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与教学理念同步论文_崔菁

数学教学要与教学理念同步论文_崔菁

 崔 菁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 138000

教学理念是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反对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中心,不主张教师权威和教学控制,它所采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对话理论,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数学课的探究呢?

一、创设探究情境

如教学四年级(下)《三角形》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三角形,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然后提出问题:若把三角形的一张纸剪去一角,会出现什么形状的图形?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探索状态。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探究的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性学习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否则探究性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注重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创设轻松、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在情境中设置疑问,唤起学生想要探究的热情。

二、教导探究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出假设是学生自我探究的开始。“假设”可以是学生对结论的初步估计。方案是否可行,对结论的估计是否正确,都有待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验证。教师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筛选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或者猜想,再进行探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样做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考的问题往往由教材或教师呈现出来,这不可取,要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不管怎样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意探究,能够探究。

三、巩固探究成果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学习的想象力。学生不服输,好胜心强,是开展探究的有利条件,事实上有些探究结论不去争论、不去辩解是很难弄清其庐山真面目的。对于有些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一定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在探究中经过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论证,一定要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这种成果自然对错交织。教师不可盲目评价,不可对的表扬错的批评,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探究心理,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探究学习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果虽有些杂乱无章、有对有错,但却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的予以全面否决。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论准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对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四、拓展探究范围

例如,学习了《公园有多宽》后可以布置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长为宽的3倍,面积为21000平方毫米(图上的数据),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自编估算内容,并估算出结果。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探究学习的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是学生内心潜在的一种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需求和探究欲望,这种探究需求和探究欲望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知识要比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掌握更牢固。对于每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探究,教师只要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协作者、促进者,学生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这种进程中,学生还可能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新的发现,学生从数学活动的实践中,能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也学到数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论文作者:崔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数学教学要与教学理念同步论文_崔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