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动力与反思--网络文学的媒介突破与表现悖论_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的动力与反思--网络文学的媒介突破与表现悖论_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学论文,表征论文,悖论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处于生态困境中的文学迎来了“读屏”的时代,开始了与计算机网络的亲密接触。从此文学多了一种活法,增加了一种存在形式,变换了一副另类面孔。这似乎意味着文学命运的转机,甚至是文学改朝换代的开始。不过网络文学作为高科技时代文学的一种新变,既是对传统文学窘境的救助,同时也需要有对“读屏乌托邦”的省思与自救,因为那些登上网络快车的文学在实现生存突围的同时,正面临自我表征的悖论。

文学“E媒体”突围:历史合理性悬置

文学与计算机网络的“一见钟情”,首先是改变了文学的流播渠道和生存方式,实现了文学的载体革命:由传统的纸介质媒体转变为现在的“E媒体”(Electron Media电子媒体),从印刷文字的单媒介语言艺术转变为数字化存在的多媒体艺术。有人视计算机网络为文学的救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文学的新星,也有人认为网络会成为文学的克星,有人甚至悲观地提出网络文学的出现正是文学式微的征兆,是无从救赎的文学走向末路的陷阱。当网络文学还不能以质量赢得信任、以实绩赢得尊重的时候,对它的价值和前景产生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产生仅短短几年的网络文学,相对于发展了千百年的书写和印刷文学,不仅显得稚嫩和肤浅,而且单靠媒体的突围而没有艺术品质的确认和审美价值的自证,任何文学都无从赢得自身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看来,在网络文学尚未被文学惯例认可之前,有关它究竟是文学的“救星”还是文学的“末路”的争论还不会完结,它的历史合理性还是虚位的、难以设定的。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是一种人文精神性的价值存在,它浸润的应该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释放的应该是审美化的诗性魅力,营造的应该是人性化的心灵家园。当一种文学止于媒体突围却尚未实现艺术创新和价值重建的时候,人们对于他的信心或疑虑不仅是或然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它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都是未经证实也未经证伪的,是处于悬置状态的。当网络文学的时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媒体革命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的时候,它此时需要的不是历史的尊重,而是历史合理性的在场和定位。

文学表征悖论:赛伯空间的审美诉求

对于习惯于网络阅读的文学网民来说,网络文学的崛起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道别致、丰富而又价廉物美的文学大餐。在这里,你可以阅读到任何一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欣赏到层出不穷的网络原创作品,可以获得最丰富的文学资料或最新颖的文学信息与文坛动态,还可以最便捷地了解某一作家的作品专集、评价状况和读者的阅读次数,以及作品排行榜情况等等,而这一切均可免费享用、自由下载,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得来全不费工夫。笔者从“白鹿书院”、“汉语文学”、“榕树下”等文学网站调查获得的资料表明,文学网民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有一种“爱而难舍”又“痛其不争”的矛盾心态。人们对赛伯空间(Cyberspace)的审美诉求,正是网络文学表征悖论的现实佐证。譬如:

网络有平民化的开放平台,却又存在价值评判的失衡失依。互联网是一个最具平民色彩的虚拟社会,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家庭背景的差别,没有社会地位的悬殊,任何人都可以在完全平等的开放平台上,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来塑造自己的网络形象。网络总是为每一位愿意进行文学创作并且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把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展示给大家的人提供发言的机会。这对于因为社会分工而缺少文学话语权的文学爱好者和民间审美意识而言,找到了一个直接展现自己的舞台。所以有人认为,网络文学体现了一种“向民间回流的趋势”。由于网络的出现,“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并且感受到: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但是,这个平民化的开放平台又给文学的选择、判别和价值评估增加了难度。因为网络不仅给平民及其文学活动创造了机会,也给文字垃圾和非文学的宣泄提供了场地。面对空前高涨的网络创作、作品发布量,必然会出现大量假冒伪劣的文字垃圾、恣意灌水的上网表演以及价值判断的主观迷失等问题,从而导致精力、时间、网络资源、注意力的无端浪费。这种情况在传统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但在网络文学中更加突出。问题还在于:平民化的网络平台不认同权威,那么谁又有资格来作文学的遴选、导向和为之作价值评判?

网络是自由涂鸦的圆梦空间,却容易失去创作的精致和深刻。网络对于文学钟情族而言,就像是电影《甲方乙方》中的那个“好梦一日游”圆梦公司,它能使无数网民可以在网络中做自己平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成为想当而当不了的人,想圆而未圆的文学梦。网上圆梦与现实生活中的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可以掌握、可以左右的梦:网上创作你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发表就可以发表,想什么时候发表就可以立即发表出来。网友会因你精彩的言论而欣赏你,会因你智慧的闪光而崇拜你。与这种成就感相伴的,是直接大胆的表白和明确坦然的挑战。不过网络写手们有什么,说什么,乃至信手涂鸦,快意挥洒,恣情宣泄,在失去约束的同时,也容易失去细腻和精致。从言说权来讲,网络文学更类似于一种涂鸦书写和街头文化,追求情绪化、即兴化的无拘无束和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这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网络涂鸦者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许多网上作品拒绝深度、抹平厚重、淡化意义、逃避崇高,封杀了文学通往思想、历史、人生、终极意义、理性价值的路径,消弥了文学应该有的大气、沉雄、深刻、庄严、悲壮等艺术风格和史诗成分,更抛开了文学创作者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代言立心和艺术独创、张扬审美的责任。以信手涂鸦的方式来实现创作的自由,所“圆”的不过是宣泄之梦、游戏之梦,而不可能是文学之梦、审美之梦。

网上有交互式共享乐园,但又存在审美承担的虚位。网络文学创作具有实时、互动、跨境、跨文化、跨语言传播的特点,每一个网民都有权共享数字化乐园,在这里作平等的交流、无远弗届的沟通。网络揭去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社会面纱,是一种抹去了社会角色的最真实的个我袒露、最率性的心灵表达和最诚恳的交互沟通,因而,网络文学可以用最“无我”的方式实现最“真我”的传达和交流。传统的文学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位置明确而固定,而互联网上消解了言说者和聆听者的界限,那里没有固定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互联网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的互动性质。但是网络上的共享乐园也给文学的生长空间带来了两大烦恼:

一是“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泡沫诱惑和神话危机。当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时,不仅文学的艺术质量没有了保证,创作者的水平也没有了凭据。于是,我们寄希望于网络的“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美好愿望,不过是一种膨胀为五彩泡沫的神话,最多只是“人人都可短暂地充当艺术家”而已。一旦网络上的文学梦破灭,带来的将是自信心和网络神话的双重失落。

二是网络作品的“在场”与作者“不在场”导致创作主体观念的虚位,并且由此造成审美承担的缺席。由于创作者身份的虚拟和游移不定,使得许多网络创作在“无我”与“真我”的双重游戏中逃避了创作者所应该承担的艺术使命,回避了不该回避的社会责任。在这里,原创作者全凭自律而没有了他律,他无须为人民代言、为社会立心,也无须对审美承担予以艺术进取的承诺,更不要作文学传统的赓续和艺术规范的遵循,只需要快意而悦心、自娱以娱人。结果,主体责任、艺术承担、社会效果、审美意义等价值期待都失去了合理的逻辑前提。

走出文学乌托邦:数字机遇与网络鸿沟

读屏时代的文学要走出“乌托邦”的期待视野,还必须直面数字机遇与网络鸿沟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数字机遇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在客观上和后现代语境中,发达国家和强势群体利用和捕获这种机遇的可能性更大,发展中国家及其公民中那些远离“数字化生存”或无法接近计算机网络的人,他们所面对的只能是数字鸿沟——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方面的差距。例如,当今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接或通过。互联网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而世界性大型数据库在全球有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作出。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就连法国总统希拉克也不无担忧地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在我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表明,截止2001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在CN下注册域名已达127319个,WWW站点(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约277100个,联网计算机和上网用户人数都在以几何指数增长。不过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网络化差距仍很明显。例如,我国高速率、宽频带的网络骨干线路建设较慢,国际出口速率低并且拥挤不堪;每千人中个人电脑拥有量,美国是300台,我国不足3台;我国的信息处理技术大多还处于剪版拼凑阶段,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发达国家已经普及的电子邮件、可视图文、光盘数据库等新型技术商品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中文编码输入法千奇百怪,万“码”奔腾……。所以,中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还需要继续填平巨大的“数字鸿沟”。

中国的网络文学又如何呢?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英特网的同时,我们的文学便立即加盟网络,并与网络同步生长、同步发展。自打1994年“新语丝”杂文性电子文化月刊创刊以来,短短几年,我国单以“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就达300多个,在众多综合网站和商业网站中设有“文学”视窗栏目的已有3700多个。网络文学的如火如荼,足以让我们为文学对网络的敏感感到欣慰。但是,文学的数字鸿沟在当前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文学圈内不同程序存在着“技术恐怖症”。许多已经成名的作家由于写作习惯和技术障碍,往往拒斥读屏和入网。他们不想在键盘上操练文字输入,对网络写作心生恐惧。又由于网络作品无偿入网的发布方式,他们更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网络发表,于是便被“数字鸿沟”隔断在网络之外。二是入网低龄化趋势造成“后喻式”年龄鸿沟。现如今,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对计算机的稔熟程度往往超过中老年人,而从事理工科专业的又比从事文学等人文科学的人对计算机网络更具驾驭力和亲和力,因而,年龄与技术的落差就将人为地形成数字机遇下的网络鸿沟,从而使一些人对网络文学产生陌生感、距离感和隔膜感,许多“文学乌托邦”的感喟就是这样形成的。

中国的网络文学要填平数字化鸿沟,需要克服“技术恐怖”,缩小“后喻落差”,更要有网络时代的观念更新,以获得学理的支撑和舆论环境的支持。高科技对人类文学行为的全方位覆盖不应成为科技对人文的颠覆,或技术对艺术侵占,而应成为文学发展的新机遇和理论变革的新挑战。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文学变迁,我们需要的是以积极应战的心态,发掘和利用高科技背景下文学的动力和智力资源,以重建对文学的信任感和对网络文学的信任度。电脑网络的介入,已经使得文学的存在方式、功能模式,文学的创作、传播、欣赏方式,文学的使用媒介和操作工具,以及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异,因而,文学的观念形态也必须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思想体系和学理模式上,由理论创新达成理论创新体系。这样,我们才能从观念更新和与学理建构两方面使网络文学走出“乌托邦”虚幻,摆脱文学表征悖论的纠缠,为新世纪文学的生存突围开辟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标签:;  ;  ;  ;  ;  ;  

网络文学的动力与反思--网络文学的媒介突破与表现悖论_网络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