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化瘀汤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论文_孙英春,,张莲娥,朱湘华,,王金文,,董杨

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 山东寿光 262700

【摘 要】目的 观察解毒化瘀汤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疗效。方法 选择中老年颈动脉(AS)斑块合并脑梗死67例(包括腔隙性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解毒化瘀汤,水煎服,日一剂,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对颈动脉As斑块行定量分析(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两组间颈动脉As斑块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6个月后颈动脉AS斑块定量下降(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解毒化瘀汤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服用对缩小斑块、减轻AS程度,疗效较为肯定。

【关键词】解毒化瘀汤;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中风分发病密切相关,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约占脑卒中的60%~70%【1】。火毒理论为CAS及中风的共同的研究热点,有研究显示火毒为两病的共同病理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清热解毒法对CAS的干预,观察其能否有效延缓或防止CAS的进展,改善CAS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有效预防中风发病的目的。由我们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通过统计学分析,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从而推广清热解毒法在CA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有效延缓或阻断从CAS发展到中风的过程,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6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经B超证实颈动脉AS阳性[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所有脑梗死病例均经CT证实,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随机分为银杏叶片联合辛伐他汀组(观察组)和单纯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依据病情正规服用降压、降糖等药物。常规治疗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晚睡前1次;辛伐他汀20mg,日1次。伴高血压、糖尿病者,继续用药控制。强化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清解方,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早晚分服,每周六天。解毒化瘀汤基础方药物组成:黄连12g、黄柏12 g、紫花地丁15 g、栀子15 g、桃仁 9 g、红花12 g、希莶草15 g、当归15 g、路路通12 g、赤芍9 g、甘草6 g。常用加减法:痰盛者加瓜蒌、陈皮、茯苓等;瘀血之象明显者,加丹参、赤芍等;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即结束治疗,即可统计疗效;并连续门诊随访至1年,观察卒中发生率。此后,仍可以继续上述治疗,统计疗效。

颈动脉超声检测:所有观察对象行颈总、颈内动脉超声检查,由本院B超诊断中心专人操作,采用GE公司VIVID-7彩超仪,探头频率8~10 MHz。检查对象仰卧,扫描检查双侧颈动脉。观察指标:(I)IMT值。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距分叉处1cm,颈内动脉起始端1cm,颈动脉窦部IMT值各3次,取其平均值。(2)AS斑块定量分析。以局部IMT>1.0 mm时,称之为AS斑块【2】。测量斑块厚度,记录斑块数目,依据斑块严重程度分级:无斑块为0级,单侧斑块≤2 mm为l级,单侧斑块>2 mm或双侧斑有一侧≤2 mm为2级,双侧斑块均>2mm为3级【2】。

观察时间:用门诊和再住院方式进行3个月、6个月的观察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中老年患者颈动脉As斑块IMT值变化见表2、表3。

表3提示对照组在第6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定量分析IMT值与初诊时相比无变化(P>0.05)。

从表2、表3可以看到:观察组在治疗第3个月时斑块定量分析与初诊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定量分析(IMT值)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本观察组在3个月后观察颈动脉AS斑块IMT值缩小不明显(P >0.05)。但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AS斑块IMT值缩小明显(P<0.05)。对照组在动态观察3个月、6个月后分别测定颈动脉AS斑块IMT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解毒化瘀汤对颈动脉AS斑块有较肯定疗效,但服药时间应为6个月或更长时问。颈动脉AS斑块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等手术方法治疗,虽都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并减少并发症【3】,但属创伤性治疗而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抗凝、溶栓、降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舒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防止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元细胞,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研究表明针灸可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栓溶解吸收【4】,从而改善脑及肢体的微循环,增加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激活神经细胞,促进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中医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在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5】。笔者认为,在临床实践中还应牢牢把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髓,重视理论创新;加强中西医方法的结合,充分吸收当今医学的发展成果,加深对缺血性中风的形成机制和中药的作用机制认识;重视疾病的预防,优化疾病发生和预后的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6】。

参考文献: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07.

[2]李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评价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42-3.

[3]池明宇.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_5.

[4]李蔚生.活血化瘀法治厅脑梗死的临床探讨.江西中医,1985,(1):1718.

[5]王永炎,李秀琴,邓振明,等.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15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86,1(2):22-24.

[6]郝子林,张银霞,马骏,等.中医治疗中风病215例报告.北京中医,1983,33(1):15-17.

论文作者:孙英春,,张莲娥,朱湘华,,王金文,,董杨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解毒化瘀汤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论文_孙英春,,张莲娥,朱湘华,,王金文,,董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