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文章阐述了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加强彭水县振兴乡村文化:要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战略;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值得人们深思。
近年来,彭水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本文以彭水县作为研究对象,如何抓好乡村文化的振兴,谈谈肤浅的看法。
二、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彭水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乡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7年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1160万元;开展文化活动较丰富,2017年全县乡村开展的文化、体育活动达300余场次;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完成了267场送文化下乡活动,配合渝州大舞台送文化下乡30场次,完成流动文化服务进村3856场次,完成率100%。彭水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关键,经济不发展,其他任务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不少地方热心农业产业发展、村庄改造或新建等经济活动,而对农村文化建设相对重视不够,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由于长期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设施陈旧,配备不足,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阅览室常年无人使用,服务能力弱化。现有图书资源,因缺乏农村群众需要书刊,也长期无人借阅,尘土满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新设施没钱重建,旧设施运行老化,缺乏更新和管护,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备状况不尽如人意。乡村群众大量缺乏文化活动的场地,活动开展相对有限,文体活动十分缺乏。文化活动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三)乡村文化活动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现有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已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村民在闲暇之余在家看电视、与邻居串门聊天、走亲戚、打牌。这几年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得比较红火,文化下乡活动多数是到乡镇,涉及不到一些偏远的农村,电影下乡、送戏下乡蓬勃开展,但经常放映的影片由于缺乏农村题材,不贴近农民,遭到农民冷遇。究其原因还在于“文”不对题,“文”不对路,文化投入没有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利农民所利。文化下乡培训度不够,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文化下乡只是送文化下乡而没有下乡“种文化”。
(四)乡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
当前,乡镇一级配备了专职专业文化工作者。但是专职人员往往也要身兼乡镇其他事务,由于政府的精力主要是发展经济,不能专心专职专业负责文化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多数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于文化生活的引导与建设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责任感;乡村缺乏有文艺技能、善于组织文化活动的文化能人。能吹拉弹唱的多是一些年岁渐长的人,无精力、无资金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年轻人外出务工,农闲也不愿学这些技能。同时民间文化传承者的老龄化逐渐严重,很多经典民俗技艺由于缺乏保护与继承,也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农村文化活动缺乏专业的文艺人才和能组织文化活动专职人才。
三、加强彭水县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政府不仅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更要关心群众的精神需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认识 到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意、增强发展动力、和顺群众关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发展动力的巨大作用。把文化建设放在重大议事日程上来考虑,统筹经济文化发展,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同等地位来考虑,增加资金投入比重,转变发展思路,认识到文化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应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设置相应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和文化设施配置等专项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
其次,鼓励社会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以民间资本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彭水县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激励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源,将政府与社会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利益共享”的投资格局,从而使文化建设社会化。
(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一是建立农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搞好调查研究,调研农民喜欢的文化活动和方式,想农民所想,利农民所利,充分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基层,深人农村,调查研究农村实际,挖掘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输送反映农村生活的书刊,办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创作适合农民需要,反映正能量的作品,要充分利用农村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文艺联欢晚会的形式,播放农民喜欢,广受农民欢迎的电视节目,创作一批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二是营造好乡村文化氛围。要致力创办好乡村文化大讲堂,建好利用好村广播站,在村里做一些图文并茂的文化、科技喷绘,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好乡村文化氛围,普及实用新技术,推广科技新成果,让群众以科学指导生产生活,用知识脱贫致富。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引导人、教育人、鼓励人,让乡村群众摒弃依赖思想,树立艰苦创业、自立自强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科学健康的乡村文化生活新形态。
(四)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文化人才引进机制。要大力引进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以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带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建立文化人才制度,面向社会招贤纳才,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招聘、引进文化人才,提高其经济待遇;推行引进文化人才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对编制内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乡村文化人才优先给予选拔任用。
二是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乡村文化技能师徒培养制度,确保有地点有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
[2]刘奇.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8
作者简介
周克慧(1966.5—),女,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管理。
论文作者:周克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文化论文; 乡村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文化活动论文; 农民论文; 人才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