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对党的执政理论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如何在这样一个完全变化了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党继续有效地长期执政,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奋斗目标,进而继续带领全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呢?我认为正如十六大总结的那样千条万条第一条就要靠创新。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尤其是十五大以来的5年,党的执政实践的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不断地开拓创新。创新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和动力。党的十六大在很多方面对党的执政理论进行了创新。执政理论的创新是执政的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执政理论创新之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实际,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决了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崭新境界。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的基础上创新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十六大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样使党的思想路线更加丰富和完整。加进“与时俱进”,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词,它丰富了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体现了深刻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与时俱进,就是指导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要反映变化的规律,适应变化着的时代;与时俱进,就是指在认识方法上、思想方法上坚持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不能保守,又不能超越时代要求;一切正确的理论,一切伟大的实践又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完美的,理论的发展,实践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发展的,与时俱进就是不断创新。正因为如此,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可以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与时俱进是形成正确思想路线的前提和保证。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丰富和发展是提出了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解放思想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落后于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的旧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冲击,促进人们以新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分析客观实际问题,抛弃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旧观念,接受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思想,为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扫除思想障碍。思想解放的目的,在于用解放了的新观念、新思想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新思想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行动指南。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政治路线的保证。在实际的思想解放过程中,由于存在人们认识程度的客观差异和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统一思想是经常需要的。需要把正确的思想通过传播媒体等沟通渠道和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变成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部署上来。只有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发挥思想路线的先导作用和统帅作用。
执政理论创新之二: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伟大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创造。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深化了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坚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必须坚持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我们党要解决好执政和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创新,还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
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这三个根本要求,本身也是需要发展和前进的。坚持与时俱进就意味着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三个代表”也不例外。坚持党的先进性也是如此。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自封的,它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因此,先进性必须在发展中去考察,前进中去体现,在发展和前进中坚持先进性,不断为先进性增添时代特征,时代内涵、时代意义。坚持执政为民,就是把人民赋予党的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也是一个发展的、前进的动态过程。
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要求我们党不断更新,不断提升执政为民的观点,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水平。
执政理论创新之三:党的性质的创新
十六大党章用两个先锋队代替了以往党章的一个先锋队,用“三个代表”代替了以往党章的一个代表,这是十六大对党的性质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就是指她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来源于党同全体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来源于党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奋斗的伟大实践。
历史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工人阶级同时又是创造先进文化的主体。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形态和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党的诞生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党的发展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具体实际。尽管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工人阶级的这些先进性不仅没有变,反而得到加强,中国共产党应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在创造历史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寻找、揭示,开辟和发展解放自己的真理。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存在的。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也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关联的。同时,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整个民族有天然的联系。农民阶级和其他各阶层是扩大工人阶级成员的又一主要来源。先锋队不是越少越好。工人阶级如果脱离了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就不会有力量,共产党如果脱离了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把自己孤立起来,就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会有亡党的危险。因此,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工人阶级利益奋斗同时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奋斗,应当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两个先锋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党始终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党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我们党真正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前者主要是从阶级性的角度规定党的先进性,后者主要是从代表性的角度体现和拓展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总是同时代紧密相连。党按照时代要求真正成为两个先锋队,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必须自觉地按照中国实际和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意愿,以最大的公心为他们谋利益,引领他们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和依靠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增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增强党同全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扩大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永葆旺盛的活力。
执政理论创新之四:党的奋斗目标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指标,也包括经济体制的完善;既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涉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既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既说明了实现目标的现实依据,也说清了实现目标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奋斗目标的创新在于,首先,它从理论上提出了三大文明,并以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内涵做出了新的概括,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个新成果、新发展。其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党在理论的层面和实践的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个新的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目标、政治文明目标、精神文明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都突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把实现奋斗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绝大多数人也就是十几亿人都得到实惠和全面发展上。以民生为根本,把民生指标作为党代会的主题,把民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定为党的一切活动的目标,是破天荒第一次,令世人瞩目。
总之,就事论人,以物见人,以人为本,人以民为本的这个特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升华。
执政理论创新之五:党的战略原则的创新。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党的战略原则的重大转变,是党的执政理论的创新。党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纲领,就必须制定实现这个目标和纲领的正确的战略。十六大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的、首要的战略,这是基于对当前我国实际的冷静思考和科学判断而作出的新论断。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解决中国当前所有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靠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历史前进要靠发展。总之,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贯彻发展战略,必须全面把握第一要务的内涵和要求。讲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讲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讲发展,必须提倡跨越式发展;讲发展,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发展是主题,改革是途径,稳定是保证,三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讲发展,就是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