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论文_李敏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论文_李敏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山东省 东营市 25733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如何使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传承,首先,要利用大学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其次,要结合语文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大学语文;教学传承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现状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引导大学生认同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及现状却不容乐观,归纳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美德意识淡薄

我国拥有丰厚的传统美德文化底蕴,《论语》中早就阐释了温、良、恭、俭、让这五种传统美德,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然而,一些大学生沉溺于名牌商品的追逐、网络生活的虚幻,贪图安逸的生活,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有学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诚信意识薄弱、道德底线下滑,做事缺乏自我判断、自制力差,道德认知多而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

(二)传统文化知识薄弱

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片面强调学生的就业率,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异常薄弱。

(三)传统文化责任感缺失

当代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并不强,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对待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态度,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大学校园里盛行,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正在逐渐淡化。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肯德基、麦当劳、寿司、韩国菜等在大学校园里备受欢迎。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之中,面对大学里的多元文化,许多学生盲目跟风,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漠不关心,甚至失去了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二、运用大学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

(一)注重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儒家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一民本主义以家庭为单位,以伦理为中心,提倡仁爱、重视民本、讲求诚信、崇尚正义,主张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个人对家与国的义务,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和为贵,讲究尊卑之道、长幼之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于这些内容的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时,通过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意识到,仁爱之心其实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善良之心,所以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充分挖掘个人的善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樊迟仲弓问仁》中孔子认为,仁不是一成不变的,仁者爱人,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恭、敬、忠等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所以,应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中具体、平实、可行的道德操守、行为方式、自我约束等来实践仁的内涵,培养学生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注重提升内在修养、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修身和做人之道。比如在个人修养方面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修身养性方面讲内圣外王、独善其身;在人际交往方面强调上交不诌,下交不骄的不卑不亢的作风。教材第五单元的主题就是冰雪肝胆,是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要方面,映现于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真诚待人、胸怀坦荡、重诺守信、性情真率、意趣纯粹。如张孝祥《念奴娇》中所说的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作者以竹楼自比,表现其屈身而不屈于道的不朽的人格情操。这些作品都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品行节操最好的精神食粮。

(三)注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为坚持理想惨遭流放,虽自沉汨罗江,却九死其犹未悔;段太尉为了人民的疾苦不畏强暴,勇于担当,即使深入虎穴,也毫无惧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中丞传后叙》中守孤城时,许远忠君爱国、誓死抗贼,张巡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南霁云忠勇刚烈、嫉恶如仇。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情感的优秀篇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境界和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文素质支撑。

(四)诵读古诗词

选入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的名篇佳作,在入情入境的诵读过程中,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才能够被学生理解吸收。通过诵读,学生可根据语言承载的内涵,把语言符号活化为清晰、逼真、鲜活的艺术形象,并不断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挑选经典的诗词,鼓励学生利用零星时间欣赏、理解和背诵,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而且,有了文化底蕴,学生写作时也会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诵读本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恢复和开展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是一种方法的简单恢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学生定会有一番新的体验和收获。

三、结束语

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既是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本质需要,又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大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发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研究、精心耕耘。

参考文献

[1]刘玥.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8(07):68-69.

[2]岑泽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2):51-53.

[3]杨慧.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现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06):124-125.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论文_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