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绩效论文,企业家论文,效应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相对竞争优势的获得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持续的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众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成熟,该理论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社会网络的要素和特性影响着技术创新效率。同时,作为企业的“关键学习代理人”,企业家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技术创新的灵魂。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基于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与关联机构联系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上。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企业技术创新即是知识获取、共享和创造的过程,不同类型、不同形态和不同领域内的知识整合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往往通过与外部相关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以获取创新资源,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无法有效吸收、整合和应用这些外部知识,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跨越部门障碍的知识整合机制,没有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因而,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因素中企业内部跨功能的知识整合与互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外部社会网络是否及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而对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企业内不同功能部门间知识的搜寻、共享以及整合的影响则较少关注。与此同时,组织内部跨功能部门的知识整合又是企业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因而,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跨功能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绩效整合为一个整体,研究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以期能够更完整地呈现出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企业家社会网络,认为企业家作为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键连接点,其社会网络必须能够为企业获取规制机构层面的各种资源服务。企业家总是嵌入在当时当地社会情境中,这种社会情境更多的是指组织所在的社会大情境,此种理解也导致了关于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外部网络,而忽视了企业家所在组织的内部网络。因而,我们需要从社会关系网络的一般性定义来重新认识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内涵。Mitchell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就是特定的人群间关系的集合,这个集合具有一个综合的特征可以用于解释集合中人的行为。Carsrud认为,企业家社会网络是一种高度性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社会系统中的人联结在一起。魏江认为,企业家社会网络可被理解为在交易过程中与企业家活动直接相关的一切人际关系。基于此,企业家不仅嵌入在组织外的宏观社会网络中,也同样嵌入在企业内部的微观社会网络之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者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家不可避免会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和人员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交织的人际关系就构成了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 李孔岳等认为,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参与者主体被观察到的某种特征被解释为其作为网络中地位的功能,社会网络应从网络特征的视角来考察,并提出了考察网络特征的达高性、异质性、广泛性和关系强度的四维度说。Collins等也从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异质性等方面对社会网络结构特性进行了考察。相对于上述观点,Kelley提出的“关系质量”则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被视为企业关系网络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维度。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相较于外部社会网络其复杂性明显减弱,而且内部关系也往往呈现出同质性,因而用关系质量维度来衡量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的特征可能会更为合适。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衡量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质量划分为信任、沟通和共同愿景三个方面。 2.跨功能知识整合 跨功能知识整合属于企业内部知识整合的一个维度,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陈力、宣国良研究了新产品开发中的跨功能知识整合问题,并将跨功能知识整合界定为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功能部门通力合作,以开发新产品为核心任务,彼此共享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然后再将这些知识进行协调并融合到新产品中的过程。Sounder认为跨功能整合是不同职能部门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表现出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奉献。Song & Parry认为,跨功能整合是职能间信息知识共享与密切合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跨功能知识整合就是指企业技术创新各参与部门和人员为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而进行的知识有效共享,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知识搜寻、知识交融和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跨功能知识整合的实现依赖于各参与职能部门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二)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跨功能知识整合 从信任、沟通和共同愿景等角度来看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它们共同决定了网络成员间的关系质量。信任是指企业家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技术创新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依赖关系;沟通是指以企业家为主导的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的人际交流;共同愿景是指企业家与各职能部门以及技术创新参与者之间围绕技术创新而产生的共同目标和理想。 信任是不同主体间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的基础,网络成员间的信任程度是影响企业技术知识交流的最重要的先行变量,当信任存在时,人们更愿意给予他人自己的默会知识,也更愿意聆听和吸收他人的知识。企业家的信任不仅可以促进部门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也可以对各参与主体产生激励作用,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搜索欲望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机,从而促进知识在不同部门间的顺畅流动,实现跨功能的知识整合。企业家主导的跨职能部门的沟通可以理顺部门主管之间的关系,增进部门间的信任,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有效消除影响跨功能知识整合的结构性边界障碍。共同愿景会产生一种精神激励,能促进网络成员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资源交换与知识共享。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往往能够提供一种信任机制,为网络内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合作,获取更大的机会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跨功能知识整合呈正相关关系。 (三)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都是企业家在具体的社会网络拓展与社会网络深化中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改善要求企业家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网络成员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是单一个体的活动,一般包括构思、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同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以企业家为导向的内部网络的建立能够促进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促进创新所需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提升创新效率。另外,通过企业家主导的跨功能沟通,可以深化各部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形成共同的心智模式,进而产生关于技术创新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又会推动部门间相互联系和有效沟通,降低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成本,同时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Anderson认为,企业家社会网络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四)跨功能知识整合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跨功能知识整合可以改善各功能部门之间的交流,提高技术创新的决策质量,缩短技术创新周期,降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新技术商业化的成功率。Sounder认为,不同功能部门间的有效整合,尤其是研发和营销部门的职能整合对新技术商业化成功有显著影响。Song&Parry针对日本企业的研究表明,研发与营销部门间的有效整合是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吴晓波等认为,研发、市场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职能冲突是直接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的关键因素。陈力等认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组织中不同功能部门必须相互依赖与合作,才能通过多元信息的交流,降低外在不确定性,共同追求组织与部门目标的实现。跨功能知识整合可以促进各个事业部和职能部门的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协同和综合,有力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作为一种必要的机制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增强组织生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跨功能知识整合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知,技术创新是跨功能知识整合的产出,而跨功能知识整合又与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紧密相关,因而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跨功能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可能存在递进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跨功能知识整合作为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中介变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跨功能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H4:跨功能知识整合在企业家内部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五)理论模型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标签:社会网络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沟通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企业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