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政治教育论文,学科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设以来,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进展。继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政司组编出版第一套12本教材后,1998年起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的第二套12本教材正在陆续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末至1988年为第一阶段。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孙友余等著的《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宋德志、高丽鸣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浅谈》,主要涉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内容、方针和方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问题。1983年出版的张蔚萍、张俊南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根本目的和任务、基本内容、方针和原则、方法和方式、队伍建设、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著作。代表作是原国家教委思政司组编、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该书出版于1986年,系统总结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和新鲜经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全面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
1989-1993年为第二阶段。突出地表现为对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契机和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基本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四大板块,即导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运行机制(管理理论)。
1994年至今是第三阶段。开始注重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概念、范畴、规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角度透视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深化。代表著作有:陆庆壬等著《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罗洪铁著《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陈文成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杨生平和隋淑芬合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过程中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主要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者们共同的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是指所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具体的科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表现为两个规律论和一个规律论。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后者认为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应该剥离;应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突出强调“政治”因素。目前两个规律论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使用过众多概念,如: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目前基本上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实际领域的统一规范提法。但是,这一提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概念如何科学区分、界定,还有待达成共识。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以下主要观点:(1)是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面貌的现状之间的矛盾;(2)是教育者所代表的一定社会要求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3)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所提出的教育任务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4)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主要分歧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是直接来自于社会要求还是社会要求的转化。
4.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如下观点:(1)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处在挂帅位置,更不能高居一切,而应当在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2)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主要任务进行,而且要先行一步;(3)要多方面、全方位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它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舆论引导、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在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中,它则是中心环节。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和基本概念的界定,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本身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能否广为承认,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并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应该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察,不能以一概全,要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的认识前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应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来分析。以往我们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党或政治集团的一种意识形态活动而对政权的获得或巩固所起的作用,即它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偏颇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党和国家不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花大力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许多公民对此却不感兴趣。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支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概念、范畴和规律为主要任务,提供基本观点和一般方法论指导,其研究成果直接反映该学科的水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已成体系,但有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1)实践性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但作为学科基本理论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却应坚持理论性。学界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重应用理论轻基础理论的倾向,近几年虽有改观,但仍远远不够,迫切需要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成果,静下心来从事基础研究。(2)除尽早界定、统一基本概念外,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中心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门科学并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基本标志,还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工具和方法指导。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的角度主要有三:一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既对历史上思想教育方法加以总结借鉴,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探索。这类著作有:稼夫的《思想教育方法古今谈》,刘国彬和周先斌的《晓事明理:古今思想工作方法琐谈》,周维强和李占芳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等。二是具休方法的研究,如胡文瑞的《宏观引导法概论》,李晋有等的《谈心的艺术》,李春波的《劝导说服的艺术》,戴钢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统计分析》等。三是系统理论研究,代表著作有:王玄武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黄震先的《思想工作方法论》,王玄武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张志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主要有:
1.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大家一致认为,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精髓,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虽然学术界在提炼表述上有差异,但在以下几方面已成共识:一是要以说服教育、引导的方法为主,不搞运动,不搞压制、二是要充分利用纪律和法律的手段;三是既要有精神鼓励,又要重视物质利益等。
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艺术。虽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存在普遍性。学术界对此展开了研究,主要涉及运用语言的艺术、协调关系的艺术、批评的艺术、说理的艺术、激励的艺术等。
3.心理咨询方法。80年代以来,心理咨询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受到普遍关注。如何看待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心理咨询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法的关系,成为一个时期争论的热点。早期曾有人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用心理咨询方法解决一切思想政治问题,现在这种观点已经没有市场。共同的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心理咨询方法,但决不能以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政治教育。
4.“灌输”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种观点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把“灌输”作为方法极易使人望文生义,从而给“灌输”带来某种负面影响。对“灌输”的本质,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等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机制,要实施科学有效的“灌输”,必须研究接受对象,提高实施者的综合素质,讲求内容的有效性,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建立全方位的灌输网络。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是人们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本质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所以,既要继承、借鉴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秀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又要吸收和采用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视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它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为此,应该大量借鉴和采纳相关学科的基本经验,如社会学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统计等方法。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运用方法,以往成功与失败的方法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分析研究案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或可借鉴采纳、举一反三,或可规避警示、另觅佳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寥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学科,不应忽视这一内容。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的研究开始较早,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成部分,则是1984年以后的事。最早出版的教材是邱伟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而言,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史的研究要比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更为深入。目前出版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书籍很多,主要有:姜思毅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张耀灿等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许启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张耀灿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从总体上说,研究水平一般,论文不多,专著鲜见。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分期与阶段划分。大多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编与章的设置都沿袭党史分期与阶段划分,可以成立和解释的理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之服务的中心任务作依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发展规律,分为五个时期设置五编,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初创和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曲折前进和严重挫折时期、拨乱反正和发展新时期。我们认为,根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撰写历史是正确的,但如何划分时期和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与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标志为《古田会议决议》,对此,学术界似无异议。理论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也已成为共识,但对成熟的标志却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不存在一个明确标志,体现在毛泽东等同志的一系列著作中;有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论》“推动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日趋系统和完备”;大多数同志认为谭政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是标志,但在措词上又有所区别,如“走向成熟”,“成熟”,“一个标志”,“更加成熟”等。我们认为,衡量一种思想成熟与否,应当看它是否找到了解决该问题的特殊规律并在理论上形成完备体系,而不能以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或者若干论述为标志。因此,我们认为应将谭政报告作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熟的标志。
3.“生命线”概念的提出与含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学术界原来普遍认为1934年2月的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首先提出了“生命线”概念。《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一书通过考证,指出“生命线”一说最早见之于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中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使“生命线”论断系统化、理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确认。我们认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一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状况。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决定了灌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革命的特点与优点之一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而武装斗争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这是“生命线”论断首先在军队中提出的内在因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要取得进展,必须从以下两方面深入进行。第一,认真研读与运用中国共立党的文献资料。目前出版的大多数教材除了军队政治工作史较好以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第二,加强理论分析,特别是要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可首先进行专题研究,如:客观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老一辈革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会议、案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规律与形式、方法、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政工人员素质等。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课程,并先后编辑、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学习提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讲解》。目前重编改写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及导读》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随着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社会对这方面读本的需求加大,各地相继出版了以分类摘编形式的资料整理集,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育》、《无产阶级革命家论德育》、《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宣传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文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的研究性著作主要有:郑永廷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杨永斌主编的《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研究》、叶金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工作文献思想研究》、王守山等著《毛泽东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王瑞荪的《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陈伯强等著《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杨静云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编写的《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概要》、杨春长主编的《学习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云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编以及研究经典作家理论的著述,呈现以下基本特点:第一,著作选编分类方法不同。主要有两种:一是侧重于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本质、地位与作用;任务、内容和对象;方针、原则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组织等方面进行分类选编。二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如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分类选编。第二,整个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各个方面作为生长点,进行宏观研究;另一方面,从某一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发,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微观探讨。
经典著作选编以及对经典作家理论的研究,还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研究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脉络,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按照年代顺序汇集和研究有关原著,了解和掌握其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共同规律,更好地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第二,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层次,即区分基本原理、普遍原理和具体原理等不同层次。第三,克服研究中呈现的不平衡性。目前对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其他经典作家的探讨则比较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以后,重点转入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基本分析,即国别研究。1995年9月,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专业教材。同年10月,全国首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99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立思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王瑞荪等编著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构建和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外是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应以什么为标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步明确。有学者就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学者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概念的阐释以及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最新情况等问题作了介绍,阐述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客观基础。有学者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点,对当代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进行探析,这对理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富有启发性。有学者将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与西方学者关于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和途径。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目前仍处于基本建设阶段,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具体来说,主要有:第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学科体系。目前,比较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不能从本质上给予确认;二是不能准确地理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意,而用中国的概念生搬硬套。因此,必须在国别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专题比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科学化。第二,充分认识比较研究的意义。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有学者对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比性及其比较研究的作用产生怀疑。其实,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加强与改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大有益处的。第三,摆正“政治”的位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涵盖面不应过于宽泛,应当重视并善于揭示不同国家名目繁多的各种教育表象所掩盖下的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内容,避免淡化、削弱政治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政治”的作用无限夸大。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因此,加强与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以提供思想武器和方法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应当从基础入手,注重理论性,从多角度、全方位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