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_民俗论文

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_民俗论文

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潮汕论文,旅游资源论文,民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5(2000)02—077—09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旅游行为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般的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游人的需要。于是,各种带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旅游项目应运而生:有人愿意去探索人迹罕至的雪山荒漠;有人愿意在美景胜地获得各方面的享受,度过一段跟日常生活大有异趣的假期;也有人渴望更多地了解异地他乡陌生的生活方式,去欣赏一下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各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旅游跟探险旅游、度假旅游一起,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方式而受到重视。

潮汕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颇具特点的历史,保留了较为完整而又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这就为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如何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把握潮汕民俗所具有的独特的开发价值,并通过精心的规划把民俗旅游资源转化成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的旅游项目,这些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由于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不可能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只能从旅游资源开发这一角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的客体,它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直接对象。因此,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跟旅游活动的效果及由此造成的旅游经营的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型,民俗旅游资源应该属于人文景观这一类。这类资源不但跟自然景观资源在属性上有着本质区别,而且跟一般的人文景观也存在着形式的差异。自然景观无论是雄伟的山川,茂盛的树木,还是充满生命活力和天然野趣的珍禽猛兽,或者奇异的天文景象,它们都是天地之造化。一般的人文景观,如收藏珍贵文物的博物馆,典雅别致的古代建筑,流光溢彩的现代城市,它们都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明果实,即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民俗旅游资源在本质上也是人类的创造,但它常常是人类活动的升华,是人们某种富有文化意味的生活内容的积淀。因此,民俗旅游资源不但跟自然景观相比有其独特性,即使跟同属人文景观中的其它类型的景观相比,也存在着相当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才使得民俗风情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和开发价值。

正因为民俗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开发这一类旅游资源是很有意义的。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时空两个维度传播人文精神

民俗作为生活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下来的为广大的成员所共同创造与享用的行为、意识及语言现象,它常常是体现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历史结晶。这类行为、意识和语言现象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而经久不衰,本身就表现了它的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因此,把民俗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就是在展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人们富有历史感的精神品格。积淀在民间的民俗风情,首先表现了曾经生活在这一地域范围内人们在他们的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些重要观念。例如在许多地方的民俗活动中还保留着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始祖或最早定居者的崇拜,或者至今还在流传着某些创世纪的神话和传说,有的还通过特定的祭祀仪式和固定的节日来延续后代对远古大事的记忆。这就是说,各种民俗活动,或许在现代人看起来显得比较幼稚,甚至还带有某种愚昧的成分,但是,这些活动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定由于它在本地先民们重要的历史关头产生过某种特殊的作用,它所具有的那种力量一定深深地影响过先民们的生活。人们在很早以前形成的对自然、对神灵、对人身的看法,往往通过某些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歌谣、仪式和节日,化为世世代代必须遵循的生活内容中的保留节目。如果说在古时候,通过采集民歌可以了解老百姓对当权者的意见和态度,那么,今天的民俗事象则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民族的、区域的历史画卷,在富有感染力的仪式及语言中,透露出古老的信息。民俗事象就像活化石,它包含着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密码。

其次,民俗事象往往带有一定的民族特性或区域特性,在特定的历史进程和地理条件的作用下,一些具有地方独特性的民俗,常常发现了这一特殊的人类共同体的精神个性,同时又是具体的民族或地区的精神风貌的形象特征,它像一个人的脸庞,以其外在肖像特征和内在的气质特征显示着某一层次的人们共同体的特殊风貌。这些特殊的内容,正是激发游客的探究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内在依据,而这一点也就是民俗事象可以成为外来旅游者观赏、品味及探索的对象,让游人在获得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深化知识,以便充实旅游主体的精神生活内涵。

再次,民俗旅游资源的主要对象是人的活动,这不但比自然景观而且比一般以人的创造物为客体的旅游活动,更富有深刻的人学意味。也就是说,民俗旅游直接跟人打交道,把人的活动作为观赏的对象和参与的内容,旅游者和当地人容易在相互沟通中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形式,在对他人的对象化的观赏中,更进一步地了解自身。所以,对人的活动的观照,比起对自然环境和人的作品来,显得更亲切更有人情味。民俗旅游资源这种“人学”意蕴,显示了它独特的游赏价值和发展潜力。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人类自身这一古老的命题将是哲人和普通老百姓共同关心的永恒主题,民俗旅游在一定意义上为人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条件。

(二)以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任何资源的开发都是为了获得实际的功利,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那么,民俗旅游资源在创造经济收入上是否会有较为良好的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从游客的旅游动机来分析,在当今的时代,尽管回归大自然,在锺灵毓秀的山水中得意地畅游,是人类调整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途径。但是,人在旅游活动中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今不少名胜古迹人满为患,摩肩接踵的人群使那些本应以宁静、雅致为审美特点的景观资源,在过度开发的短暂高潮之后,反而有可能走向衰落。民俗旅游资源因为存在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它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内选择那些包涵着历史意蕴的景点。这种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优势,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人,而且还能让旅游区域的人们增加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一方面满足了游人需要更多地了解人类文化的时代要求,可以有相当的客源来促成旅游市场的繁荣,国外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项目普遍受到欢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当某个地方成为游人参观浏览的对象时,无论从吸引游客、提高景观知名度的经济角度来考虑,还是从人的集体荣誉感和对生养自己的乡土的情感上的自豪感出发,作为民俗旅游资源所在地的人们,都会以较大的热情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这些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从第一产业转化过来的。这种转化不但为乡镇的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机会,而且还符合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强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无论是对于旅游公司还是作为旅游资源的乡镇,开发民俗旅游都会收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在旅游经营中会起到特定的作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创造出有意义的社会效益。对于国内游客来说,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的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游客来说,华侨华人会更亲切地体会到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而对于一般的外国人来说,让他们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接触中国的风土人情,可以使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全面,懂得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如何努力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所有这些,都说明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无论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能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二 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潮汕地区由于特定历史地理条件,形成了很有特点的区域文化——潮汕文化。它是中华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但它又有自己的个性,并且以不同于其它地域文化的生动表现,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伟大灿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于潮汕文化的个性跟中华文化的共性的关系,应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加以理解。列宁曾经说过:“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1](P713 )从潮汕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前者可以看作一般的存在,后者则是个别的存在,潮汕文化一定与中华文化这个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中华文化的基本共性同样会在潮汕文化中得到表现,因为潮汕文化本身就是在中华大地上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下生成的,文化发生学的这一史实奠定了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跟其它地域文化所共有的特点,正是中华文化的一般品质。然而,中华文化又是通过各种地域文化的个别性而得到具体体现的。它的一般性特征只能在个别的地域文化中存在。因此,潮汕文化既受中华文化共性的规范,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文化形态丰富着中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发潮汕民俗旅游资源,不仅仅是展现潮汕文化的自身面貌,同时又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民俗作为文化直观的表现,又是以普通老百姓为承传的主体,所以它是文化的重要的构成因素。潮汕地区以韩江三角洲为基本的地域范围,背靠莲花山脉,面向滔滔南海,由于它的北面、西面和南面都有山岭环峙,形成了一个“C”形的包围圈,使它成为一块半封闭的滨海地区。 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出较大的特殊性,虽然在中原移民的影响下对其它地区的文化有许多吸收,但是本地区的文化总是表现出较为顽强的个性特征,并通过一定的文化隔离机制使这种个性得以长期保持,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民俗仪式。所谓文化的隔离机制,是指一定层次的文化,总是要保持自己的基本品格,必然会通过地域、语言、社会结构及思想观念给本地域的文化设置一系列的无形篱笆。潮汕地区在地理环境上具有这样的基础,又有语言上的条件,即潮汕方言所具有的独特性,为文化隔离机制奠定了自然与社会的两大支柱。例如被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称之为“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远、最特殊的”[2](P34)潮汕话,它所蕴涵的民谣、谚语,同样是潮汕民俗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的语言条件和文化隔离机制的综合作用,使潮汕民俗如同它整个文化一样,具有独特性、完整性的特点,并且通过下南洋的潮人,远播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这就使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相当的社会经济价值。

(一)潮汕民俗的独特性

正如黄赞发先生所指出:潮汕“这一地区的特有文化形态,从远古开始就已独立得到发展,并非单纯由北人所带来”[3]。 根据考古专家的推断,4000多年以前就有古人类生活在潮汕地区,以潮安陈桥遗址为代表的原生文化,与华北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平行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潮汕地区的古人类已经进入农耕社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来自西边的珠江流域的南越文化强烈地影响了潮汕地区固有的土著文化,来自东北方向的吴越文化也开始影响这一地区。南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这里的主人。秦汉以后,汉文化才对潮汕一带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仍然是通过南越的中介来实现的。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对潮汕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与本地土著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宋元时期,在闽文化的强势扩展的作用下,以俚僚土著文化为基因,以中原主流文化为主体,形态上更接近闽台海滨文化的潮汕文化就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P41—70)这种以原生文化为基础在与整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虽然它会融进民族文化的共同体中去,但地方的独特个性却是不会湮灭的。这样的文化条件,使潮汕地区的民俗具有跟其它地域不同的特点。这种独特性一方面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按照客观环境所展开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积淀,另一方面又是在这方水土中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特殊风貌的具体表现。但当它一旦形成为较为固定的民俗传统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某种自主性,就是说后世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已经成形的民俗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这说明在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古老的民俗仍然保持原先独特性是完全可能的。

从旅游活动的要求来说,只有游客感到在其它地方不能轻易看到的东西,才会使这样的旅游资源产生相当的吸引力,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如此。因为从游客的旅游动机来分析,新颖独特的东西可以让他们开阔视野,可以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可以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对外在世界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探究欲望,其次是人的欣赏心理存在着一种喜新求异的动力。所谓探究欲望,是指人“对新的刺激的寻求,从主体本能的角度来看,就是好奇心的作用。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外在世界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只有了解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才能生存发展”[ 5](P172)。旅游活动中好奇心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虽然不像科学研究那样直接去获得客观世界的奥秘,而更主要的是让人的感官和心理在独特的、新颖的对象中得到锻炼和开发,具有独特性的潮汕民俗开发成旅游资源是能够吸引人的。至于个体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主要是为了防止受到类同的重复的无意义的刺激对人的损害。这两种心理现象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欣赏独特的东西成为旅游者最强烈的心理动力之一。

(二)潮汕民俗的系统性

如果说独特性是旅游资源能否开发的文化前提,那么资源的系统性则是它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也是值不值得花力气予以开发的重要先决条件。即使再新奇再独特的东西,如果只是一星半点的碎片,那么或许可以成为本地人摩挲赞叹的对象,成为科学家考察研究的内容,但却不能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因为作为特定的人文景观,必须具有吸引和容纳一定数量游客的内在品质,即要有相当的规模和质量才可能产生较大的引力。这就是说,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就像地质工作者发现的矿藏一样,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储量才能开采。作为人文景观的民俗旅游资源,也只有具备了相对的系统规模才值得开发。潮汕民俗正好具有了这样的品质。

一个地方民俗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考察,一是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所体现的民俗活动是否有比较广泛的分布。也就是说,这一地区的人们在生活的重要环节上能够长期遵循某些带有历史意味的程式,并在当地形成普遍的风气。二是在一年四季当中,是否有经常性的民俗活动。这就要求民俗活动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在时间上有相当广泛的分布。根据专门工作者的整理汇总,由方烈文先生主编的《潮汕民俗大观》对上述两点作出了明确的肯定性的回答。在潮汕大地上,从岁时节日、衣食住行、礼仪习俗到社会生产、文化娱乐、宗教信仰,都有民俗事象的存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日,个体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也都有许多特殊的民俗仪式,至于语言方面的民俗活动表现,则更是潮汕人重要的精神享受和交际内容。潮汕民俗蔚为大观,相当完整,完全具有开发的市场价值。

(三)潮汕民俗巨大的海外影响

潮汕地区东面是浩瀚的南中国海,这一段黄金海岸使这里的人民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从事外贸活动,进入明代之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更为发达。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众多的潮籍乡亲热情参与了南洋的开发,并且在当地安家落户。潮汕地区大规模的移民潮,使潮人的地域布局呈现出新的格局,逐渐形成了半在本土半在海外的现状。这些远离家乡的海外游子,尽管在异国受到当地的文化熏陶,但作为炎黄子孙,对祖国对家乡总是怀有强烈的赤子之情。他们把家乡的文化带到海外,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许多潮汕民俗。由于这部分人在总体上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同时又对家乡怀有特殊的亲情,他们出于文化认同及情感上的需求,很多人都有回故乡回祖籍观光的要求。这类旅游者成为今天本地旅游市场最重要的外来客源。

开发潮汕民俗旅游资源,能够使海外潮人更亲切地感受到故乡的文化魅力,在似曾相识或者有些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接受,原原本本的民俗活动的滋润,既可以使他们更完整更全面地把握这些民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蕴,又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抚慰。即使是生在海外长在海外的潮人后裔,虽然他们没有在潮汕大地上生活过,但是通过家庭和潮人社团的教育,也能对某些民俗形成一定的印象,他们同样愿意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参与民俗旅游活动。因为无论是血缘的亲情还是文化的纽带,都把海外潮人跟潮汕这块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潮汕民俗以它在海外潮人中的巨大影响,完全可以把它开发成旅游资源,这样做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潮籍乡亲回来观光,促进潮汕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强化海内外潮人的文化联系。因此,必然会对潮汕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三 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精品及其开发

潮汕民俗由于其自身的内在品质,具备了较好的开发成为旅游资源的条件。那么,这种开发是否可以一哄而上,盲目地进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开发旅游资源不仅有着经济效益方面的明确要求,同时又必须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不但要能够较快地形成经济收入,而且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因此,它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建设,要通过科学的论证、全面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防止粗放经营所造成的失误和遗憾,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本地人引以自豪、外地人一睹为快的人文景观。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以精品为重点,加以科学的开发。

(一)精心筛选最为生动最有魅力的民俗活动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

一个地方的民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因此无论是在它的文化品格上还是在它的现实功能上都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情况。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域文化中的民俗现象,虽然不像民族文化那样存在着列宁所说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对立与斗争,因为民俗带有更多的全民性,它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比起一般的意识形态来要更为间接和遥远。但是,民俗由于反映了先民们早年的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有不少因素带上那个时候的时代烙印。在今天看来,那些明显的违反科学规律,或者对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发展可能造成危害的东西,就应该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清单上划去。例如过年过节放鞭炮,曾经是中国人显示喜庆热闹的重要方法,但是它的噪音和火药对环境的破坏,很容易引发火灾,还常常造成许多人身伤害的事故。那么,放鞭炮这样的民俗逐步从城市生活中消失也就理所当然。这就是说,对于各种民俗的筛选,首先必须去掉那些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害的内容,其次必须去掉那些带有严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

更进一步的要求则是从旅游观赏和游览的生动性来考虑,必须挑选一些可游可望可以参与的民俗活动来构成旅游资源。对于那些缺乏观赏性,显得呆板、生硬的民俗仪式或者过于一般化的民俗事象,应该排除在旅游资源之外。只有通过精心的筛选,挑选那些较能显示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个性的民俗来进行开发,才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基本保证。

从潮汕地区现存的民俗事象来看,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最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它不但可以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广大游客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内在魅力。众所周知,每一个地方的菜系都是这一地域的民众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根据自己长期同自然界打交道的实践经验逐步摸索出来的,能最充分地利用客观环境,能最好地满足生存需要而形成的食物加工的方式。人们在食物的获得与保存方法上不断地总结经验,在食物的选料、烹调及食用方式上,按照口味享受和营养学的需要去优化生产和加工的方法,并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菜系。每一种菜系的形式都是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群众文化心理的结晶。潮菜跟其它几大菜系一样,它的形成都表现出人们从生理需要向文化追求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创造,都特别适应当地人民的口味。但是,潮菜也有它的特别之处,这就是它那鲜美清淡、细腻精致和注重调料的特点,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潮菜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推广,不仅可以让游客品尝到享誉中外的美味佳肴,而且能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潮汕人在劳动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精细灵巧、大胆创造的群体性格,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把潮菜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精品推出来,应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系统规划,使民俗旅游景观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要使旅游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市场,一定规模的景观构成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要真正形成旅游市场的规模效应,系统全面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系统全面的规划,必须根据游客的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旅游行为自由性,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合理安排,造成一个能在一年四季保持相当数量的游客的资源结构。这就是说,必须把相关的民俗因素优化组合,把游客能够看的、听的、玩的、吃的、住的、买的等民俗事象和民俗物品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外来的游客能够留得住、玩得好、过得舒畅。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组织特定的节日活动等大规模的参与性游览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寻常百姓家,经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用事先安排好的民俗习惯来接待游客。此外,建设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展览场所,把人为的表演和实际的生活融为有机整体,再加上注意一年四季布置好有重点的岁时节日民俗的旅游,形成时空交叉、疏密有致的民俗旅游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开发获得基本的成功。例如民俗主题公园的建设、民俗旅游商品的经销,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科学地设计一些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根据游览时间的长短、不同游客的兴趣,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如把“出花园”、“烧砖塔”、“赛龙舟”、“娶新娘”等节日民俗,跟观赏“英歌舞”、“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潮剧”等民间文艺结合起来,通过参观民俗陈列馆、民间收藏展览等文化设施,再让游客有较为宽裕的时间去细细品尝精美的潮菜,使游人在观赏、认知、动手实践和感官享受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全面享受,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多种收获。要做到这点,必须注意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把分散在不同县、市的景点与民俗遗址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民俗资源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让游客对本地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比较生动、全面的了解与感受,在不虚此行的满足中获得旅游的快乐。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学术研究的开展

旅游活动是物质和精神的消费与享受对立统一的过程。要做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这件事,还必须跟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民俗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往往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和耳濡目染的途径保留在民众的集体记忆里。人民群众虽然对它们抱有亲切依恋及虔诚奉行的态度,但是,他们不一定深刻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不要说从发生学和演变史的高度去把握民俗事象的全部意蕴。对民俗活动的这类不自觉性,常常使人们只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固定的仪式来对待,无法对它们进行准确的阐释,更不可能向外来游客解释民俗活动的文化功能和历史意味,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和精神收获。要充分调动游客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观赏和参与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就需要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认真开展有关的学术研究活动。

潮汕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民俗学的研究已成为潮学研究中一个较有成效的学术领域,有关专家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从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及文艺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有一系列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问世,这就为民俗旅游项目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跟潮汕民俗有关的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钻研。怎样挖掘民俗习惯中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因素,把它充实到游客游览过程的相关环节中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海内外游客介绍潮汕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既能拓宽客源,又能够使游客在旅游活动开始之前产生一定的心理动力,强化游览观赏的精神收获。可见,这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持续钻研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上千万久居海外的潮籍乡亲来说,对家乡古老的风俗习惯的介绍研究,能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帮助,激发他们的思乡热情,吸引他们回故乡旅游、探亲。这不但是拓宽客源的重要途径,更是吸引外商投资的有益渠道。

收稿日期:1999—04—02

标签:;  ;  ;  ;  

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