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及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的临床分析论文_谭勇平,张永军,李霖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 湖南省郴州市 423000

【摘 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及提高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收抢救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救治过程等,并对复苏成功的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评分,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与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相比,面罩-气囊通气自主循环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复苏成功健康状况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开始复苏时间越短,自主循环成功率越高,复苏成功健康状况评分和复苏成功住院时间越低,P<0.05;与<20min和>30min相比,20min-30min自主循环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复苏成功健康状况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面罩-气囊通气,并在短时间内实施CPR且持续时间为20min至30min能够提高自准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改善预后,促使患者尽快出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特点;自主循环复苏

临床针对触电、落水、昏迷不醒等患者常采用心脏复苏抢救方式,该类患者一般处于心跳、呼吸停止等状态,而通过心脏复苏利于帮助患者恢复心跳、呼吸,且心脏复苏具有规范性和有效性等特征[1]。心脏复苏包含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和持续生命支持,而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则必须结合心脏复苏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2]。为此,本次研究对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及提高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详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随机选择在本院接收心脏复苏抢救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含男患者105例,女患者75例,年龄在20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0±5.74)岁。依据复苏手法分为气管插管通气复苏组,面罩-气囊通气复苏组,口对口人工呼吸复苏组;依据开始复苏时间分组为患者呼吸心搏骤停时间低于6min,呼吸心搏骤停时间6min至10min,呼吸心搏骤停时间高于10min;依据复苏时间分组:心脏复苏持续时间低于20min;心脏复苏持续时间20min至30min;心脏复苏持续时间超过30min。

1.2 抢救方法

180例患者均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输液,依据《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开展心脏复苏抢救,并依据患者心电监测及临床症状等使用药物,指导患者恢复自主心搏,则停止心脏复苏。早期纠正患者酸碱代谢失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及脏器功能障碍等。

1.3 观察指标

对复苏成功的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评分,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健康状况评价在患者抢救24h内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CHEⅡ)进行评价,总分71分,分数越高,健康状况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所记录的资料和数据均输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复苏方式指标比较

分析表1,与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相比,面罩-气囊通气自主循环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复苏成功健康状况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

3 讨论

人体在活动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出现无法预计的心脏停止搏动情况,导致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终止,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则会因为全身细胞组织缺血、血样而失去生命[3]。当前对心搏骤停主要以心脏复苏抢救为主,而当心脏骤停发生4min至6min后,会对其他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损害,因此必须确保抢救的及时性[4]。在抢救过程中,不仅需要促使患者自主呼吸和心跳恢复,还需要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复苏指南认为,心脏复苏需要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后再开放呼吸道,并进行人工呼吸[5]。为了确保能够提高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本次研究对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采用面罩-气囊通气方式、开始复苏时间低于6min及持续时间在20min至30min之间的患者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最高,且患者健康状态评价也最好,即必须确保心脏复苏的及时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并选择合适的复苏方式,得以进一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若心脏复苏时间超过30min,则表明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难以恢复。此外需要注意,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的患者可能在后期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骤停期间机体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的酸中毒,导致一些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引起重要器官功能紊乱,因此复苏成功后必须加强对该种情况的预防,改善患者预后[6]。

综上所述,选择面罩-气囊通气方式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且开始复苏时间低于6min,并持续20min至30min,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且利于促使患者尽早出院,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丽,郭红,李丽丽. 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及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的临床分析[J]. 医学综述,2016,22(24):4953-4956.

[2]俞宁,吕立文,唐宇涛,等.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6,21(12):2268-2271.

[3]傅伟强,陈亚想,潭志雄,等. 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及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1):83-85.

[4]王立祥,宋维,张思森,等.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3):333-336.

[5]吴章,吕望. 某院心肺复苏机在临床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观察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3):366-367.

[6]孔涛. 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7): 37-38.

论文作者:谭勇平,张永军,李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及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的临床分析论文_谭勇平,张永军,李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