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年的成绩与问题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年:成就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成就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自2001年作为国家的必修课程在实验区实验,直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已有10多年的时间。这门新课程在学校实施的状况如何?是否达到了课程设计的预期目标?本研究拟在2007年调查研究[1]的基础上,通过对9省市的实证调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的编制

我们认为“课程实施现状”应包括课程实施的情况、课程实施的环境和课程实施的效果三个方面,每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二级及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根据这些调查指标,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不同问卷。校长问卷共17题,主要调查学校管理层对课程的认识与管理情况;教师问卷共48题,侧重调查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指导与评价情况;学生问卷共35题,侧重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收获。每套题都由单选、多选和开放题组成。问卷编制完成后,在北京市做了小范围的预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对问卷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1.抽样范围:只针对已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进行调查。抽样参照国家义务教育工程所划分的三片地区,每片抽取3个省,共9个省。每省抽取4所开课小学和4所开课初中,农村和城市学校各占1/2,共72所学校。

2.调查对象的选取:样本学校校长(或教导主任),该校所有指导过该课程的教师和该校开课最高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见表1)。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委托被抽取省市的教研员负责发放和回收,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是:校长113份,教师634份,学生6698份。调查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受文稿限制,本文重点展现与2007年调查相比变化较明显的部分,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成就

1.课程的价值及开设的必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调查表明,92.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这一数据比2007年调查的86.9%有明显提高。多数校长不同程度地认识到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科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2.课程开设正逐步规范、走向常态

从开设的年级看,被调查学校大多能严格按国家规定[2]在3至6年级开课(见表3),有的学校甚至从小学1年级就已开课。大多数初中校严格按国家规定在7至9年级开课,也有四成的学校怕影响中考未在9年级开课。可见,初中的升学压力对此课的影响比小学大,这也说明此课要常态实施,其评价要纳入升学要素中才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从开设的内容看,国家规定[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学校如何开设这四部分内容的呢?据调查,有46.9%的学校是四部分内容整合开设,有34.9%的学校是四部分单独开设,还有极少数学校只开其中一部分,整合和单设四部分内容开设齐全的学校占据81.8%,比2007年调查的数据有很大改善,具体见表4。这说明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识在逐步提高。

课程的规划和管理方面,多数学校(78.8%)制定了学校整体规划,与2007年的数据(63.3%)相比,比例显著提高。

“教研活动能否经常开展”也能反映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66.3%)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少数学校(23.2%)偶尔开展教研活动,只有极少数学校不开展或没有成立教研组。这说明大多数开课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常态实施。

访谈中得知一些学校的领导已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开设的独特价值,并下决心开足开好这门课。为此,学校制定了完善的课程规划,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管理、激励和评价制度,并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保证了国家规定的年级开课,甚至还增加了一些开课的年级(从1年级就开设),学生能够全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课时能够得到相应保障。以上这些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部分学校已逐渐从常态实施走向有效实施。

3.课程实施过程基本符合该课程的理念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调查表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基本能够遵循这些课程理念。

小组组建的范围与2007年调查相比,走出班级、年级组建小组的情况越来越多(见表5)。这说明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越来越开放,学生选择的自主权越来越大。

从教师指导的过程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这从教师的回答中可以得到印证,多数教师采取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并带领学生一起研究的方式,只有少数教师采取指定主题并以讲解为主的方式实施课程,还有极少数教师采取放手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自行开展活动。这说明多数教师已经理解课程理念,能恰当处理指导过程中“扶”和“放”的问题。

从对学生的评价来看,多数学校的评价以教师、学生和自我三主体评价为主(占67.2%);评价形式多采取口头、书面、量表、档案袋和分等级等多种形式;评价过程既看成果又看平时表现的学校越来越多,占80.9%,比2007年(56%)有明显提升,基本不评价的学校越来越少(见表6)。这说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理解在逐步加深。

当进一步问及评价标准时,教师的回答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参与活动的态度,其次是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再次是活动过程的体验等。这与该课程所期待的目标十分一致,说明多数教师在评价方面能够较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4.课程实施的效果较为明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过10年来的推广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90.5%)学生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获很大或有所收获,具体见表7。进一步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能力提高、知识技能方面的表现,教师回答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环保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等。可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这也正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所期望的。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看,40.22%的教师认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这一数据比2007年的27.5%有明显提高(见表8)。当进一步问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多数教师认为是教学方式和观念转变了、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部分教师认为是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了、有成就感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从对学科教学的影响看,绝大多数校长、教师和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学科课程的教和学有促进作用,这一数据比2007年的调查有明显提高(见表9)。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教师们认为学科教学中他们也经常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会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这得益于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

学校面貌的变化方面,从校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校长们都很认可的,其次是学校特色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扎扎实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其毕业生特别受高一级学校的青睐,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生源的综合素质比较高。

(二)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课程概念、性质的理解存在偏差

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课程方案出台至今仍不统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四部分。调查表明,只有半数教师和大多数校长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应该参加,有不少教师和校长认为它是一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参与(见表10)。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加上学校自身设课历史和办学理念的不同,各个学校开设这门课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见表11),难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

2.课程开设不规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国家规定的课时为每周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在3到9年级开设。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开课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足综合实践活动。只有28.2%的校长回答是每周3课时。具体到课堂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更客观一些(见表12)。但回答每周3课时的学生数最少,只占21.2%;回答每周1课时的学生数最多,占41%。在仅有的课时中,还有19.4%的学生反映有时改上其他课,4.1%的学生认为都改上其他课,且初中比小学更明显。尽管这一数据比2007年有所减少,但改上其他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规范与学校对该课程的认识、规划和管理都有关系。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73.7%)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上不上课”“上好上坏”都没有激励和惩罚措施,导致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3.缺乏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当问及“当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65%的校长、79%的教师和49.6%的学生认为是缺乏资源(见表13)。可见,课程实施10年来,课程资源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目前仍然是困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者的首要问题。

资源包作为师生开展活动时重要参考的文本资料,据调查,除17.8%的学校未使用外,大多数学校都使用了不同地方编写的资源包。与2007年调查的数据相比,未使用资源包的学校在减少,使用学校自编的在增加(见表14)。这说明资源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

4.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

调查表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占84.9%,很多老师承担着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他们(60.1%)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开发一门新课程。此外,他们大多(63.9%)得不到有效的培训,这也难怪校长们(51.3%)会认为他们的能力有限。还有一些外部环境,如教师岗位、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作量认定制度等还不健全(见表15),不能有力支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该课程中。

三、对策与建议

本课题组在北京、浙江、贵州、福建等地就“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与评价”做了试点研究,以此为基础,探索和总结了若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经验和策略。

(一)区域推进是大面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途径

如前所述,影响教师投入该课程积极性的因素,如教师岗位、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工作量认定等靠单个学校很难解决,必须依托当地(省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

实践表明,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独特价值,并以行政手段区域推进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在课程资源开发与配置、教师培训与教研、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与跟进奖罚措施,有力保证了该课程的常态实施。几年下来,区域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完善课程规划和管理是提高学校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学校开发的课程,除了课程总目标和内容领域明确外,没有具体的教材和实施途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活动类型进行详细、分层级的规划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关键步骤。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学校已建立了相应的课程规划,使课程开设有了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和衔接性,但由于大多数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很难保证课时和活动内容按计划落实,造成课程开设随意性大、占用课时现象依然存在。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好的学校,除了建立了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规划外,学校还设有该课程的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规章制度,比如关于课程整体规划管理的制度、教师指导及评价的制度等,这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及保障措施能使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规范化。

(三)研训结合是提高教师指导水平的有效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培训。培训问题解决得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调查表明,教师培训还远远跟不上现实需要,有不少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目前,兼职教师队伍流动性强,每年都有新加入的教师,他们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需要教研部门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也需要参与式的、具体问题解决式的培训,而现在很多区县级的教研和培训机构是分开的,研训不能很好结合,导致教师参加培训时所学到的与实际教学问题相差甚远。实践经验表明,无论是区县级培训,还是学校内部培训,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方式最受欢迎,它能将理论很好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有效解决教师指导中的具体问题,使教师的指导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标签:;  ;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年的成绩与问题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