时面临的壁垒。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外,国际上针对金融业的保护也有明显升温迹象,新贸易保护主义已扩散至金融领域。一是一些国家在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救助时只局限于自己国内的金融机构,对外国金融机构是“忽视”的,而在这些国家有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却不允许从中受益。二是各国商业银行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政治压力,要求其缩减海外业务,维持对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贷款。例如,英国政府要求接受其救助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必须向本国小型企业提供贷款;一些美、日等商业银行被“劝告”减少向欧洲企业的放贷。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减弱阻止了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对股权投资采取一定的抵制态度,限制资本的双向流动,放松了金融监管国际性合作等。
(3)国际上的资源保护主义。主要集中于对能源、粮食等战略资源的保护,表现为资源丰富国家试图主导资源价格、限制资源出口等行为,限制资源和能源的国际流动,减少矿产资源的开放,尽可能地利用外部资源(与能源独立政策相背),进行资源的战略性储备。除了众所周知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ECF)外,2008年,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泰国提议,与其他4个东盟成员国成立“大米输出国组织”(OREC),这些组织会以各种形式实施资源保护主义。
尽管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政策以及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实质性的保护作用。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公平贸易、环境优先保护、战略贸易保护理论为基础,贸易政策开始延伸到贸易国的社会政策甚至政治领域。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人文化倾向让贸易平台承载着贸易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等诸多因素,追求非贸易利益使得知识产权、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成为焦点,并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
形形色色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并不是一时的短视行为,在理论界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如美国的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保罗·萨缪尔森和保罗·克鲁格曼等关于自由贸易的保守看法,使这些政策措施更容易找到支撑。
五、结论
在后金融危机和后信息化时代,以新兴能源产业群、ICE产业群和物联网产业群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将引领美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几大产业群大都涉及能源和基础设施,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体消费者的投资、响应和支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美国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产业,只是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已,曾经的新兴和支柱产业还会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更替。
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新兴产业处于不断变动和替代之中。从19世纪初期以纺织业为主的制造业,到19世纪中后期的铁路、钢铁、通讯、石化、制药等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到20世纪初期的汽车和50年代的电子、航天、计算机等,再到80年代以后的信息、金融和房地产业,每一次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成长与繁荣。
美国政府进行新兴产业规划和发展的真正战略意图在于改变国际资源的分配体制,造就几个达数十万亿美元的新型产业群,大量增加国内就业需求,拉动美国经济再次崛起,实现美国从消费社会向生产社会的转型,彻底改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但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革命,美国政府还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救市与战略发展、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以及如何平衡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几个矛盾。
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来看,这是由政府供给导向型的技术创新而推动的,需要巨额的长期投资,而投资的回报和市场的发展前景却难以预测,因此私人企业和资本市场是不愿意打这一“持久战”的。为了维护美国长远的国家利益,美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干预和支持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了培育、诱导、推广应用和商业化,弥补了市场的失灵。⑥[2](P296、299)绝大多数美国总统对此是认同的,如卡特在1977年的电视讲话中就强调他的能源独立计划是“精神上的战争”,足以检验美国人的品质和政府治理国家的能力,一定要努力完成。[9]而克林顿在推行他的“新能源汽车计划”时也特别强调了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因为总有市场不愿为而政府就必须勉力而为之事。[10]而奥巴马总统则认为,美国政府之所以要致力于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事业,是因为美国人过分依赖于石油和化石燃料,把美国的经济、国家安全和生态环境置于危险之中。[11]事实表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按照所谓的自由放任和小政府的自由主义理想行事的,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美国的成功就是对新自由主义只说不做。从历史上看,不断的政府干预从来就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后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时代,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意义非同一般,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注释:
①这一计划名为“新型汽车合作伙伴计划”(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
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三大类,即大中型水电、新型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穿透生物质能。
③物联网这个概念在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不过,当时不叫“物联网”,而叫传感网罢了,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和开发。该概念美国也是在1999年提出来的,起源于MIT的汽车身份识别中心。国际电讯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ITU)于2005年提交了一份有关物联网的研究报告,详细论述了这一新兴产业。
④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其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避免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
⑤PPMs是Processing & Product Methods的缩写,是对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所制定的特定环境标准。
⑥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对美国政府干预和深深介入新兴产业市场持肯定态度,如美国巴特勒大学教授彼特·Z·格罗斯曼(Peter Z.Grossman)就认为,政府的介入确实暂时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但是也造成了政府的失灵。因为政府介入后一旦新兴技术成熟就要使其商品化,而在利益驱使下,私人企业也会涉足这些新兴领域,引起了企业的激烈竞争,但这不是对技术和成本的竞争,而是竞争政府对企业的支持,由此引起了技术创新方面的“寻租”现象。
标签:新能源论文; 新能源技术论文; 新能源产业论文; 可再生能源论文; 能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新兴产业论文; 电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