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_布哈林论文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_布哈林论文

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哈林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苏共第一代领导人之一。列宁称他“是一位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注:《列宁选集》第3 卷,第550页。)

布哈林在列宁逝世以后,针对苏联的国情,围绕苏共党内的斗争,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捍卫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比较完整严密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体系。今天,系统地总结这一思想,似能令人温故而知新。

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1926年2月,布哈林在联共(布)列宁格勒省第23 次非常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列宁学说中最新的、独创性的东西”,“就是提出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时期有关的一些问题,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存在,已经得到巩固,重心正在由进行破坏性的工作转移到进行建设性的工作。”(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14页。)他接着引用了列宁的《论合作制》一文中的一段话:“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了。”他进一步强调说:“我们在我们国家中取得政权以前是国内战争的党,我们在夺取政权和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之后已成为国内和平的党。在夺取政权之前,我们的重心是要为夺取政权而进行革命的政治斗争。在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之后,我们工作的重心就是要进行和平的组织活动。”“现在我们的立场就是要克服我国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各样的、但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以自己的经常的干预保证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形式得到增长”。(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15—17页。)布哈林在1929年1 月所写的《列宁的政治遗嘱》一文中又强调上述列宁那段话“意味着: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人民,它保证整个社会的发展,它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伟大的集体组织者,发展的方向不是按照扩大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差别的路线进行,决不再搞‘第三次革命’”。(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43页。)

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方式

布哈林在1926年7 月发表的《论过渡时期的规律性问题》一文中指出:“正确的、按比例的劳动分工,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我们现今的商品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都是必需的。”(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95页。)可见,布哈林把现今的商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社会主义作了明确的区分。布哈林指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社会特有的附属物”;那种认为只有“在同价值规律的‘斗争中’才能在我们这里确立起比例的那种结论,是极其错误的。”(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96页。)“如果认为,计划经济的增长会造成(在价值规律消灭的基础上)一种按我们意愿行事的可能性,那他就是不懂得经济学的起码常识。”(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86页。)

布哈林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迫使国营工业不吃现成饭,活跃起来,去寻求市场,这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毫无疑问的成就。垄断的傲慢态度被打掉了,这种傲慢态度认为社会主义美德不在于努力改进同农民的结合,而在于享有行政特权,想要什么就拿什么,遇到困难和商业周转不灵就向国库伸手”。 (注:《布哈林文选》上册, 第318页。 )“市场关系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确定新经济政策实质的最重要标准。”(注:《布哈林文选》下册,第392页。)布哈林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久的战略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从表面上来看像是退却,实际上是进攻。“列宁在《论粮食税》的小册子里就把新经济政策称为正常的经济政策。”(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56 页。)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巩固工农联盟,更快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在于:我们利用农民、小生产者、甚至资产者的经济主动性,从而允许私人积累,这样我们也就在一定意义上使他们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和整个经济服务”。(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59页。)“新经济政策首先是对小商品生产者和农村, 对农民的让步。它同时也是我所说的战略手段:……以旨在保持同中农联盟的唯一正确和唯一可能的崭新方法实行进攻”。(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7页。 )“我们的出发点一直是:新经济政策无论如何不应当取消。”“我们大家都记得列宁的观点: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但是我们对它加以调节,而调节的限度和深度由我们即由苏维埃国家确定。我们同样知道,新经济政策本身包含着自我克服的根源,即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源。”(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24页。 )“光用指令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仅仅用单纯的剥夺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111页。 )“如果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一系列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关系、货币、交易所、银行等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60页。 )过渡时期的计划是建立在小经济和市场联系的形式上,有许多对自发含量的预测成份,远不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那种完备的计划。“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441页。)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不同的模式

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四大”上所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作为生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问题。他说:“我们面临着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各种各样的民族类型。”“社会主义无论如何只能在已经存在着的东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将是以前的资本主义形式在另一种形式中的继续;这就是说,各个不同国家的资本主义的特点,将在那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特殊形式中表现出来。”(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64页。)

1924年2月, 布哈林在共产主义科学院纪念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把“社会主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作为当时列宁主义面临的“五个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提出来。他说:“既然各国的革命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社会主义建设自然难免会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说在我国农民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对英国就不能这样说了,……因此,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自然也就不同,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直到转变为包罗万象的世界共产主义制度为止所经历的那些过渡形式,自然也就非常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忽视发展的特殊性,不要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要既善于识别和看出共同性,也善于识别和看出特殊性,后者在沿着共产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事业中,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196—197页。)

1926年2月, 布哈林又强调说:“正如同在各个不同的国家中资本主义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样,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中起初也将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一直要到最后,即当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时候,才会显示不出来而趋于消失。”(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4页。)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引导农民

布哈林指出,在落后的小农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实行一种保证使每一个小农能客观地参加社会建设事业的政策。”正确引导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非常郑重地提出的”紧迫问题。“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一问题是我们回避不了的,我们只能要么彻底解决它,要么根本放弃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事业”。“我们几乎在解决每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经济问题的时候,都要直接碰到这个问题。”(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2页。)

布哈林认为不能采取暴力、强制和剥夺的手段,而应采取为农民容易接受的简便易行的方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具体主张有以下几点:

1.不应急于消灭个体小农经济。布哈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在社会主义相当长的时期仍然要存在下去并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如人为地过急地消灭它,会给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他于1926 年2月的一次报告中指出:“如果说我们要把保证使每一个小农有可能参加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当前最主要的而且是要实行一个时代的任务的话,那么,理所当然,假使我们把中农说成是资本家的话,那我们就把任何道路、任何前景都堵死了。”(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7页。)1928年4月, 他又提醒:“有一种否认个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趋向,或者一般过高估计行政命令的方法,有时候忘记必须永远记住的各种好东西,例如忘记了中农。某些人对加强集体化的了解太简单,结果‘集体组织’几乎是用征集的办法组织起来的。”(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26页。)同年12月, 他指出:“在我们这里大约有2500万小的或极小的农户。粮食的决定性数量或绝大数是这些农户生产的,并且还将长期由这些农户生产。而且为数极多的活人,即苏联居民也正是由中农和贫农组成的。他们生活得愈好,他们生产得愈多,他们出售得愈多,对于苏维埃国家就愈好。所以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即:只要没有拖拉机,就不能前进一步!或者:只要没有把人们联合成集体农庄,就谈不上要他们改善自己的个体经济!我重复一句,不客气地说,这种立场是荒谬的。”(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07页。)

2.允许农民自由贸易、积累和雇工。布哈林认为,“长期禁止小生产者的,首先是农民的自由贸易,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破坏农民所习惯的全部关系,引起广大农民阶层反对我们,因而必然遭到失败。”(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440页。 )富农和中农“现在不敢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敢盖铁皮屋顶,因为怕被宣布为富农,如果他买机器,他就不让共产党员看见,高级的技术变成了秘密技术。……富裕农民对我们妨碍他积累和雇工表示不满;另一方面,遭受人口过剩痛苦的农村,贫农有时也埋怨我们,说我们妨碍他们去当这种最殷实的农民的雇工。”(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67页。 )贫农会“这样想,如果你们一块面包也不能给我,那我宁愿跑到最坏的恶棍富农那里挣块面包吃。”(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6页。 )我们“应当对全体农民,对农民的所有阶层说: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只有白痴才会说,我们应当永远贫穷;现在我们采取的政策,是要在我国消除贫穷的政策。”(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68页。)

3.对富农应采取和平经济手段加以限制和利用。布哈林反对对富农实行剥夺,主张采取和平的经济手段加以“利用和排挤”。其理由如下:一是俄国富农不像真正的资产阶级、资本家那样富裕,他们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不得不依赖合作社和国家。因而,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国家银行和经济机关的控制使富农合作社“长入我们的银行、我们的信用机关体系,并同时长入我们的一切经济机关的体系”,(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86页。)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使富农经济“长入社会主义”。 二是剥夺富农会使整个农村经济遭受损失。无产阶级国家可以“让资产阶级农民发展其经济,但我们从他们那里将比从中农那里取得多得多的东西。我们将把从资产阶级农民那里取得的资金,通过贷款方式贷给各种中农组织,或者用另一种形式贷给贫农和雇农”,(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70页。)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4.通过流通领域合作社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列宁在其晚年曾指出,通过合作社这条道路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逐步走向社会主义。但是,列宁未能来得及对这一思想作出充分的阐述。布哈林进一步阐述了列宁的合作制的思想,把列宁的这一思想具体化、明朗化。布哈林指出,列宁所说的合作社首先指的是流通领域里的消费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而不是从生产上组织起来的集体农庄。

布哈林说:“我们应当在农民中间千方百计进行联合成集体农庄的宣传,这是正确的,但是,断言这是推动农民群众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就不正确了。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吸引农民来参加我们的社会主义组织呢?只有用使农民关心经济利益的办法。合作社应当用使农民获得直接利益的方法来吸引他们。如果这是信用合作社,农民就应当得到低利贷款;如果这是销售合作社,农民就应当用比较有利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产品,从而得到好处;如果农民想买什么东西,就应当通过自己的合作社买到它,农民应当通过合作社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75页。 )“我们的政策已经不是骂中农做买卖,而是抓住它的贸易活动和利益,把它引入合作社,然后通过合作社使它与我们的工业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不知不觉地把它引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页。 )“我们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产并不是通过在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基础上以苏维埃经济来排挤农民经济的道路,而是通过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这就是吸引农民参加同我们有联系的并在经济上依赖国家及其机构的合作社;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是通过流通的过程,而不是直接通过生产过程,我们是通过合作社走向那里的”。(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223页。 )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是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因为有组织地进行采购和销售比个人进行要合算得多,共同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又会促使农民在某些农产品加工生产方面组织起来,进而逐步发展到农业生产本身方面组织起来。这个过程将随着向电气化的过渡而彻底完成。“农民从自己的私有经济即单个小农户的利益出发,必然会走上自身联合的道路,从而越来越和睦地同无产阶级国营工业结合起来。”(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414页。)这样,在无产阶级国家的资助、扶植下, 农民合作社必然长入无产阶级国家经济机构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五、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按比例综合平衡地发展

布哈林针对当时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提出如下主张:

1.必须保持农业与工业比例的平衡。布哈林指出:我国工业的消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市场。农民市场的容量是决定轻重工业规模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工业发展速度取决于农业需求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托洛茨基主义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天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的速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的发展才会打破纪录。然而,这要以农业能够有迅速的真正积累为前提”。(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79页。 )农民积累“就意味着对我国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能引起我国工业的巨大发展,而这发展反过来又能使我国工业对农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注:《布哈林言论》, 第184页。)如果用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来剥削农民,虽然在短时期内可得到一笔可观的资金,但从长远看,必然会搞得农村民穷财尽。工业会由于失去广阔的农村市场而停滞、倒退。这无异于杀鸡取蛋。

2.必须保持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的平衡。布哈林认为不能把工业化理解为重工业化,如偏面发展重工业,破坏重、轻工业比例的平衡,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比重方面同样必须使二者达到最完美的结合。将重心放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上是正确的,但同时必须估计到将国家资本过多地投到大规模建设上的危险性,因为这类建设需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出产产品;另一方面必须注意,轻工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的周转较快,可以让我们在发展轻工业的条件下利用其资本来从事重工业的建设。”(注:《布哈林言论》,第291页。)

3.必须保持工业中经常性生产的增长与基建投资增长比例的平衡。布哈林指出:“如果工业发展‘遇到了’自己的局限,这就是说:1 )显然采取了工业本身各部门之间不完全恰当的比例(例如冶金工业大大落后);2 )显然采取了工业的经常生产的增长和基本建设的(既包括工业的也包括整个公有经济的)增长之间的不完全恰当的比例”。(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88页。)同时, 我们“必须做到提高我们基建投资的利用率并在短期内取得大效果”。(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29页。)

4.必须保持农业内部各种产品比例的平衡。布哈林指出,粮食“危机是同不正确的价格政策,同谷物价格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极不相称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其结果是生产力的重新分配不利于谷物业,从谷物业中(相对地)转移了”。(注:《布哈林文选》中册, 第285页。)“我们还必须从使谷物同技术作物和畜产品之间在生产上和市场上保持比较正确的对比关系方面,来平衡我们经济的基本因素。”(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29页。)

5.必须保持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平衡。布哈林认为:“不能在现阶段片面地追求积累(托洛茨基所要求的就是这样)或片面追求消费”。(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92页。)如果不考虑国家后备情况, 偏面追求高积累、高投资,使积累和投资超出限度,则欲速而不达,会导致通货膨胀,经济紊乱,生产倒退。“必须考虑的不是最近一年或数年内积累的最高速度,而是能保持长期的最快发展速度的国民经济各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95页。 )布哈林认为必须力求使工业化有一种尽可能高的速度。但这不是说,必须把一切都用作投资。高投资“将会产生如下结果:1 )使实际的建筑工作不能以同样的规模跟上;2)一段时间以后将导致收缩已经开展的工程;3)会对其他生产部门发生非常不利的影响;4 )使各方面的商品荒更加严重;5)最终会减慢发展速度”。(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96页。)

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

布哈林指出:“我们还是处在资本主义的战斗力和它的技术、科学与经济重新发展的时代”,“我们尽管实现了胜利的革命,但是,我们在一系列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终究还是外行。”我们还“没有经常看到别国的技术和科学的规模。而‘事实是’:掠夺全世界的美国‘现在体现着’科学领导企业的原则、最新的技术和最广泛的科学运用。‘事实是’:依靠美国贷款而跃起的德国,重新成了整个欧洲技术改造和迅速改进生产的榜样。‘向德国人学习!向美国人学习!’的口号现在提上了日程,而且实际地、为一个无论如何必须解决的迫切任务提上了日程。这正是我国‘不再做又贫穷又软弱的国家,而永远成为又强大又富饶的国家所需要的东西。’”(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25页。)“我们就应当竭力利用‘外国的’技术经验。 我们应当加紧对这种经验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派遣一些严肃认真的人出去——必须根除那种只求一知半解的人的习气,因为那种人既不尊重科学,又不尊重人,也不尊重无产阶级。我们的学者应当比西方学者更熟悉西方的科学文献,不管这件事多么困难,多么艰苦。”(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36页。 )“我们必须消除俄国的闭塞性:我们必须注意欧美科学技术思想的每一个进展并利用它的每一项实际进步”。(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98页。 )布哈林还把“合理地并及时使用外国设备”作为“最重大的任务”之一。(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 229页。)

七、科学是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布哈林于1929年1 月在《真理报》上发表的《列宁和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任务》一文中即明确提出了科学是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的论断。他说:“科学,这是巨大的补充的社会生产力。并且,它愈是掌握更多的群众,就愈是成为更强大的杠杆。这就说明,为什么群众的教育事业,把科学推广‘到血肉中去’(列宁语)的事业,是文化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因而也是社会主义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37页。 )“当公文包和党证在官僚主义蝗虫之中被认为能取代真才实学和对事业的真正忠诚的时候,不妨牢记这一点”——“科学的用处”。(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25页。)“最新发明, 最重要的技术成果,严肃认真的合理化工作,吸引群众,发展和运用科学(其意义现在重要好几倍)——所有这一切应当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注:《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98页。)

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是对十月革命后苏联近2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比较系统和深刻的总结。布哈林不回避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他的见解切中时弊,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_布哈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