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外包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影响_劳动密集型论文

离岸外包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包论文,中国出口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6)03-0020-09

一 引言

外包(Outsourcing)是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的战略。如果这种模式的运作突破了国家界限,就称为离岸外包。

离岸外包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和西欧的某些技术比较成熟、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制造业部门对美国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美国决定集中力量发展电子、机械自动化等新兴产业,并在1963年实行了“生产分享计划”(Production Sharing Scheme)政策,鼓励美国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工序转移到海外。该政策规定,如果厂商全部或部分利用美国生产的中间产品,到国外进行产品组装,这类产品在完成国外加工返回美国市场时,其中包含的美国原产部件和中间产品能获得免税待遇,产品征税对象仅限于国外加工增值部分。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大都实行了类似政策[1],由此实施的产品进口贸易有时称为“海外组装条款(Offshore Assembly Provision)进口”或“OAP进口”。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其业务经历了从“多元化”到“归核化”(refocusing)的转变,开始把部分非核心业务转移到企业外部进行,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岸外包。

在全球外包产业链中,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总体上处于受包方的地位,以“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为主要方式的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离岸外包的主要方式。笔者试图探讨近年来中国主要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程度以及伴随而来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①,对中国参与外包的基础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第二部分为离岸外包的度量方法和中国各类产业的离岸外包指数;第三部分分析离岸外包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第四部分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参与离岸外包的因素;最后为总结。

二、离岸外包的度量方法和中国各类产业的离岸外包指数

目前学术界对离岸外包贸易量的度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海关统计数据进行度量,直接计算出零部件贸易数据。这种方法是目前最通用的,多数学者都采用此法研究外包现象,如Feenstra and Hanson[2],Ronald Jones,Henryk Kierzkowski and Chen Lurong[3]。但由于第一版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没有区分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第二版的SITC虽然增加了大量的零部件贸易统计,但是由于采用该方法统计的国家不够普遍以及统计的产品种类不够全面,所以还远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分析,如Hummels,Ishii,Yi[4]以及Ingo Geishecker and Holger Corg[5]。某些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比较完整,编表时间也比较连续,在投入栏中区分了本国中间品投入和进口中间品投入,从而可以得到每个行业进口中间品的数值。这种方法统计数据虽然比较准确,但是适应面很窄,因为只有极少的国家会有如此完善的可以利用的投入产出表,所以该方法难以利用。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加工贸易间接度量外包,如Feenstra and Hanson[6]。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并且多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来件组装装配业务,符合外包具有的零部件贸易的特征,所以可以通过加工贸易数据来度量外包。由于加工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且统计数据比较完整,所以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外包现象时,这种方法比较适用。本文就是采用第三种方法来分析中国离岸外包的情况。

为了有效利用外包数据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设计某些指标,如Ingo Geishecker and Holger Gorg[5]采用于狭义和广义外包概念衡量离岸外包,其计算公式为:

OUT表示外包,IMP为中间产品进口,Y为总产值,j表示某产业,t代表年份。某产业的狭义外包是指从国外同一产业的中间品进口占国内该产业产值的比重,广义的外包计算中则包括了该产业从国外进口的所有中间品。

考虑到中国在离岸外包中所处的地位,本文构建了衡量中国各产业参与外包程度的指标,称之为“外包指数”。具体的计算公式是:

OUT表示外包指数,EXP为该产业的总出口,pEXP为该产业的外包出口(加工贸易出口),j代表产业,t代表年份。

本文选择以出口量而不是进口量或其他指标衡量中国各产业外包的理由是:第一,在离岸外包的环节中,中国总体上处于接受外包方的地位,也就是从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加工后出口外销。在加工以后,很多最终产品所处的SITC分类和加工过程中所需的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不在同一类别,因此,如果以进口量为指标,将难以度量某产业的外包程度。第二,从目前中国的进口结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机械设备的进口占普通进口的比重很大,如果在外包指数中包含了这些机械设备的进口量,将难以对指标的意义进行解释。第三,某产业的加工贸易出口是中国完成离岸外包的结果,它与该产业总出口的比较可以较好地衡量参与外包的程度。

外包指数可以直接用外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本文之所以进行了形式上的变换,主要是考虑到某些产业的外包比重很小,采用该指数可以增大数据,使结果更加明显,在后面的计量分析中更加容易使用。

从外包指数公式来看,其取值范围是[0,1]。该产业外包出口所占比重越大,其指数越接近1;外包出口所占比重越小,其指数越接近0。

由于早期中国细分产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难以获得,本文仅计算了1997-2002年间按照 1位数S1TC分类②的中国各产业的外包指数,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997-2002年中国不同产业的外包指数③

SITC1997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0

0.330.33 0.35 0.33 0.36 0.35

1

0.120.11 0.17 0.16 0.13 0.12

2

0.140.13 0.12 0.11 0.14 0.16

3

0.190.14 0.20 0.21 0.14 0.09

4

0.880.83 0.71 0.67 0.69 0.56

5

0.310.34 0.34 0.35 0.35 0.33

6

0.650.63 0.60 0.57 0.56 0.49

7

0.900.91 0.90 0.89 0.89 0.86

8

0.750.76 0.75 0.72 0.71 0.6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和Feenstra Robert C.and Gordon H.Hanson(2005)数据计算。

一般来说,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很少采用离岸外包方式,但在中国的出口贸易统计中,却可以发现SITC 0类产品和SITC 1类产品含有少量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所以,本文在计算外包指数时,也将其计算在内。这种做法将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优点是扩大了可以比较的产业范围,使有关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缺点是可能造成相关数据的不准确,影响了某些分析。因此,在具体分析时,本文将对个别产业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解释和调整。

三、离岸外包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

(一)外包对中国不同产业出口的影响

图1 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的外包指数

我们将表1的数据做成折线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1997- 2002年中国不同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程度。由图1我们发现,按照参与外包的程度划分,可进一步把9个产业归为3类:第一类外包指数在0.6-1.0,包括 SITC 6,SITC 7,SITC 8和SITC 4;第二类外包指数在0.2-0.4,包括SITC 0和SITC 5;第三类外包指数约在0.2以下,包括SITC 1,SITC 2和SITC 3。第一类产业中, SITC 7(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外包指数最高,在1997-2002年都达到了0.9左右,这表明我国的这类产业已经广泛参与到了离岸外包中,离岸外包出口在该产业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实上,该产业中的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和电力机械与零部件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通过外包指数公式,我们也可以发现该产业出口量的80%以上是加工出口,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了中国,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本地研发制造该类产品的能力相对较弱。SITC 8(杂项制品)的外包指数也较高,1997-2002年都在0.7-0.8,是我国参与离岸外包程度较强的产业。该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家用卫生照明装置、服装及附件、家具等,还包括摄影器材、钟表等杂项产品,目前应该是我国比较优势最强的产业,发达国家把这些产品外包到中国,主要是利用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SITC 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外包指数约在0.5-0.6,外包出口约占该产业总出口的30%。由于该产业的产品生产需要利用较多的国内原料,所以参与离岸外包的程度不太高。出乎意料的是,SITC 4(动植物油脂及蜡)的外包指数较高,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统计数据误差造成的。原因是:第一, SITC 4出口量占全国的比重很小,只有0.04%左右,几乎可以忽略,而本文所用的加工贸易数据是通过对海关HS编码产品重新组合成SITC分类计算得出的,难以避免一定的误差,且这种误差可能对该产业外包指数的计算造成较大的影响。第二,从计算结果来看,SITC4的外包指数起伏变化较大,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的变化幅度,这也说明误差带来了较大的干扰。根据经验,本文认为,SITC 4的外包指数应该与SITC 1、SITC 2和SITC 3相近,在0.2以下。

在第二类产业中,SITC 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外包指数在0.3左右,可以认为外包对该产业的出口还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在工业制品行业,该产业所受的影响最小。SITC 0(食品及活动物)的外包指数也在0.3左右,主要是因为该产业的出口包含了部分经过加工制造的食品、饲料、调味品、糖制品等,尽管如此,统计误差对SITC 0外包指数计算的影响不应该被全部忽略。

第三类产业包括SITC 1,SITC 2和SITC 3,其外包指数在0.2以下,外包对其出口的影响可以忽略。这些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几乎不会参与离岸外包,本文将其计算在内,目的是为了扩大产业之间进行比较的范围,并在本文第四部分对影响外包因素的实证分析中,使有关数据更加全面。

(二)外包对不同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

按1位数的SITC标准分类,通常将SITC 0-SITC 4类初级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 6和SITC 8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 5和SITC 7类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本文分别计算了这三类产品1997-2002年的外包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1997-2002年中国不同类别产品的外包指数

产品类别 1997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资源密集型

0.280.25 0.27 0.26 0.25 0.25

劳动密集型

0.710.72 0.71 0.67 0.66 0.61

资本密集型

0.820.84 0.84 0.84 0.84 0.82

从表2可以看出,外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影响最大,1997-2002年产品的外包指数都在 0.8以上;其次是劳动密集型,外包指数在0.6-0.7;外包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最小,外包指数只有0.2-0.3。

从外包对中国不同类别产品出口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所接受的外包中,资本密集型产品要明显多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且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多数生产环节已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同时,1997-2002年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大幅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都有所下降(见表3)。可以认为,参与离岸外包是促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表3 1997-2002年中国不同类别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产品类别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资源密集型13.10 11.22 10.22 10.22 9.92 8.76

劳动密集型57.38 55.83 54.27 51.74 49.31 47.44

资本密集型29.52 32.95 35.50 38.04 40.77 43.80

四、影响中国参与离岸外包的主要因素

(一)模型思路

离岸外包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与传统的国际分工相比,其特点在于:一是外包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同一产品内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二是外包贸易的对象包含中间产品,同一产业内的中间品贸易是离岸外包的主要特征;三是外包贸易的产品多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但是,外包与传统的产业内贸易有很大不同。大多数国际经济学家都认为,“产业内贸易是指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和/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的进出口活动,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主体”[7](P.30)。而离岸外包包含基于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贸易主体上看,离岸外包是垂直一体化的国际分工;从贸易对象上看,外包却是相同产业的产品内贸易。

由此可见,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贸易理论及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都可以对离岸外包的基础和影响因素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第四部分将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外包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劳动密集性指数(LABOR)、劳动生产率(VL)等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这些具体因素对外包程度的影响。

由于每个变量的取值都是1997-2002年多个产业的数据,包括时间和产业两个序列,具有二维性,故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本文所用模型的具体形式为④:

其中t代表年份,j代表产业。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1.RCA指数 “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是巴拉萨(Balassa,1965)在测算国家比较优势时提出的,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于一国的出口绩效。如果用X[,ij]表示国家j商品i的出口额,用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额,用X[,iw]表示世界商品i的出口额,用X[,t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总出口额,则其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

如果RCA[,ij]的值小于1,即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的出口比重小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劣势;同样,若该指数大于1,则表示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参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制定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0时,该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当RCA在 1.25-2.50之间时,该产业具有次强比较优势;RCA在0.80-1.25之间时,该产业有中等比较优势。 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的RCA指数请参见表4。

表4 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的RCA指数

SITC1997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0

0.910.89 0.88 0.92 0.82 0.77

1

0.520.50 0.38 0.33 0.35 0.31

2

0.600.55 0.63 0.57 0.50 0.43

3

0.490.41 0.34 0.32 0.35 0.28

4

0.730.33 0.15 0.16 0.13 0.10

5

0.600.59 0.55 0.53 0.51 0.47

6

1.461.36 1.39 1.47 1.40 1.37

7

0.610.67 0.73 0.81 0.89 0.97

8

2.502.51 2.50 2.43 2.29 2.2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和联合国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各期数据计算。

2.产业内贸易指数 目前用于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最权威公式是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公式:

其中X[,i]为出口额,M[,i]为进口额,i为某一产业。该指数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小。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故本文将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为对规模经济的衡量指标。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请参见表5。

表5 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SITC1997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0

0.560.53 0.51 0.56 0.56 0.53

1

0.470.31 0.43 0.65 0.64 0.57

2

0.520.49 0.47 0.36 0.32 0.32

3

0.810.87 0.69 0.55 0.65 0.61

4

0.560.34 0.17 0.22 0.25 0.12

5

0.690.68 0.60 0.57 0.59 0.56

6

0.970.98 0.98 0.99 0.98 0.96

7

0.910.94 0.92 0.95 0.94 0.96

8

0.220.21 0.24 0.26 0.30 0.3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数据计算。

3.劳动密集性指数 劳动密集性指数衡量了各产业的劳动密集性程度,产业j的劳动密集性指数LABOR[,i]定义为[8]:

其中V[,j]和V[,t]分别表示产业j的增加值和中国所有产业的增加值,而N[,j]和N[,t]分别表示产业j的从业人数和中国所有产业的从业人数。如果该指数等于1,表示此产业的劳动密集性等于全国的平均值;如果该指数小于1,则表示此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即某产业的劳动密集性指数大小与该产业的实际劳动密集性成反比。

表6 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的劳动密集性指数

SITC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0

0.98 1.03 1.03 1.01 1.77 1.09

1

2.72 2.58 2.35 2.04 2.12 2.18

2

0.44 0.43 0.39 0.36 0.34 0.33

3

1.01 0.89 0.91 1.08 0.96 0.85

4—

5

0.96 0.92 0.95 0.95 0.95 0.72

6

0.72 0.76 0.76 0.74 0.76 0.70

7

0.76 0.77 0.90 0.92 0.93 0.78

8

0.83 0.80 0.74 0.69 0.70 0.62

资料来源:根据1998-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数据计算。表7同。

4.劳动生产率的衡量 劳动生产率衡量了不同产业劳动力创造价值的效率,本文将其定义为该产业在某一年内总产值和职工人数的比率。

其中TV[,j]和N[,j]分别表示产业j某年内的总产值和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指一年内该产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产值。

表7 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10万元/人/年)

SITC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0

0.74 1.07 1.15 1.31 1.59 1.83

1

0.91 1.17 1.25 1.32 1.57 1.76

2

0.20 0.26 0.27 0.31 0.35 0.38

3

0.38 0.46 0.54 0.83 0.86 0.87

4—

5

0.62 0.82 0.93 1.13 1.28 1.18

6

0.47 0.68 0.76 0.89 1.06 1.07

7

0.50 0.69 0.93 1.13 1.36 1.22

8

0.51 0.69 0.73 0.88 0.92 0.95

5.产业的重新归类 为了计算劳动密集性指数和劳动生产率指数,本文对《中国统计年鉴》所划分的34个行业进行了重新归类,合并为按SITC划分的8个行业⑤,请参见下页表8。

(三)回归结果和分析

本文采用Eviews3.1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⑥,具体结果参见下页表9。

从表9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响中国参与离岸外包的因素和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与外包指数正相关,且系数显著,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利益是我国各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基础之一。通过计算RCA指数我们也可以发现,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稳步提高,从而促使发达国家把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工序向中国转移,提高了中国参与外包的程度,我国需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的潜力。

第二,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产业内贸易量和我国参与离岸外包的程度正相关,产业内贸易是我国外包出口的重要形式,同时也表明规模经济对中国参与离岸外包具有很大的推动力,是外包的基础。我国应该积极发展我国的规模报酬产业。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生产地比较分散,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当不利。因此,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措施,例如在规范市场行为的条件下,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逐步达到最佳生产规模,以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第三,劳动密集性指数(LABOR)的系数为负,说明中国各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程度和该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正相关,因为劳动密集性指数越小,该产业的劳动密集性越大。这说明中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参与离岸外包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该系数并不显著。我国还是要充分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并与外商的资金、技术、市场相结合,提高我国在离岸外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劳动生产率变量(VL)的系数为正,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外包程度正相关,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更加容易参与离岸外包。因此,我国既要鼓励参与离岸外包,又要提高自主制造和出口。从长远看来,我国更要注重对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充分利用外包所带来的技术,积极推动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大我国自主制造产品的出口能力,要发挥“干中学”的作用,充分利用“技术外溢”,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

表8 中国34个工业产业按照SITC产业的重新归类

SITC分类 中国工业产业分类

SITC 0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

SITC 1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

SITC 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SITC 3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SITC 5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

SITC 6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SITC 7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

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SITC 8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家具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

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表9 影响外包因素的参数估计

VariableCoefficientt-Statistic

C -0.045-0.60

RCA 0.27420.72**

INTRA 0.152 3.21**

LABOR-0.014-0.54

VL 0.079 1.61*

R-squared

0.95

Adjusted R-squared 0.95

F-statistic

219.32

* 显著水平5%;** 显著水平1%。

五、结语

本文构建了离岸外包指数,对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状况和对出口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衡量。研究表明,在参与外包的程度上,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倾向于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中国,使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则都有所下降。此外,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离岸外包的因素,证实了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离岸外包的基础,产业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离岸外包指数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离岸外包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出口结构。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SITC一位数以上的产品,采用更多的年份数据,引入服务业的离岸外包进行分析,更全面地解析离岸外包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3-25

注释:

①本文所关注的是制造业领域的国际外包现象,也就是外包所伴随的货物贸易,对服务业外包未做深入探讨。

②联合国1位数SITC的分类标准包括: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制品;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物品。9类商品是未定义的其他商品,本文计算未包括9类商品。

③在本文中,按1位数SITC分类的产品和按SITC分类的产业是同义语。按1位数SITC分类的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是通过对海关HS编码产品重新组合成SITC分类计算而得出的,所以含有部分无法归类的数据,有一定的误差,但对本文的研究不产生大的影响。

④由于面板数据的两维特性,模型设定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因此,首先要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在所有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是否是相同的常数。请参见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文以9类产业1997-2002年的数据进行F检验,假定模型参数在所有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是相同时,测得 F=5.75,小于显著水平1%的临界值,所以接受以上假设,采用了相同截距的模型形式。

⑤在归类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无法把SITC 4包括在内,所以在计量分析时,所利用的产业只有8个。由于之前在外包指数的计算过程中发现SITC 4的数据有很大的误差,所以用不包括该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准确性更高。

⑥在计量分析时,本文首先采用广义差分变换减少随机项自相关的影响,然后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标签:;  ;  ;  ;  ;  ;  

离岸外包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影响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